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愿放下锅铲的岳母
岳母大人今年70有余,中等个儿,微胖身形,虽然一世的操劳损伤了她本很健康的心脏,但如今仍还战斗在锅台旁,硬是不肯放下握了一辈子的锅铲。
岳母是个苦命的人,一辈子吃尽了苦头。小时家穷小孩多养不活,父母把她送了人,从此岳母成了一个大银行家的养女。虽然新家在广州,家人对她也不错,可毕竟是给人家做孩子,比不得在自已家里有人爱有人疼。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岳父——一位南下军官做丈夫,可这位“石光荣”式的东北抗联干部并未给她带来多少情和爱,有的只是一连串的小孩和无尽的操劳。
六十年代初,岳父转业来到了湘北洞庭之滨的国营农场,一个他们都陌生的地方。听岳父讲,当时他转业时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是湖南的农场,一个是广东的林场,岳父最后还是选择了远离广东的湖南农场,因为家里小孩多,农场产粮,孩子们可以填饱肚子。可怜我岳母、一个从小生活在广州的女人,却要在洞庭湖边阴冷的天气里度过她最美好的时光。
那时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普遍不好,总是吃不饱肚子。听岳母讲,家里分到的大米只能供一家人煮稀饭。岳父是家里的顶梁柱,自然不能让他吃稀的。孩子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不能吃得太稀,等到这两波人吃完后,岳母才将剩下的一点稀得不能再稀的米汤装进肚子。
岳父是战争里泡大的人,16岁参加东北抗联,从黑龙江打到五指山,长年饥一餐饱一餐的战争生活曾使他的胃一度坏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治好丈夫的胃,岳母在几年的时间里,每天都要为岳父做5、6顿饭,从无怨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精心饮食调养,岳父的胃病终于彻底退役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岳父成了保皇党,成了红卫兵冲击的对象,为免连累小孩,岳父要岳母带着5个小孩回到了东北老家,回到了岳父出生的地方。在东北近两年的时间里,尽管也有少数亲人的关照,但日子的艰辛还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97年我们一家陪着岳父岳母回过一次岳父的东北老家,途中妻子给我讲了她在东北的一些故事,听后让人辛酸不已。那时她们几姊妹经常吃不饱,而有个亲戚家里情况还不错,常常烙大饼,香气扑鼻,惹得他们垂涎三尺。可这位亲戚并无半点同情之心,不但不给,反而还要教训奚落他们一顿。
崇尚节俭是岳母最大的特点。原来日子不好过是这样,现在日子好过了,她还是这样。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工资涨了许多,到外面吃顿便饭还是不成问题的。可岳母总是借故推掉,实在推不掉了,也总是要我们点些便宜的菜。家里的剩菜剩饭更是她珍宝,舍不得丢掉,留下自己吃,为此还经常和妻子闹矛盾。
岳母爱家顾家,心里时刻装着亲人朋友,唯独没有她自己。她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纵是身体有病也从不张扬,能坚持的就坚持,能顶过去的就顶过去,实在不行了,就找点土方子治治,或者悄悄地到医院去看看,不愿惊动儿女。她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家倾注了全部的爱,养了儿辈,养孙辈,染白了双鬓,累坏了身体,始终无怨无悔。
去年国庆期间,妻妹邀岳母上了趟黄山,不知是山上太凉,还是旅途太累,回来就病倒了,连上楼梯都感吃力。我们忙将她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检查,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了一跳,岳母心脏出了毛病。这次我们没有听从她老人家的指示,硬是连夜为她办了住院手续。
医院进行了会诊,说是心脏里有个零件失效了,建议马上动手术,当我们征求岳母的意见时,她怎么也不同意做手术,估计是怕在手术台上下不来。说实话,我们也有点担心,毕竟老人70多了,医生对手术也没有完全的把握,最后改为住院保守治疗。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岳母住了一段时间后,病情得到了好转,特别是脚冷的毛病解决了。医生建议出院长期吃药,我们只好接受这个结果。
在医院时,我们就商量好了,要利用这个机会拿掉岳母手中的锅铲,让她好好休息几年,并在老家物色了一个保姆。但我们的一切如意算盘都在岳母的强烈坚持下化为乌有。
现在,岳母又重新拿起了她久违的锅铲,恢复了她的工作,厨房里也重新飘出了她那浑厚的女中音。
望着日惭苍老的岳母,我们无言以劝、无计可施,只能默默地祝她老人家平安长寿,早日交出锅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