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金融案例年度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年度观察

这一年互联网金融变脸“科技+”上位

欧阳晓红/文

这一天,突然就到了。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你我,在多数都市生活场景中,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再需要现金,银行卡也变得不再重要,交易支付,“扫一扫”“点一点”就搞定。是的,互联网金融正走向大众化。当移动支付全面成为支付主要规模源时,中国金融行业也将进入科技时代。

这一年,惊悚也好,彷徨与重塑也罢,就这样过去了。对互联网金融,尤其P2P而言,乱象丛生之后的生存法则是规范迭代。穿透式严监管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正蜕变、演绎为一种新业态。这其中,有的湮灭,有的升级,有的转型为智能投顾等。消费互联网之外,不但有产业互联网,还有两者之间的融合,比如微粒贷、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孵化”的消费金融公司等。这个万亿级市场,即使正在经历行业洗牌,也从不缺乏精彩。

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一字之差将P2P打回原形,宣告了其异化为银行的梦想的破灭,虽然它们中间并不乏“好孩子”。但这并不能宣判出生至今仍不过三年的P2P的“死刑”,只是需要我们寻找到替代其“野蛮生长”的方式。它们在哪里呢?

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何飞认为,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表现为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优化升级,即“互联网+支付业务”“互联网+借贷业务”“互联网+募资业务”“互联网+理财业务”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三方支付、P2P、众筹、“宝宝类”理财等狭义互联网金融模式。不妨将这些模式概括为“点上的互联网金融”。自2016年开始的未来几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将是“互联网+传统金融机构”——其在日后会融入产业,由虚向实将成为方向。

于是,就模式衍变而言,“在未来‘线上和面上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中,互联网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产业机构,将进行资源整合,尤其是数据整合,共同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化创新。”何飞称。线上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是指“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等。何飞相信,在更长远的未来,“互联网+金融+产业”将造就“面上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2016年无疑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范元年。据零壹财经分析,“中央统筹、行业自律、专项整治”构成了这一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三大行动体系。这为未来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合规和发展定下基调。

这三大行动体系诸如:以2015年7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起点,央行、银监会等各部委先后出台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监管办法;2016年3月24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前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数十家省级互联网金融协会或细分行业协会;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此后一行三会根据监管分工出台了细分行业专项整治方案,各省市(自治区)也出台地区性整治方案。

整肃是为了营造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为了迎接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可作为佐证的是,2016年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家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亚马逊、Facebook、Snapchat等,它们把过去的行业老大们——石油巨头、传统制造巨擘等甩在了后面。

如此,一端是互联网金融全面整肃,一端是互联网金融大众化,中间则是在高科技背景下,回归金融和风控本质以及“科技+”的互联网金融大趋势。

站在这一历史时点回眸与展望,透过e租宝事件带来的P2P模式之殇的现象看本质,会依稀看到:消费金融、大数据征信、移动支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最大冲击或将是社会信用体系。

关键字:惊悚、纠结、转型

也许可以用“惊悚、纠结、转型”来描述互联网金融这一年的生存状态,简而言之就是“惊、愁、变”。

扫描这个万亿级市场中的玩家尤其是P2P、众筹、支付之现状,会发现这波自2013年6月由支付宝衍生出的余额宝引爆的互联网金融热潮业已落幕。在堪称监管规范元年的2016年,野蛮生长之后的玩家们要么完成在线修复,要么退出历史舞台。

侧重P2P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开展,以及银监会等四部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落地,昭示P2P需以全新的商业模式健康发展。而2016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则披露了整顿规范P2P的整体思路。

“惊”的是,互联网金融如流星坠落。受累于e租宝事件,P2P行业几乎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P2P平台累计数量为5879家,当月新增平台8家,创下年内最低。停业及问题平台累计2838家,当月新增61家,其中提现困难9家,停业48家,跑路4家。这意味着,半数以上的平台出现了问题。

这个行业缘何“沦落”至谈虎色变的境地?

