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神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通城文明高地的沙堆东汉大墓

天岳幕阜山脉,一衣带水,其湖北通城也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形成了幕阜山三足鼎立之势,托起天岳之位。

通城县别称隽邑,汉为下隽县地,又名隽州。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故简称“隽”。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元属武昌路,明、清属武昌府。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乃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中心交汇点。东邻江西修水县,西连湖南临湘市,西南相交湖南岳阳县,南接湖南平江县,北靠湖北省的崇阳县;境内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国道、岳九铁路交叉过境;著名景点有“华中第一瀑”——白水岩瀑布,“江南药库”之称的药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黄龙山,绝美九宫山,道家黄袍山等。

素有“茶叶之乡”“生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的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隽邑大地上,承载和孕育着五十多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隽水儿女。因母亲河——隽水河穿城而过得名的隽水镇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

通城与岳阳的渊源在于,从不同的地方上通城的山,一坡而上,必入岳州境内。而从岳州放马驿道而去,必下入通城之域。这样的关系,形成了完全一样的地利与风俗,也形成了一家不说两家话的亲密。通城不大,但通城作为天岳幕阜一足,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并且有着影响深远的文化。

最为著名的东汉古墓就在天岳幕阜山北麓通城县东北部的开阔地带的沙堆镇位。沙堆河从境内流过,在崇阳县的沙坪汇入隽水河。这里是平畈地区,阳光充足,水流便利,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了一方宜居的乐土。沙堆也是通城最早的文明发源地。2013年在该镇境内出土的东汉大型古墓群,向世人展示了2000多年前,该地不仅人烟稠密,而且人们生产生活的工艺水平和富裕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沙堆古墓群,位于沙堆镇沙堆河边港背村七组的团堡岭。2013年,通城电力公司在该地择基建110KV变电站,挖土机挖出了一古墓群。通过发掘五座古墓,现场出土各种古代精美的瓷器、陶器、铁器、玉器、网坠、青铜剑及钱币等30余件。古墓是用烧制古拙的楔形青砖建成,青砖一面带寿字云纹花。墓室空间较大,人在里面可直立行走。墓室的门为拱形门,大基室里面又套有一个小室,其用途是放置陪葬品。当地老百姓讲,在多年以前搞集体时,村中有人也在团堡岭挖出过大型古墓和精致的古物。但那个时期,人们没有文物意识,就没有引起注意。专家根据有关情况预测,在已发掘的五座古墓周围方圆两公里内,可能还存在比较集中的从东汉末年到南宋的古墓群,极有文物勘探开发价值。

考古专家推测已发掘的古墓是东汉时期的,依据是五座古墓的出土文物。墓中的钱币有“五铢”,是汉武帝在统治期间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后的货币;有“大泉五十”,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墓中的器物有造型美观的魂瓶,又称“谷仓”“堆塑罐”,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汉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墓中的铁戟,是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才催生了钢铁铸造的戟,是秦汉时期常用兵器之一。

沙堆发现年代久远的东汉古墓群,和通城这一方土地早有人类居住有密切的关系。

通城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尧家林古文化遗址,早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获陶鼎、陶碗、石刀石斧、石箭镞等新石器时代器物300余件,在我国考古界引起震动。该遗址距今约4500—5000年左右,与龙山文化接近,兼有南越文化因素,对研究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通城的主河流隽水河和其支流铁柱港的上游,也都发现较大规模的商周晚期制陶作坊遗址。在沙堆河的下游汇入隽水河的出口地方沙坪,也曾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基葬群。这些远期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择址在靠近河流,地势相对平缓的低丘阔野。

沙堆在古代不仅是通城的一方重邑,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紧荣,民间非常富裕,这从多方面可得到印证。古时这里是条重要的驿道,地势开阔平坦,而且沙堆河可行船,上通通城东南的塘湖麦市直达江西,下达沙坪连通隽水河,直抵陆水进入长江水道。古基群出土的地方团堡岭,堡字的词源意义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和土筑的小城。古墓中出土的古剑戟,和团堡岭的地名,让人确信往昔这里是一处军事重地。200多年前沙堆还称市,通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县志收录有一位叫周德铣的邑庠,写的一首七律《沙堆市》:“莫考何年一水囊,水迁沙壅沧桑。草萦渍渐凝坚壤,舍筑流连汇远商。帘飐花穿风趁市,货推鸟噪曙开张。唏嘘河伯弥东徙,历落晨星店两行。”其中就描绘了一幅远近商贾云集的沙堆市的市景图。

现沙堆镇镇政府所在地,一代代相传叫九井街,离东汉墓群相距不远。凡有井水处就有人烟,而一个有九口井的地方,其人口居住的数量和密度是相当有规模的,并以街相称,和周诗一同印证了沙堆在悠久岁月中曾有的市井繁华,可说曾一度领先于通城老县城隽水镇成为通城的经济文化中心。

“大音希声扫阴翳,拨开云雾见月明。”九井街,团堡岭,东汉古墓群,墓中的瓷玉器、剑戟、古钱币,周德铣的诗,叫人相信沙堆确曾是一座经济文化堆积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