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有工则富,无商不活”,这句话在赤峰市是同样适用的。赤峰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17.45亿元,其中农牧业9.16亿元,工业8.29亿元。农牧和工业在产值上相差不大。但是这里的工业主要是集中在赤峰市区和若干国营厂矿,在广大农牧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农牧副业1983年产值约2.7亿元,只占农牧产值的30%,所以农牧区人均收入还不到300元。
我们所访问的那些牧区和农区,确是很少见到工厂,甚至较大的作坊也不多。除在太平地听到过,由于20年来种的树已经陆续成材,有一部分木材可以加工制造胶合板,在黑塔子谈过打算发展奶牛开办奶粉厂外,各地很少谈到农牧产品的加工和兴办其他工业的话。这使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赤峰的农牧地区似乎还没有达到发展工业的阶段。但是我们又同时常听到关于赤峰地下资源的谈话,而且知道在赤峰市东南角的元宝山已经建立起大型的火力发电厂。我们在返京的夜车上,还看到沿铁路线的山坡上灯光闪烁,说是来自采金的矿区。这些又告诉我们赤峰实际上已具备工业大发展的若干条件。
从潜力上说,赤峰市确是极为雄厚的。在地质上,它处于华北地区与大兴安岭的褶皱地带,是各种矿藏较多的地区。北部背靠大小山脉,峰峦起伏,由东向西连绵延伸,形成了境内长达300公里的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带。目前又发现有色和稀有金属30多种,还有石灰石、大理石、萤石等非金属矿大小几十处。南部以煤炭、黄金为主,元宝山的发电厂就是利用附近开采的煤做燃料的,现在它的发电颇为可观,主要用来支援辽宁的工业。如果充分利用当地提供的电力来发展采掘工业,前途是极有希望的。
正在访问期间,我们接触到建设集通铁路的计划。集通铁路是拟议中从集宁经多伦和赤峰北部到通辽市的铁路。主要是为了使西煤得以东运,同时,也给包括赤峰在内的内蒙古东部开发提供重要动脉。可以预测,这将使赤峰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
如果这条铁路能够建设,我们想到的是怎样使这条铁路成为广大赤峰的农牧民实现现代化的动力,而不是一条单纯用来为采掘的物资外运的工具。这就有赖于在铁路建成之时,赤峰市农牧区的经济是否能全面地发展起来,更具体些说,能否从自给经济转变成商品经济,因为只有进入了商品经济,才能充分地利用像铁路一样的运输工具为本地经济服务。
赤峰市内农牧区的商品经济原来是很不发达的,还停留在定期的集市水平,市镇为数很少而且规模也很小。我们访问过巴林右旗的大板和翁牛特旗的乌丹这两个相当于内地的县镇,以及居于北面进入赤峰市区要道上的桥头镇。
大板镇现有1.6万多人口,解放时只有2000多人,因为清代下嫁到昭盟的几个公主都居住在这个镇附近,又在镇上建造了几座庙宇,也就形成了集市,每年农历六月有一个月的庙会,成为昭盟北部的重要商业中心。蒙族地区的庙会相当于内地的集市。在赶集的那个时间,买卖双方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个地方进行交易。集期过后,各自分散。牧区庙会的特点是集期间隔较长,往时一般一年一次。而每次庙会可以拖长相当多的日子,有的长至一个月。据说那时牧民以游牧为主,并不定居,生活基本自给,日常生活中依赖于外地供给的粮食、茶叶、盐、布帛等都是耐久的物品,可以贮存,跟着畜群流动。牧民一年就赶几匹马、几头牛、几只羊到庙会上来,换取一年所需的这些东西。实际情况当然比所说的复杂些,但这也表达了基本生活形式。在赶庙会时,平时分散放牧的牧民聚会到一起,在热闹的场合下赛马比赛,歌舞娱乐,盛极一时。会期届满,人又星散。所以在大板一样的所谓镇上,平时只有几家杂货铺和饭馆,庙里当时却有七八十个喇嘛。
这次我们到大板,若和上面所说的早日情况相比,已大有发展,有百货商店、招待所和两所有相当规模的中学。但是如果和内地的县镇相比,也就显得冷清多了。
作为翁牛特旗政治中心的乌丹镇和大板镇相比,确是高出一筹。人口约400户,1.7万人。市容很有规划,穿市而过的是绿化了的现代街道,两旁有高层建筑的百货商店、电影院和一些行政机关。它是赤峰市南北两部分的交通枢纽,所以商品流通和运输等方面较其他地点为优越。据说在1948年解放时,人口已有1.4万人,工农业产值据估计只有50万元。在“文革”时期,虽说有一些社办企业,但时兴时衰,曲线发展,动荡不定。经济上翻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8年以来,5年中社办企业由17个增加到27个,从业人员由560人增加到1785人,固定资产从55万元增长到161万元,工业总产值由65万元增加到113万元;在边区,可以说是已经开始走上发展乡镇工业的道路,人均收入也从1977年的115元增加到201元,镇上已有电视机255台,自行车1.024万辆,成年人80%都戴上了手表,人民生活确实有了显著改变。
如果分析一下乌丹镇的企业,还是以建筑业为主,配上一些建材、加工、商业、饮食和修理、劳务等初级服务业,还没有提高到制造业的阶段,全镇总产值729万元中,工农业的比例是15比85,经距还是很大的。
乌丹镇南面的桥头镇,相当于内地的乡镇,1978年被列为翁牛特旗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已比70年代初翻了一番,商品率达到35%,人均收入从1978年前的几十元增加到了256元。生活上的改变和乌丹镇相似。
从上面几个镇的情况看来,单纯依靠农业,尽管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产,人均收入还是不容易超过300元,到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还是有困难的。农牧地区要较快地走上富裕的道路,看来还必须发展乡镇工业。事实上,目前赤峰市已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走上面我们所指出的:牧业从靠天放牧改变为人工饲育,改粗放的农业为饲料基地,为牧业服务,提供饲草和饲料。一旦畜牧业有了大发展,走上专业化的道路,牲畜浑身是宝,就可以成为工业原料,发展肉类、奶类加工的食品工业和毛绒加工的纺织工业,以及畜皮加工的制革工业。总之,加一道工就增加一项收入,以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轻工业是不胜枚举的。
我们对赤峰市的远景是十分乐观的。如果能贯彻林牧为主的方针,首先改变生态环境,农牧结合,发展饲料种植,加速牧业改造,在林牧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多样的小型轻工业,使千家万户都能得到收益,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同时,由于铁路交通的发达,矿产的采掘,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建立起21世纪的新赤峰。这个前景不是太远,主要在于能及时解决当前所缺乏的智力和财力两项关键性的问题。关于这些方面,也正是我们今后开发边区的研究应当注意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