据百舸金融论坛发起人、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文分析,目前国内从事小额信贷的P2P平台坏账率在10%~15%。先前部分P2P平台能够存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有效的风控措施使得坏账率维持在低位,而在于其信贷规模的几何扩张速度能够有效地将P2P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低位水平,这就带有一定的借新还旧的“庞氏游戏”的意味。一旦信贷扩张速度放缓,这些平台可能会由于信贷风险集中暴露而崩盘。

以e租宝为例,尽管其从迅速蹿升为行业内成交规模居于前列的大平台到出事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围绕e租宝骗局的布局却已经运作数年。

e租宝主打所谓的“A2P”模式,由融资租赁公司与项目公司签订协议,然后在e租宝平台上以债权转让的形式发标融资;融到资金后,项目公司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则向投资者支付收益和本金。

2016年1月,深圳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局宣布对e租宝网络金融平台及其关联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立案侦查。进一步调查取证后,e租宝上线的大部分融资租赁项目被证实为虚构。e租宝的真实交易结构是:把资金转给承租人,并给承租人好处费,再把资金转入钰诚集团旗下的关联公司,以达到事实挪用的目的。这就不是简单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性质了,而是涉嫌集资诈骗。2016年8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公告称,就钰诚集团涉嫌集资诈骗罪,犯罪嫌疑人丁宁、张敏等11人涉嫌集资诈骗罪,谢洁、王之涣等15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由北京市公安局移送审查起诉。

在陈文看来,在真正的P2P模式中,无论项目端对应的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借款主体必然是真实存在的,借款项目也必须保证真实性,投资者则根据项目风险自行决策是否予以投资。而e租宝的实际经营中,资金流向不明,项目标的虚假捏造,背离了P2P的本质。从这层意义上讲,e租宝绝非P2P。但是,“尽管我们可以明确e租宝并非P2P,但很难否认e租宝是互联网金融。”陈文说。

e租宝事件无疑令整个行业蒙耻。不过,互联网金融本身无法界定为好还是坏,“健康有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背离服务实体经济宗旨的互联网金融则可能带来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陈文认为。其逻辑是,以e租宝事件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各领域问题的集中爆发推动着监管层建立健全相关监管的步伐,但在具体构建监管体系前必须首先明晰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外延,既要防止将互联网金融过度美誉化,也要防止将互联网金融妖魔化。

陈文认为,e租宝在其快速崛起的半年多时间内一直被质疑为自融平台。但e租宝出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融,而在于涉嫌集资诈骗性质的自融。正是e租宝的涉嫌集资诈骗才使得e租宝成为公安机关侦查的对象。

自融项目在P2P行业中之所以不能广泛存在的原因在于——这类项目事先的风险定价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确定,以及事后的贷款监督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执行,自融项目存在广泛的道德风险。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在看来,P2P平台在2010年以后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2010年至今为止新创设的平台大部分都出问题了。

“分析所有问题平台之后,除了无法判断的平台,能找到原因的大部分与诈骗和自融有关,真正经营不善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这值得警惕。”廖理称。

陈文称,e租宝之所以能够在数百亿元成交规模以后才被揭发出问题,而非在更早时候就被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根本原因是P2P行业增信取代征信产生的刚性兑付幻觉以及权威“看门人”的缺失。

说白了,其实是P2P模式之殇。

在陈文看来,P2P改成什么名字不重要。但透过一些乱象,至少要看到两点:一是这个市场是否过度被增信。值得庆幸的是,更大的玩家还没进来,还不是千亿、万亿元级别的雷。二是这个市场的“看门人”是否发挥了作用。整体看,互联网金融的乱象,微观机制层面的问题起到的作用远大于宏观政策因素。

现在,“看门人”已经或正在觉醒。值得一提的是,媒体报道称,《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已于2016年12月上旬正式定稿,有望在2016年年底下发。《征求意见稿》明确,一家平台只能选择一家存管银行,不能进行多头存管。此前,一些P2P平台虽然接入并上线了银行存管,但资金存管只覆盖部分标的,或者接入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银行进行资金存管,以此规避银行对平台资金交易的全面监测。

