第二章 掐指一算
一日不过三
金庸先生在《侠客行》里塑造了一个角色。此人面容苍老,头发和胡子都白了,笑容可掬,脚上穿一双白布袜子,干干净净的紫色缎子鞋上绣着大大的“寿”字,乍看上去,是个面目慈祥的老爷爷。但与他目光一接触,就让人不由自主打一个冷战,几乎冷到骨髓里去,因为他目光凶狠,眼睛里射出一股难以形容的凶狠之意。
这老头姓丁,名不三,江湖上有个绰号,叫作“一日不过三”。丁不三为何会有这么一个古怪的绰号呢?让他自己解释:“当年杀人太多,后来改过自新,定下了规矩,一日之中杀人不得超过三名。这样一来便有了节制,就算日日都杀三名,一年也不过一千,何况往往数日不杀,杀起来或许也只一人二人。好比那日杀雪山派弟子孙万年、褚万春,就只两个而已。这‘一日不过三’的外号自然大有道理,只可惜江湖上的家伙都不明白其中的妙处。”
《侠客行》第十回,紫烟岛上,丁不三与雪山派高手白万剑比武,白万剑的师弟们想插手......顷刻之间,丁不三连杀雪山派三弟子,眼见又有两人冲来,急忙向兄弟丁不四呼救:“老四,你来打发,我今天已杀了三人!”
你看,丁不三言出如山,说到做到,说是一天只杀三个,绝不杀第四个,原则性是很强的。但他原则性再强,终究也是性情残忍、十恶不赦的凶犯。如果身处现代法治社会,他一定会被警察叔叔抓起来,然后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刑,一点儿悬念都没有。
丁不三生活在哪个时代?不知道。他是虚构的人物,只在《侠客行》里活着,而《侠客行》是一部没有交代时代背景的武侠作品。假如我们把《侠客行》的时代背景拼命往前推,一直推到原始社会;或者时间不变,只换空间,将丁不三扔进某个与世隔绝的蛮荒部落。我们将会发现,丁不三的“原则性”会失效,因为他极有可能变得“不识数”,只知道一和二,却不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三”这个数字。
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Galton,1822年—1911年)抵达新西兰,遇见了一个游牧部落,该部落的居民不能理解零,也不能理解三,只知道天底下有两个数,要么是一,要么是二。在那个部落,高尔顿与牧民做交易,用他的烟草换对方的羊。
因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只能打手势。高尔顿把烟草放在地上,分成一小包一小包的,牧民则把羊群赶到高尔顿面前,双方沟通大致如下:
“一包烟换一只羊行吗?”
“不行!”
“两包烟换一只羊?”
“那还差不多。”
“好,我这儿总共有六包烟,都给你,你给我三只羊。”
牧民挠挠头,懵了。
“这样吧,我给你四包烟,你给我两只羊。”
牧民继续挠头。
高尔顿以为那牧民很笨,便把部落头领请过来当仲裁。哪知头领也懵懂,实在搞不懂四包烟是多少——只要是超过二的数,三也好,四也好,在这些牧民心目中都一样,都是“很多”。
最后只能分批交易:高尔顿交给牧民两包烟,牧民牵给他一只羊;高尔顿再交给牧民两包烟,牧民再牵给他一只羊;高尔顿再拿出两包烟,牧民再给他一只羊。
交易完成,还是六包烟换三只羊,不过却要交换三次。
那牧民觉得很划算,眉飞色舞,向族人比比画画,呜里哇啦地夸耀。高尔顿看得出来,人家应该是这样说的:
“瞧见没?我用一只羊换了两包这个,然后又用一只羊换了两包这个,然后又用一只羊换了两包这个......”
“真不错,你们交易了多少次?”
“哦,算不清了,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