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族现代化的跳板
甘南在甘肃的西南角上,西接青海,南通四川,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10,约4.5万平方公里。地方不小,但侷居于偏僻省份的偏僻地区,历来不太为人所注意。我本人对它也只有耳闻,多少有一点过高难攀之感。直到这次亲身到了这里,才发现地势不算过高,在现有交通设备下,离甘肃中心兰州也不算远,当天就能到达,而且在促进藏族现代化的工作上有它特殊重要的地位。
甘南是甘肃省内藏族聚居的地方,所以成立了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人口24.7万,占甘南全部人口的46%。在甘肃省总人口中虽然只占1.9%,但在整个藏族382万人中却占6%,而且相当于西藏藏族的1/10。甘南的藏族重要性不仅在其人口比重上,而且还在于它地处藏、汉接触的前哨。它有条件成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
我们一提到藏族,一般就容易想到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藏族。其实西藏自治区里的藏族只有174万多人,不到全部藏族的一半。有一半以上的藏族住在自治区以外的青藏高原上,分别建立了10个自治州(其中一个是和其他民族联合自治的)和2个自治县。这些自治州、县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就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各地建立起行政上不相隶属的同一民族的自治地方呢?这要回溯一下藏族的历史。在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期间,青藏高原分布着相互独立的许多藏族的部落,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局面。这时候甘肃中部和青海西部的藏族有些却已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并发展了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元代结束了藏族的分裂局面,使其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为了适应当时具体情况,设立了3个行政区域,平行地直属中央领导。现在的青海和甘肃的藏族属于一个单位。这里采取了土司制度,分别册封当地上层,受中央王朝管辖。明、清两代这些地区均沿袭这种行政区划,西藏地区则实行着和甘、青、川各地藏族不同的行政体制。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改土归流,取消了土司制度,西藏地区之外都实行了和内地一般的行政设置。各省区内的藏族早于西藏地区得到解放,先后在50年代按原来的行政区划成立了自治地方。嗣后西藏地区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才宣告成立。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藏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接触最早是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也就是现在的甘青地区。我在这里提出这个历史背景是因为它还有现实的意义。藏族要现代化必须和其他民族一样走开放和改革的道路。开放要有具体渠道。熟门熟路,甘南藏族聚居区的历史地位就值得我们重视了。
从地理上说,甘南离拉萨航空距离1400多公里,地形图上看更使人吃惊;要翻越多座崇山峻岭,其中唐古拉山海拔6000米,真是比上青天更难。但是出于我意料之外,听说甘南藏族竟有一半人到过拉萨,玛曲县的藏族去拉萨是人均1.8次。现在经常来往于甘南和拉萨搞运输的私人汽车有302辆,车上固然可以搭些人,但进藏的人并不都是坐汽车去的。他们和祖祖辈辈一样靠步行和骑马。
曾在拉卜楞寺住过多年的李安宅先生在他所著的《拉卜楞》一书中提到:从拉卜楞寺到拉萨共28个马站,就是说骑马要走28天,步行得好几个月。这样艰苦的路程对甘南藏族来说却并非畏途,这种勇气一般说来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但是信仰后面却还有经济的动力。我已说过,在七八百年前甘南已经是汉藏茶马互市的中心。藏族生活上离不开茶叶,所以很早这个商品就成了汉藏接触的媒介。甘南也成了汉藏物质和精神文明流通的渠道。
甘南入藏的商道至今还是畅通的。上面所说302辆卡车主要是运输商品入藏的。其中单是酥油一项去年一共运出了75万公斤。这不是个小数目,试问在没有卡车运输的时代,要多少人、多少马才运得完?我们还听说,近来甘南运去的塑料底布鞋,在尼泊尔是项热门货。今天拉萨的自由市场据说基本上是由甘南藏族所控制的,拉萨市仅坐商中就有二三百人是从甘南去的。各种日用品都有出售,其中啤酒是重点。从西藏带回来的有不少从印度进口的手表、呢料,甚至西服。在拉卜楞,我们就看到有人穿印度制造的西装。
如果现代化和商品化是不可分离的话,甘南藏族已经在藏族地区起着商品流通的作用,为现代化开了门。我们看到合作市内有许多运输用的马拉板车,一问很多是藏族,不少原是住在郊区的牧民。他们这几年发现运输业容易致富,就投入了这个行业。这不是件小事,藏族牧民开始变了。
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必须由少数民族的人自己来搞。藏族的现代化就得在藏族聚居区里由藏族人民自己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开始。从历史上看和从这次我访问的印象来说,甘南大有条件可以作为藏族现代化的一个起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集中一点力量,帮助这个地区的藏族在现代化建设上先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