继e租宝之后的一系列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与非法集资案件,使得整个P2P行业受到连续性冲击。相关事件揭示了P2P行业的发展困局,部分P2P平台于是在e租宝事件后开始积极寻求转型。

譬如,一些P2P平台谋求向智能投顾转型。于2010年左右兴起于美国的智能投顾,又称机器人投顾,即智能理财、数字化资产配置等,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把传统投资顾问所做的事情(个人资产分析、风险偏好分析、资产配置、组合推荐等)变成互联网直接可用的服务。诸如,平安一账通、蚂蚁聚宝、百度金融、京东金融、宜信以及PINTEC(品钛)旗下璇玑等。

不过,相关报道称,这条路可能将再次被监管机构密切监管。其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牌照制度对其规范管理。与创新型金融公司相比,大中型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可能通过相对简易的程序获得牌照。

其实,这并不意外。2016年8月19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未经证监会注册,擅自从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的,证监会将依法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处罚。发现互联网平台未经注册、以智能投顾等名义擅自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的,将依法予以查处。

廖理解释,智能投顾是这两年甚至未来若干年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热点。但美国智能投顾公司对接的资产端基本上都是ETF,即交易所交易基金,而国内交易所交易基金比较少,国内智能投顾公司对接的都是共同基金。

不只是P2P转身,国内以零售银行见长的招商银行也一头扎进了智能投顾。其推出的APP5.0“摩羯智投”,运用机器算法为大众投资者提供针对个人风险收益偏好而匹配的公募基金投资组合服务。BAT、同花顺、东方财富乃至传统基金公司、券商等,均已纷纷布局智能投顾领域。

《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报告》给出了174万亿元的管理资产总规模预测值,其中智能投顾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约为5.22万亿元。智能投顾管理费率以平均水平0.2%计,则行业年收入规模约104.4亿元。

不过,拍拍贷CEO张俊认为,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银监会根据文件精神印发的《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来分析,在两个整治实施方案中都反复强调要实施穿透式监管,即监管和整治工作会以平台从事的具体业务性质来定性。许多打着“智能投顾”“科技金融”旗号的平台,虽然改名不叫P2P,但并不能规避监管和整治。因为,监管机构将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业务实质,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预计未来各类金融创新将很难再“任性”。

果真如此么?另一视角是,乐视金融CEO王永利认为,以金融产品为标的的P2P(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买卖实现直接投融资)等,其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的合格金融产品,属于跨金融领域的资产(财富)管理。如此,直接融资的产品就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成一个大资管,不再分业,即针对社会的财富或者是用户的财富真正成为大资管。

而在此过程中,不可小觑的是,尽管P2P平台转型加速,但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6年11月P2P行业的投资者人数、借款人人数分别为396.77万人、192.5万人,相比10月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分别上升15.21%、33.29%。

艾瑞报告称,2016年网络信贷规模接近1.2万亿元,2016年单用户信贷额度为7100元。

的确,市场还在那里,需求还在增长,行业生态如何,取决于市场主体如何适应政策与经营环境的变化。

“愁”字而言,在互联网金融领,可能非股权众筹莫属。

“P2P的锅我们不背!”第五创创始人张晓称。在其看来,在国务院印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再一次把P2P和众筹列为排查和监管对象,在2017年年前进行排查摸底,希望挑选一批“根正苗红”的平台。这一举措的效果不得而知,但能感觉到,众筹行业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遭到迎头一棒。

众筹之家不完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股权类/收益权类众筹平台,网站能打开的在210家左右(网站能打开不代表平台仍在运营状态);2016年11月网站失效的平台在20家左右。从现存的平台来看,北京、广东两地平台数超过总数的一半,上海和浙江的平台数位居第三、第四位。这基本上与众筹交易的地域分布一致。

而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10月,汽车众筹平台新增就将近50家。与此同时,诈骗、跑路、自融、传销甚至非法集资等乱象一涌而出。

有媒体报道,济南“聚创众筹”无法提现,涉及资金或达9600万元。

在2016年8月初,更是发生了首例汽车众筹平台跑路事件。济南汽车众筹平台“金福在线”跑路,涉及金额900多万元。事发之时,该平台上线仅9天。“平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对投资者的资金没有监控。”市场人士称。

