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沙漠里的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它是伊斯兰教兴起的地方。它位于亚洲的西南部,东西南三面分别与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和阿拉伯海相毗邻,北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接壤,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整个半岛绝大部分是沙漠,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虽然它现在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在人均收入上富甲天下,蜚声世界,但在公元6世纪以前,这里却是个真正的不毛之地。由于古代半岛上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所以人们都把这个半岛称为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在地质学上被认为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延续,半岛上有三分之一的地区为沙漠,中北部为内夫德沙漠,南部为鲁卜哈利沙漠。由于地处沙漠,阿拉伯半岛的地理气候条件简直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沙尘暴经常光顾这个地方,黄沙散漫、遮天蔽日,可见度几乎为零,非常恐怖,就好像死亡随时向你逼近。沙漠中的沙丘最大的高达300米,长20公里,行人很难通过。除了沙丘之外,半岛上还有许多地方是卵石覆盖的戈壁滩和火山喷发的岩浆构成的“黑石沙漠”。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之半岛上的土地含盐量过高,严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长,所以半岛上的植物品种并不丰富。椰枣是生长最多的植物,它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另外半岛上还有多种果类和药材、棕榈、油橄榄等经济作物,适宜农耕的地区还有少量粮食作物。由于几乎没有森林,所以阿拉伯半岛野生动物极少。半岛上绝大多数的动物是阿拉伯人喂养的家畜,如骆驼、马、羊、毛驴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骆驼,沙漠中的游牧人的社会生活时刻也离不开这种被称为“沙漠之舟”的牲畜。但阿拉伯人认为最珍贵的家畜还是马,阿拉伯良种马具有健美、坚忍、灵活、忠实于主人的特点。
哪里有动植物的生长,哪里就有人类在居住,阿拉伯半岛当然也不例外。在远古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居住着阿拉伯人的祖先闪米特人,简称闪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整个半岛的阿拉伯人大致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从事着游牧、农耕和经商。游牧的阿拉伯人称为“贝杜因人”,意思是“驼民”或“荒漠游牧民”。他们主要牧养骆驼,也牧养马和羊。
除了游牧民和少数农耕民之外,阿拉伯半岛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商业,这是因为半岛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为商业贸易的天然场所。当时的东西方国际商道主要有三条,其中有一条是从印度洋经亚丁湾到也门登陆,再从也门经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红海东部沿岸)北上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由此转入欧洲。由于当时的阿拉伯抢劫之风盛行,古代的商人在阿拉伯半岛一带经商,为了安全常常结队而行。他们组成商队,赶着许多头驮着货物的骆驼在沙漠里行走,最多的可达1500头骆驼。随着商队规模的不断壮大,商队的组织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发展到最后,每个商队前面有探路的前哨和引路的向导,中间有搬运货物和驱赶骆驼的民夫,后面有武装保镖,行走起来浩浩荡荡,俨然是一个部落组织。如此庞大的商队在沙漠里行走,自然需要适当的场所,以补充给养和饮水、休息或中转货物。当时汉志地区的麦加城就非常适合商队的需要,而6成为商队的贸易根据地和商品集散地。麦加城地处汉志商路中段,城中有“渗渗泉”水可供过往商旅之需。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经常给仰赖于自然而生产和生活的阿拉伯人带来灾害。加之,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这些灾害往往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自然而然的,循着宗教发展的轨迹,那时的阿拉伯人便将战胜自然灾害的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企盼出现救世主,还常常相信一些荒诞不经的迷信传说。5、6世纪时,阿拉伯人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崇拜。在公元后最初的几个世纪里,由于阿拉伯人通过经商、战争等方式与外界发生的交往,使一些文明社会的宗教开始传入阿拉伯半岛,如犹太教、基督教、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等,它们均对阿拉伯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时阿拉伯人主要信奉的还是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等等。崇拜对象繁多,反映出阿拉伯社会这时处于四分五裂、各不统属的状况。到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阿拉伯社会出现了阶级的分立对抗,各个部落崇拜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神,贬低别的部落神灵,所以社会矛盾时常同时表现为宗教矛盾。通过原始社会末期不断的战争,阿拉伯社会经历了大部落兼并小部落的历史必然。较大部落和氏族贵族的出现,在宗教上的反映就是从众多的神灵中产生出一些较为主要的神,如安拉便是其中的主要神之一。安拉原是麦加城的古来西部落信奉的神灵,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麦加人认为它是万物的创造者和养育者。这种主要神的出现,可以视为由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过渡。当社会条件成熟时,一神教就会视时产生。
总的来说,在伊斯兰教未诞生的7世纪以前,无论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来看,整个阿拉伯半岛社会发展都处于相当落后的社会状态。骁勇好战,成为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崇尚的习7俗,这严重妨碍了半岛内各个部落之间的交流、团结,使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犹如一盘散沙,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迟滞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