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上校归来著华章(代序)——读《从放牛娃到上校》有感
严德勇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从放牛娃到上校》书稿,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自传体文本,更是一部飞扬着励志意味的人生教科书。全书以55章近20万字的鸿篇巨制,娓娓讲述了一位农村放牛娃逐步成长为共和国陆军上校的坎坷经历,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起伏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时代画卷。这部传记大作采用散文的笔法、小说的结构,构建起魅力无穷的叙事场,读者沉湎其间,百态人生和万千滋味扑面而来,心灵受到深深震撼,这正如作者在卷首所言“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得有失。令你回味,令你吟唱,令你遐想,令你难忘”。
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是,这部传记的作者,正是我尊敬的三舅。三舅不仅是我人生的榜样,更是我军旅生涯的首长和导师。三舅是放牛娃出身,在“文革”中艰难地念完高中,并执鞭讲坛当过民办老师,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四起之时,他怀揣一腔报国热血毅然从军,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坦克兵干起,先后任技术员、机关干事、教导员、宣传科长、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肩扛上校军衔,将25载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火热军营。中年转业到地方政府机关工作后,他抓住点滴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利用别人忙于应酬和休闲的时光写出了《真情难忘》和《从放牛娃到上校》这厚厚两本著作,并加入广州市作家协会,实现了从军人向文人的成功转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舅从放牛娃到上校、再从上校到作家的人生历程,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五彩斑斓的心灵史。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从放牛娃到上校》有着一种自传体小说的气质,因为它是一本地地道道的“时间之书”。它起笔于20世纪60年代,从革命挂帅、吃食堂、记工分、知青下乡、读书无用论的“文革”时代写起,再进入恢复高考、分田到户、邓小平复出、南疆起硝烟的历史大变革,然后进入改革开放、百万大裁军、渡海登岛演习、备战“台独”的时代宏大叙事,通过作者笔下的记录和感悟,一段横跨半个世纪的“民族秘史”,在读者面前逐一呈现。这部著作,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耙梳描摹,更是时代风云的纵横开阖;不仅是个人心灵的浅吟低唱,更是时代激流的洪钟大吕。
“看似寻常最奇崛”,参照北宋名相兼文学家王安石的美学标准,这部《从放牛娃到上校》还是一部“朴素之书”。作者虽然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但他的笔触却自带一股无声流淌的散文风味。纵览全卷,文字浅白如话,但却令人回味隽永,有一种删繁就简的朴素之美。这部书写乡愁却不浓酽、写亲情却不沉溺、写思念却不哀戚、写苦难却不悲怆、写遗憾却不揪心、写喟叹却不淋漓、写青春却不狂放、写理想却不浮浪、写奋斗却不执迷,都是火候恰到好处,拿捏极具分寸,可谓不偏不倚、不激不厉,读来明白晓畅而又浑然朴素。
《易经》有言:“修辞立其诚。”著书立言,不溢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真诚态度最难能可贵。这部《从放牛娃到上校》,作者在记载自己的生平事迹时,正是怀着实事求是的真诚态度。所以,纵览全书,除了能够分享作者人生进击的喜悦外,书中还能读到作者对少时读书不认真导致高考失利的深刻反省,和江洲当“逃兵”的痛苦记忆,还能读到当教导员时在菜地里挨军长批评的灰暗过往,以及自己带领部下私自聚餐因而写下两篇共计五千字检讨书的人生瑕疵。这种不藏不掖、不遮不掩的真诚写作态度,正是缘于作者一以贯之真诚待人的个性品格。著作是作者心灵的折射,以此观之,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真诚之书”。
“从放牛娃到上校”,看上去只有简单七个字,却凝结着多少悲欢离合、浓缩着多少人生况味,它是沧海变成了桑田,是精钢炼成了绕指柔,是令人读来为之热泪盈眶的一瓣心香……此书成稿之时,恰逢三舅步入花甲之年。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感慨系之,草撰七律以赠三舅,并贺成书之喜。
浩瀚洞庭岁月长,少时靑鬓染风霜。
牧牛垄上农家子,执教讲坛授业郎。
铁甲奔流抒壮志,军歌豪迈戍南疆。
青山踏遍人不老,上校归来著华章。
己亥年大年初六于京华伏箭楼
(严德勇,湖南华容人,本书作者三姐之子。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被部队招录为现役军官。先后任某装甲旅排长、新闻干事、42集团军新闻干事、广州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解放军报》驻广州记者站记者,现为《解放军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