按照京北投资总裁罗明雄的话说,股权众筹现在做得很难,事实上它会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改进股权投资。公益众筹、趣味众筹等,都能够改变大众的生活。

然而,股权众筹若想成为一种为标准化股权产品如定增等提供快速私募募资的工具,如果定位于对接早期项目和散户的话,这样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因为早期项目风险极高,不适合散户的风险偏好。止水资讯微信公众号的作者沈一冰认为,早期项目需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平衡风险和收益,投资单一项目几乎不可能成功;此外,去中心化的募资代表无力管理风控,对于早期股权投资这种信息极度不对称的行业,众筹平台无法同时扮演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财富管理者及投资银行的角色,而这对整个商业模式是灾难性的。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监管加码也好,行业自律调整也罢,市场需求总在那里。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1月共有25家股权/收益权众筹平台有项目完成融资,融资项目一共为58个,融资金额为21734.8万元。得益于米筹金服和多彩投两家平台交易数据的大幅提升,2016年11月行业的交易额环比上月有大幅提升。其中,互联网非公开股权类融资项目的融资金额为13831.19万元,环比上升明显;收益权类项目的融资金额为7903.61万元,环比小幅下降。另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前三季度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总额超8000亿元,投资总额超5500亿元。

罗明雄称,现在的股权众筹问题有四个难点:优秀项目少、估值难、建立信用久、退出周期长。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专业机构数据统计分析的完善、智能投顾的发展、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以及未来公募股权众筹牌照的发放等,此领域还有很大机会。京东、36氪以及京北等,做得都不错。“我们(京北)有意放慢了速度,就是在等待政策的开放。”

“变”字来看,急寻转型的第三方支付从业者可谓五味杂陈。尽管就自身而言,支付业务已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不言而喻,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意外地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大门。艾瑞报告称,其平台性质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商业逻辑极度吻合,因此支付从业者率先从支付入手,利用品牌和流量优势,演绎出多条互联网金融业务线。而且其跨平台和跨行业的特性,也使其自然成了综合金融集团各业务之间的纽带,成为风控的基础、数据获取的基础。

不妨让数据说话:2016年综合支付接近150万亿元,2016年移动支付单笔300元。移动支付是连接线上线下的纽带,这个行业正在等待技术红利的爆发。

诚然,支付是所有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体量最为庞大的一个。艾瑞报告认为,这虽然证明了行业的重要性,但正因为规模庞大,所涉及的利益方错综复杂,给行业的推进带来阻碍。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的行业演进说明,技术是推动支付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新技术的推广,却严重影响着支付背后复杂的利益方的蛋糕。

因此,艾瑞报告称,技术所带来的红利,一定要高于现格局下利益方当期的收入,这样支付才能得到颠覆性的发展。而这个颠覆性的标志,就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超过50%,艾瑞报告预计这至少需要20年时间。

艾瑞报告称,移动支付是金融科技落地发展的最前沿,当移动支付全面成为支付主要规模源时,中国金融行业也将进入科技时代。由电商生态衍生而来的互联网支付,在过去十年间引领了市场无数风潮。未来互联网支付会遭遇场景突破的瓶颈,因此占比将保持相对稳定。

用乐视金融CEO王永利的话来说,网络支付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往前延伸的东西还会很多,凸显近场化、移动化、场景化。而且,在生态体系里,虚拟货币小型的生态圈将会形成。

当然,在此过程中,王永利认为,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就是网上能不能开立存款账户。网上开立存款账户将是互联网划时代的变化。长期以来,因为网上不能开立存款账户,所有开立的资金都在线下,而如果开立了网上存款账户,就是另外一种情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将会对整个金融行业甚至对中央银行的中心地位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变化。这可能并不容易。

不过,希望总是有的,“央行2016年1月20日召开了一个数字货币的研讨会,紧接着发了一个公告表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和货币数字化是两个概念,一定要用互联网新技术来推进。如果数字货币最后还是货币的数字化,不可能有大作为。为此,在网络支付方面还有很多创新的余地。”王永利称。

