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明初遗民词派的艺术风格
历代遗民文学的基本风格是大体相似的。虽然有宋元明清等时代之别,有诗词歌赋的文体小异,但作为遗民,他们都有共同的主题、相通的思维取向,乃至不断传承的话头与意象。比如黍离麦秀之感、荆棘铜驼之悲、沧海桑田之慨、故国旧君之思,这些都是历代遗民文学的共性特征。对于明初的元遗民来说,虽然失去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政权,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于故国旧君的留恋。尤其是因为这些遗民多出于张士诚故地的五湖三泖间,在明初往往受到朱元璋政权的猜忌与打击,所以入明之后大都没有好心情。虽然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但块垒在心,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于作品之中。他们的词中,有阅历世变、看穿一切的旷达诙谐,有刻意显示自我殷顽姿态的高老生硬,也有力求超脱、忘情世事的野逸自放,还有元末近二十年战乱造成的忧患飘零之感。然而,明初遗民词派的主要特色,仍是沉郁顿挫、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再加上刘基、刘炳、张肯等由元入明的词人也都有一些风格相似的作品,遂使明初词坛颇有厚重之感。尤其是在永乐以后那些台阁体、打油体词风的反衬之下,明初词坛的大气与厚重殊为难得,在此后的明代词坛不可复见,直到明清易代之时才重新接续上这一传统。
让我们来看一下遗民词的几首代表作。先来看倪瓒久负盛名的《人月圆》: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这首词无法准确系年,但词中曰“前朝”,曰“故国”,或当作于易代之后。越王台,当指越王勾践所筑的台榭,在浙江绍兴会稽山。这首词和金代词人吴激的同调名篇有相似之处,即多用前人成句。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此词上片夺胎于唐人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实际窦巩诗亦从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二句化出,而倪云林剪裁用之,妙在熔铸变化如己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评曰:“风流悲壮,南宋诸巨手为之亦无以过。词岂以时代限耶?”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则以此词下片与李煜《浪淘沙》“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相比,谓其“同一不堪回首”。总起来看,这首词篇幅简短而气象阔大,语句清简而富于表现力,这也是后来的明词所难以企及的。像倪瓒这样的贵介公子,又是一个以书画见长的艺术气质浓厚的文人,一般来说也就只能写一些清浅流易的题画诗而已,如果不是遭逢桑海,他不可能写出这么感情深挚、精光四射的佳作来。和吴激感怀家国的《人月圆》一样,这样的杰作也是妙手偶得,可遇而不可求的。
再来看谢应芳洪武九年所作《水调歌头·中秋言怀》一首:
战骨缟如雪,月色惨中秋。照我三千白发,都是乱离愁。犹喜淞江西畔,张绪门前杨柳,堪系钓鱼舟。有酒适清兴,何用上南楼。 擐金甲,驰铁马,任封侯。青鞋布袜,且将吾道付沧洲。老桂吹香未了,明月明年重看,此曲为谁讴。长揖二三子,烦为觅菟裘。
这首词本无系年,但谢应芳于洪武十三年有同调词“牙齿豁来久”一阕,词前小序云:“洪武九年秋,余卜居千墩,尝作《水调歌》。今也人事乖违,欲还故土,故复和前韵,以述其情,并以留别吴下诸友,时十三年六月初也。”从小序所说与用韵情况可知,以上所录之词正是洪武九年中秋卜居千墩时所作。此为历来中秋词中变格别调,月明本是佳景,但在词人看来,那是由于战乱白骨的映照。老杜《滕王亭子》诗“清江锦石伤心丽”,陆游《沈园》诗“伤心桥下春波绿”,与此异曲同工,均可见伤心人别有怀抱。
再来看邵亨贞洪武三年冬所作《渡江云》。词前小序云:“庚戌腊月九日,与邾仲义同往江阴。是夕泊舟无锡之高桥。乱后荒寒,茅苇弭望,朔吹乍静,山气乍昏复明。起与仲义登桥纵目,霜月遍野,情怀恍然。口占纪行,求仲义印可。”其词曰:
朔风吹破帽,江空岁晚,客路正冰霜。暮鸦归未了,指点旗亭,弭棹宿河梁。荒烟乱草,试小立、目送斜阳。寻旧游、恍然如梦,展转意难忘。 堪伤。山阳夜笛,水面琵琶,记当年曾赏。嗟老来、风埃憔悴,身世微茫。今宵到此知何处,对冷月、清兴犹狂。愁未了,一声渔笛沧浪。
这首词无论是小序还是词本身,都逼近白石风味,吴梅所谓“合白石、玉田之长,寄烟柳斜阳之感”,此词可为显例。朔风冰霜,江空岁晚,刻意营造清空荒寒的意境,也揭示了词人冷寂苍凉的心态。使词人感伤的不仅是往昔美好时光的一去不返,还有入明后挚友的不幸遭际。“山阳夜笛”用向秀《思旧赋》典故,把现实之惨酷处理到幕后去了。词人在此前一年重九所作《满江红》小序中提到的夏士安、颐贞、蒙亨叔侄,唐元望、元泰、元弘昆季六人,“一载之间,俱罹患难”,应是邵亨贞闻笛思旧的背景。也许,只有到这一辈充满疏离心态的遗民逝去,到明王朝培养的一班御用文人成长起来,那种歌功颂德的台阁体才能形成气候罢。
(1) 胡适:《建国与专制》,载《胡适全集》卷二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页。
(2) 龚鹏程:《文学史的研究》,载《构建与反思:中国文学史的探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主编,学生书局2002年版。
(3) 朱师辙:《清史述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3页。
(4)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4—15页。
(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卷首第3页。
(6) 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1页。
(7) 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8) 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0页。
(9)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4、184、206、242页。
(10)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二十二,明正德十五年刻本。
(11) 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五十八,《四部丛刊初编》。
(12)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乙巳条。
(13)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洪武三年六月辛巳条。
(14) 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9页附注。
(15)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41—742页。
(16) 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2页。
(17) 邵亨贞:《野处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8) 王鏊:《姑苏志》卷五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9) 此文出处不同而文字小异,此据《玉山名胜集》卷二杨维桢撰《雅集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9册17B。
(20) 贡师泰:《玩斋集》卷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1) 邵亨贞:《野处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2) 陶宗仪:《南村诗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3) 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张简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24) 载陈建华主编:《历史文献》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5) 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三,《四部丛刊》。
(2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4页。
(27) 按:“犹语玉人车”,“语”字或作“话”,此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梧溪集》卷四。
(28) 倪瓒:《清阁集》卷九,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版。
(29) 昌彼得:《陶宗仪生年考》,载《陶宗仪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