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继在苏南、苏北调查之后,我注意到有个地区还没有接触到,那就是宁、镇、扬地区。这个地区大体包括扬州的南部、镇江、南京以及毗邻安徽省的一部分地区。从地理上看,该地区西南部多丘陵,东北部多平原,依偎东流长江之两侧,位于江苏南北交接处。鉴此,我在第一次到镇江时,曾提出是不是可以在经济发展上将这一地区作为“苏中”对待的问题,向有实际经验的同志请教。
当我第二次到镇江时,一些干部和群众就向我反映说是否能将“苏中”这个提法改一改。提出这个要求的理由,据说是一提“苏中”,人们就觉得它与上海经济区无缘,于是在该地区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的联系挂钩时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阻力,甚至在电力等能源的供应上也另眼相看,得不到保障。这些情况的出现与“苏中”的提法究竟有多大的相关性我并不明白,但对拉闸停电我却有直接的感受。在扬中县逗留期间,大约隔天就要停一次电,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小时。我们还可点上几支蜡烛就晚餐,别有一番风味,可是各种各样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据该县有关部门统计,1984年1至10月份共停电37次,其中10月份就有15次。由此造成该县工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估计达1000万元。
如果说问题出于“苏中”这个概念,那是违背我提出它时的原意的。随着小城镇研究由点到面的扩展,我觉得有必要在整个江苏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划出若干个区域来。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其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研究者来说,划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分析方法。因为各地小城镇无论在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等发展水平上,或是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特征表现上都有共性和个性。这些共性与个性是由一定区域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历史造成的,因而不同区域间小城镇的共性和个性可以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对政策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来说,划区可以确定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充分注意到各地区的不同特点,缩小相互间发展的差距,在指导工作上可以根据各自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当然,划分社会经济区域的指标必须有效,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区域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我在《小城镇 苏北初探》中应用各县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与农业的比例来做划区的指标,当时发现苏、锡、常、通地区的工业产值都超过农业产值,一般都是工七农三。而苏北的北部,与苏南相对,一般却是工三农七。自北向南,这个比例中的工业成分逐渐加大,到扬州一线,一般都达到工农各半。至于宁、镇、扬地区的工农业产值比例情况,那时尚未计算,所以我就先提出上述的设想来请教。
为了确定宁、镇、扬地区经济水平在全省的地位,我在这次调查中,除计算镇江所属四县1983年的工农产值比例外,还根据1983年的各县工业统计资料,计算了江苏全省各市的县均工业产值作为分析时的辅助指标。
镇江市四县1983年工业产值(包括县、乡、村三级,单位亿元):句容2.10、丹徒2.57、扬中2.84、丹阳8.50。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句容51、丹徒65、丹阳75、扬中79。可见镇江四县工农产值比例都高于苏北,接近苏南。
再看江苏省各市1983年县均工业产值(单位亿元):连云港1.38、淮阴1.49、南京1.63、徐州1.83、盐城2.48、镇江3.02、扬州4.30、常州5.73、南通5.76、苏州8.17、无锡10.67。宁、镇、扬低于常、通、苏、锡,而与苏北诸市相交叉,略具优势。南京郊县和苏北的徐、连、淮同是2亿元以下,扬州、镇江和盐城同是高于2亿元、低于5亿元。常、通、苏、锡都超过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南京四周五个郊县的平均工业产值低于扬州与镇江的一倍,还停留在苏北的一般水平上。这一事实在我前次访问其中的两个县时就感觉到了,只是没有数字显示那样清晰。按照在苏南调查的经验,乡镇工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对该地区发生影响的中心城市的作用。由此推论,南京对宁、镇、扬所组成的大中城市体系与上海对苏、锡、常、通组成的城市体系一样,应当对自己所处的地区乡镇工业产生较强的影响力,犹如两个相对独立的星系,各自产生辐射,照亮星点周围的太空。但是客观事物和我们的预想不合。于是我就试图去寻求发生差别的原因。
首先,我注意到宁、镇、扬三个城市的历史。它们三点组成钳形,为长江下游的咽喉,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们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要地。远溯孙吴,近至太平军,都在这三个城市设防,南京城里就有能伏兵数万的城墙,镇江东郊的炮台至今还留存着,因此这三个城市代代相沿的第一位功能,便是军事防守。加上南京曾数度作为封建帝王和国民党都城的原因,使它在城市形态和结构上趋向于封闭。
其次,还可以从宁、镇、扬三个城市工业产值和结构与苏、锡、常、通四市比较,更容易看出它们的区别。这七市各自的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是:无锡86.9、苏州86.8、南京85.4、常州60.5、南通60.1、扬州54.4、镇江28.2。南京居第三位,扬州、镇江实力较差。这七市轻工业的比重(%)分别是:南通72,扬州61,无锡、常州各58,镇江53,南京38。就是说,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南京只占1/3,镇江占1/2,其余各市均约占2/3。这说明南京、镇江是重型工业结构的城市,而且据介绍南京的重工业里较大的比例是军工生产。因此我们认为:历史造成的封闭状态、工业实力较差,以及重型工业结构,特别是封闭性的军工生产是造成这些城市对附近地区经济辐射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镇江市区工业实力较差,且属重型结构,它所属四县的工业何以有接近苏南的发展水平呢?对此我们做了调查。例如对该市工业产值最高的丹阳县的42家乡镇企业的挂钩单位做地域分析,发现在46个对外挂钩单位中,只有1个是镇江市的;又如该市工业产值比最高的扬中县,有一家乡办的化工仪表配件厂,近年来它在设计、生产及原料、产品的供销上与全国180个单位有或紧或松的联系,其中没有一个是镇江市的,南京市也只有6个,占总数的3%,其余大多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为了避免个案分析的片面性,我们还对该市四县乡镇企业的厂长、供销员和技术员各按3%的比例随机抽样,询问他们在资金、原材料、设备、技术、产品、市场信息等六个方面对外联系主要受哪一个城市的影响。回答结果是上海的比例最大,南京为1/5强,镇江只有1/6。
以上分析使我认识到,该地区的三个城市,特别是南京与镇江,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心作用,孕育着相当的潜力。从该地区大部分农村来看,它们是在主要争取远距离城市影响力的情况下努力发展乡镇工业的,出现了一个紧追苏南发展的局面。如果我们将本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叫作“近距延扩”的话,那么远距离经济中心的作用就可称为“超距辐射”。在调查时,我听说今年南京市正在采取一个市区企业带几个郊县乡镇企业的措施,试图加强近距延扩的力量,这种用行政办法推行的经济联系能否取得成功还有待于在实际中观察。但它说明城市在区域经济意义上处于封闭,近距延扩相对弱小的状况已被注意到了。因此总的说来,宁、镇、扬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居中,并显示出由封闭开始走向开放的特点。这是个潜力很大,前景可望的地区,故而我在本文的一开头就引用了银三角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