如此,这个行业最核心的驱动力无疑是技术变革。挖财副总裁王志峰说,从最开始来看,一些底层的技术架构的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这个行业的现状,包括机器学习、认知计算等,都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改善用户体验。“央行正在准备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区块链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底层的技术。再加上大数据、分布式系统,区块链将重构整个行业底层的架构。”

就此,央行参事盛松成解释,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更好地服务于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而不仅仅是为了取代纸币现金流通。

技术红利与规模优势之外,就支付机构而言,各种挑战接踵而至。

2016年8月12日,央行发布了《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第17号)。公告称,本次续展对拟合并《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相应调减其业务范围。被合并支付机构应于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支付业务承接工作。央行将在业务承接工作完成后,办理相关《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注销、换发事宜。

这意味着,首批需要整合牌照的期限为2017年2月11日。有报道称,陆续有公司公布牌照合并的相关进展。如:杉德支付完成公司名称变更,华势科技完成银行卡收单机构代码主体和备付金存管账户主体变更等。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6年12月12日发布公告称,2016年10月20日,央行发布《关于终止北京润京搜索投资有限公司支付业务并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批复》(银函〔2016〕393号),同意北京润京搜索投资有限公司终止支付业务,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

截至2016年12月13日,市场仅剩258家持牌支付公司。央行累计发放270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已有浙江易士、广东益民、上海畅购和北京润京4家被注销了支付牌照,另有8家已在此前的第一、第二批续展中被合并了支付业务许可证。

此间,与经营相关的另一桩挑战性标志性事件是,银行卡收单市场在2016年9月6日迎来借贷分离和手续费定价的市场化。

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中国银联、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紧锣密鼓地忙于商户换签、培训以及新系统的测试对接。

这意味着,从2016年9月6日起,根据行业分类界定刷卡手续费费率的年代自此画上了句号,而借贷分离也终于一锤定音。

银行卡价改新政虽然落地,但短期内恐难以避免来自商户的纠纷,因为全国上千万台机具要在几个月内实现100%的全覆盖并不容易做到。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第三方支付从业者看来,一方面,价改新政落地之后的行业环境一定更为清明,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心里十分“没底”,因为“真正考验行业创新能力的时候到了”。

其大背景是,收单市场竞争已充分饱和,各家支付公司的费率差异到了万分之零点几。在这种情况下,商户将会挑选品牌,各家支付公司到了真正比拼服务的时候。

就此,如果说互联网金融上半场是时代裹挟着市场主体的癫狂,那么,互联网金融下半场或是身居宝座却头顶悬挂监管之利剑。

核心模块:消融金融喜与忧

这一年,除关乎交易场景的支付之外,倘若说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在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利剑下转型调整、发展式微的话,那么,消融金融、金融科技等模块便可能是掀起互联网金融新动能的生力军,悄然站在了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俨然成为资本竞逐的对象。在资本的眼中,消费金融市场是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蓝海。

不过,消费金融红起来,喜的另一面也不乏忧,因为存在着欺诈风险、校园裸贷等行业乱象。

“喜”,变化大致发生在2016年下半年,趋热的消费信贷市场径自走到台前。

所谓消费金融是指由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在相关环境中通过各种方式为消费主体提供的以满足日常消费需求为目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何飞就此解释,该定义涵盖六大要素: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商;相关环境,包括金融市场环境和政府行为等;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方式;消费主体,包括个人消费者和家庭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金融产品和服务。

消费金融的发展可谓生逢其时,在消费基础与政策引领之下,消费金融的想象空间之大,门槛之低给予各路资本用武、腾挪之地。其产品形态既有成熟的按揭贷款、信用卡、汽车分期等,也包括新兴的购物分期、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大学生贷款等。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占中国整体信贷余额的20.2%。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郑金宇看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较高,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而我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还偏低,这意味着消费信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16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称,普惠消费信贷占比逐渐增大,2017年占比将达12%。预计2017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2018年将达到3.8万亿元。

