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难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寻找顶糕

顶糕是个什么东东,估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其实以前我也不知道。认识顶糕,还是女儿的功劳。

那年女儿四岁,上幼儿园中班,我探亲休假,天天接送女儿。有天放学,接女儿回家,刚走一半,女儿就不走了,嘟着小嘴非要吃顶糕。当时并不知顶糕为何物,只好随女儿来到一个小摊前。

小摊前早已围满了一群流着口水的小朋友,个个手里举着角票,争先恐后,生怕没了。我走前一看,只见靠墙角的地方,放着一付担子,一位六十上下的老爷子忙得满头是汗。

担子一头放着一个煤炉子,一头放着一些原料。炉子上套着一个木制的小蒸筒,中间有个圆孔,蒸气从孔中直透蒸品——顶糕,顶糕装在一个木制的小杯里。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顶糕。所谓顶糕其实就是一种小糕点,有点象北方的窝窝头,只是用料不同,制作方法各异。窝窝头用的是面粉,一次可蒸很多。顶糕用的是糯米粉和食糖,一次只能蒸一个。顶糕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白色,一种是黄色。白色是糯米粉和白糖结合而成,黄色是糯米粉和红糖合作的产物。顶糕出炉很快,不到20秒就能出一个,价钱也不贵,一毛一个,讲讲价几分钱也能成交。

顶糕最大的特色在“顶”字上,每蒸熟一小杯糕,老师傅便会从蒸筒上取下,再放到案板上用个小木棍顶一下,糕便被顶出来了,这大概就是顶糕名字的来由吧。女儿对顶糕有个很全面的概括:看起来馋,闻起来香,吃起来爽。这大概就是很多小朋友喜欢顶糕的原因。

女儿小时候随姥姥生活在洞庭湖边的一个小镇上,在那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顶糕成了她童年的最爱,也成了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虽然以后随军来到了部队,也尝到了很多比顶糕好吃得多的东西,可她对顶糕还是一往情深,每年回老家,只要有机会就会到街上找找。

兔年春节我们是回岳阳老家过的。岳阳的街头已经没有顶糕的踪迹了。初六回华容县城给我大姐过七十大寿,报过到后女儿便拉我上街找顶糕。

老家县城的春节比广州这边还热闹,人多、车多、鞭炮多、办喜事的更多,还有一多就是垃圾多,可能是环卫工人还没上班吧,这一点比起广州来就差远了。县城虽不大,但小街小巷也不少,凡是记忆中可能会出现顶糕的地方都找了,还是一无所获。后来又问了问街上的小朋友,他们说在一个学校的门口经常有的。当我们赶到那里时,顶糕师傅又刚刚离开,只好自认倒霉。

无奈,我们往回走,正要穿过一条步行街时,突然女儿停住不走了。

“老爸,你闻到没,顶糕香”女儿拉着我的手说,我死劲地闻了闻,还真有股糯米粉的香味。可抬头找了半天,也没发现顶糕担子的影子。

正要离开,女儿却独自向前走去,站在一辆板车摊位前停住了。“老爸,找到了!找到了!”女儿回头朝我兴奋地叫道。我紧走几步赶上去,只见一位中年妇女,一边好奇地看着我们,一边和女儿交谈着。

“这是顶糕吗?”我指着板车上象豆腐块的类似顶糕的东西问老板娘。“是啊,你尝块试试”老板娘还算大方。我也不客气,拿一点放到嘴里,还真是顶糕味。

我开始仔细打量这个所谓的顶糕摊。煤炉子还在,比以前的还大,但上面架的是大铁锅,锅里放着大蒸笼,蒸笼里摆着几十块长方形的所谓的顶糕。而那个最富特色的蒸筒,那个盛着顶糕粉的小木杯却再也找不着了。我和女儿都有些失望,我问老板娘,这还是顶糕吗?老板娘笑笑说,现在还真不叫顶糕了,叫状元糕,不过用料和味道都一样。

听完老板娘的解释,女儿的兴奋劲一下子没了。不过出于礼貌,还是买了点。老板娘不解地问,多买点,一样的。女儿没有回话,只是笑笑,转身就走了。

回来的路上,女儿一句话也没说,平时欢乐的脸上写满了忧伤。我知道女儿的心思,她苦苦寻找顶糕,其实是在寻找童年的一种记忆,尤其是那充满欢乐的顶糕制作过程和孩子们等待的喜悦,可当这一切都无从寻觅时,光吃几块顶糕,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