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鸟相与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田间育秧

正当农时,家里的秧苗育好了,长得绿油油的,到满月急等着家人去踩拔。

一大早起床,我就迫不及待的想下田试试手脚,想不起有多久没有插过秧了,时间还挺长的,可惜天公不作美啊,下起了小雨。

只好全副武装,穿戴好防水工具直接扎向田地里头。

这不,脚一伸还没走一步就陷了进去,害得我身体摇晃几下才抽出来,然后一本正经地学着爸爸的样子谦卑弯腰,踏实耕耘,自以为是种很美的体验和回味。

一直以来我尤为的钦佩农民,祖祖辈辈眷恋着故土,经常面向黄土背朝天忠实于大地,不管画风下雨,他们精心遍插着春天的秧禾,倾心守候着着故土,从未改变过。

古言中“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坏声!”这种情境下,更能感受农忙时的乐趣,也许天上人间只剩下刷刷的插秧声与自已佝偻的身体相互对应。

若是没有记错,这首《插秧》就是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手笔。

无独有偶,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著名的《插秧诗》:“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更是将插秧的场景、过程、动作、情趣等等,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可是说起插秧,对于我这种年轻的新农人来说,是反感的,陌生的。估计也没几个人真正下过地,拔过秧苗。

站在一个无垠的田野,顶着这天变幻莫测的天象,对盘中粒粒皆苦的意境才有了深刻憬悟。

就在五月二十二号这天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着造福世界的梦想和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依恋,不幸与世长辞了。他的去世,让我们这些农民感到万分悲痛。

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逐步变成现实,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现在想想大凡干过这种农活的人都知道插秧是件艰辛的活,不仅要眼到、手快,判断好秧苗之间的距离,又要靠脊梁和手臂的韧性,以便持续运动的同时还要保持整个身子准确地后退,直到这一轮插完,上田埂后又重头再来,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干完为止。

这插秧还是门技术活,从放水,整地,插秧,哪一样都不可缺,哪一样都要用心去做,因为这决定着庄户人家整个秋天田里的收成。

记得小时候通常在每年小满过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老幼齐出动,拔秧苗的拔秧苗,挑担的挑担,抛掷的抛掷,插秧的插秧,各自按着不同的分工忙得不亦乐乎。

广袤的田地此时成了水的世界,成了人的海洋。

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鸟儿在田地间比翼齐飞,放眼望去,水田里都是人们低头劳作的身影,真是好不热闹。

关键,今天的天气非常适合,很多左邻右舍都埋在田间里头插秧。

可能年轻人觉得拔秧太脏太累了,没试过就打退堂鼓,拔秧趣在田里,在于水田插秧的感觉、体验。

对于我来说最妙的是赤脚下田,那是一种很美的体验和回味。

可是我不敢。

“快,脱鞋下来啊!”

“啊?”

“又不是千金小姐……”

即便你下田之前还处在慵困懒散的状态,只要你白嫩的赤脚踏入水中,就会受到一次透遍全身的精神洗礼。

那一刻的感觉自认为五脏六腑、皮肉骨骼、大脑脊髓都经过了一场清刷和过滤,全身上下顿时像换了一副身架,重新变了一个自己。滑软的泥土那般柔润,腥凉的水息那般沁心,高翔的鸟儿那般优雅。

“妈呀泥巴好深啊,穿着雨靴寸步难行。”

“别下来了。”

“不要等你没插完秧人就一屁股坐在泥巴里头。”

“岂会如此!”

“想学啊,手里拿一把秧苗,崛起屁股,两脚打开……”

起初认为一颗一颗插进泥土里动作单一,没想到插秧的乐趣在身腰,身腰腿脚呼应配合。腿,栽左退右,栽右退左;身,重心挪移,身法辗转,动若灵猫,轻若流风。

就比如练太极、会八卦、五行、形意、六合……那些神奇武学的功法神韵一样皆在其中,你可以尽情体会那种身手舒展、步法轻灵、神闲气定、开合自若、动静从容、挥洒淋漓的大天地、大境界了。

“加把油,快点搞完!”

这不敢乱接话,对于从来没有插过秧我来说,简直是一把辛酸泪啊!

看到叔叔婶婶他们并排退着插秧,待你不留神,左右与你一拉开,在你背后留下一大汪葫芦样的空田,一个人留在田中央,田埂上一片笑闹看你躬腰表演,你只有嘿嘿地憨笑。

那你缺什么?

缺秧把。

行了,一个秧把甩在你正前胸,花脸和尚一片污泥狼籍,大伙瞧着你笑得仰天合地,你就陪着大伙摇头苦笑,苦中伴开心的乐。

所以说嘛,插秧是件艰辛的活,像爸妈他们这种老手们拔秧的动作都是门技术,他们则会将秧根伏于水下,根向朝外,适度用力涮个上十下,听不见多大声响,秧根已涮得干净清爽,既麻利又省力。

不像我这种生手拔秧还要一根一根的数,生怕把泥巴弄到脸上身上,一边扯一边扎动作极慢,不一会就神疲力弱、腰背酸软、汗珠直淌,人就像那晒蔫的茄秧,连说话的精神头都没了。

“累不累?”

“当然累了。”

不过我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在他们熟悉的稻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忙碌着。

兴许是长年累月的磨练,兴许是农民本性的使然。

兴许是心中固有的那份信念的希冀,每一个春插的季节,他们都在稻田里默默地重复着那些细节。

在农民眼前,是一个绿点,一条绿线,一方绿面的累积,是一块稻田,一垄田野,一片天地披上浓绿剧变。

是农民自己用辛勤的汗水为大地着色,用执著的信念为儿女操劳,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