更有不少市场机构预测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在未来仍将维持20%以上的增速,但郑金宇认为,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消费金融市场在经历3年爆发式增长之后的发展速度不断走低,逐步收敛至10%以下的正常水平。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后续发展的瓶颈将受两大不确定因素制约:一是我国居民境内消费能力可能被高估,二是目标客户群体持续开发的基础较为薄弱。

2016年“双11”的消费金融数据很亮眼。据蚂蚁金服披露,“双11”蚂蚁花呗支付超2.1亿笔,占支付总笔数的20%,同比增速347.2%;蚂蚁花呗支付总金额约268亿元,占总交易额的22.2%。目前超过1亿人开通蚂蚁花呗。

一位消费金融从业人员称,无论蚂蚁花呗还是京东白条,都只是线上人的消费盛宴。相对13多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来说,更需要金融普及的是不能上网的8亿人,甚至是没有信用卡的那一部分人群。而这个责任,落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头上。

郑金宇也认为,由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信用卡人群覆盖有限等因素,消费金融领域确实给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留出了一定的信贷服务空间,政策的鼓励和监管准入的调整也给非金融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一些机遇。

不过,“各类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将随着资金获取的难易程度和成本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强弱出现比较大的差别。”上述消费金融从业人员称。以传统银行为例,平安银行2016年半年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47.69亿元,净利润122.92亿元。而捷信中国2015年共发放贷款180亿元,利润仅2.4亿元。

此时此刻,政策支持之下的消费金融已经走到第7个年头。已有17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与众多非持牌者共生共赢。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可分为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等。还有资质不错的后来者纷至沓来,分享这个万亿级市场的大蛋糕。2016年11月21日,华夏银行(600015)发布公告称,出资2.55亿元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持股51%。同月25日,上海银行获准筹建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厦门银监局也有消息称,正在辅导海峡两岸的企业合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现在,一面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普惠消费信贷占比逐渐增长,资本蜂拥而至;一面是征信体系建设与风控监测系统亟待完善。

“忧”,这个看似门槛不高的行业,要求其实不低。有人说,参与消费金融需要具备场景、获客、数据、风控、资金、催收6个维度的能力,缺一不可。而诸如风控、征信数据不完善的背后暗藏着欺诈风险与校园裸贷等乱象,类似乱象是乍热起来的消费金融市场抹不去的黑。

类似风控顾虑并非无中生有。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虚拟信用卡”为例,从其诞生之日起,可能就没摆脱信用卡套现的阴影。

作为蚂蚁金服一款于2015年4月上线的消费信贷产品,蚂蚁花呗根据用户的网购历史、消费金额等征信数据,授予用户一定信用额度。伊始,仅用于淘宝、天猫上的购物消费,确认收货时间后的下个月10日还款就可免息。孰料,据媒体报道,大众点评、美团、百度糯米成其套现“新平台”。

有媒体报道称,打开支付宝,进入外卖窗口,先定位,再搜索具体店铺,点10份牛蛙下单,用蚂蚁花呗支付1000元,20分钟后确认收货,并给五星好评。但这看似平常的动作,叫的却是一份送不到的外卖,里面或隐藏了一个想用蚂蚁花呗套现的买家和一个提供套现服务的团伙。那么,确认收货后会发生什么?其大致流程是:买家将确认收货的截图发给套现团伙,对方用支付宝转给买家900元(因为要扣除10%的套现手续费),如此,买家就成功地将蚂蚁花呗的额度套现了。

校园裸贷乱象更甚。郑金宇为消费金融划定了三条底线。底线之一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金融弱势群体利益为代价。

郑金宇认为,正在被消费金融开发的客户群体正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弱势群体,一些贷款机构将客户下沉至大学生和低收入青年群体。一方面,通过手续费掩饰分期贷款高息、复利的性质,在手续费中对已清偿本金继续收息的隐蔽性极高;另一方面,贷款逾期后不及时提示,频繁制造高额违约金,部分学生因此背负高额的债务负担。加之一些机构通过非法手段催收贷款,已发生多起导致家庭贫困,甚至痛失亲人的惨剧。因此,消费金融对客户的过度开发可能对金融弱势群体带来实质性损害。

底线之二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不能增加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郑金宇担忧,面临当期流动性不足的部分居民有动力通过消费金融来实现期限转化的目的。但是,一旦出现资产价格下跌,将引发剧烈的消费收缩,加之其中类似于金融加速器的杠杆效应,存在引发信用紧缩甚至经济危机的风险。

底线之三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不能透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潜力。消费金融可进一步开发的客户主要是低收入群体,无非是促进消费者把未来的消费提前,且以较高的利率贴现。郑金宇称,这无疑会损耗低收入群体当期就为数不多的储蓄,造成其资本积累减少而失去向上发展的潜力。

因此,郑金宇认为,消费金融提出了以下不容忽视的五大监管挑战:风险资本过度涌入,透支消费金融发展潜力;消费金融可能成为跨区经营的套利工具;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消费金融信贷风险监测体系亟待建立和加强;社会征信系统的有效性面临挑战。

按照何飞的话说,虽然当前政策、经济和技术环境等都有利于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但中国并不健全的征信体系以及消费金融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个人征信的短板将制约消费金融发展”。

在何飞看来,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征信。如果没有完善的征信,首先,信贷风险会提高;其次,信贷配给无法达到最优;最后,不完善的征信还会造成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升高。因此,征信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消费金融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前景。

麦芽分期CEO陈展也认为,在消费金融领域,未来应该在五个方面发力,包括服务型消费金融品类、全球跨境消费、身份管理、大数据建设以及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回归金融本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关铁军称。其逻辑是,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下,大量的风险暴露已经证明,无论名字叫什么,都需要回归金融和风控的本质,否则多半会失足成为风口下的死猪。金融科技是一个泛化融合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则是金融科技的一种呈现模式。

业界人士称,代表当前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最前沿技术,无一不与数据有关,它们支撑着大数据的产生、存储、筛选、匹配、挖掘与分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坦言,互联网金融如果发展,其未来的优势在于数字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要义在于利用数据改善金融服务中的不对称。也因此,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渗透到信用体系这一重要层面。”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新望说。

的确,在廖理看来,技术正加速全面渗透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这些技术既包括区块链技术,也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

2016年,廖理一行人在纽约调研时访问了数字货币集团。这是一家专门投资与区块链有关的公司,在全球20多个国家投资了80多家公司,Ripple和Skuchain名列其中,前者是一家用区块链技术连接银行系统的公司,后者是一家为B2B贸易和供应链融资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的公司。数字货币集团投资的还有识别比特币非法交易的公司等。区块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试水,它首先进入的是交易环节,推动交易技术的发展。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就其模式变迁来说,何飞建议,在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衍变过程中,应该以改善信息不对称为立足点,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构建包括互联网金融基础数据库、大数据舆情系统、大数据产销系统、大数据微服系统、大数据风控系统、大数据征信系统在内的六大数据系统,来促进互联网与金融双重属性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衍变在带来更多创新的同时,将对监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包含多元化监管层次、多元化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方法、多元化监管手段、多元化监管指标在内的监管体系。”何飞称。

就风控数据技术而言,按照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民生金服总裁侯本旗的话说,在新金融领域,最容易介入、当期收益最高的领域是网络信贷。各种网络信用贷款、消费分期、供应链金融产品纷纷推出,期望依靠互联网数据风控模型管理风险,期望凭借方便快捷产品抢夺主流金融机构的信贷市场。

侯本旗说,目前他接触到的互联网数据模型,均无法作为风险管理的可靠基础,除了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检验以外,多数模型由于没有可靠的PD(违约概率)、LGD(违约损失率)参数而无法测算风险成本。互联网数据模型可以作为客户筛选和反欺诈的有效工具,但如果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则无疑将自己置于风险成本不可控的境地之中。

“科技+互联网金融”也好,“金融互联网+科技”也罢,金融的本质不能变,风控的核心不能变。如此,新金融发展的迭代与演变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