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国人的勤劳
勤劳是指勤奋地做任何事,并养成了这种始终专心做事的习惯。勤劳当之无愧为目前世界最值得高度赞美的美德之一,是应该永远被尊敬的美德。
一个民族的勤劳,通常可以从这个三个角度去衡量:长度、广度和厚度。也就是说,它有两个外延和一个内涵。长度是指勤劳所持续的时间;广度是指可以算做真正勤劳者的人数,而内涵是指“习惯于勤奋”和“始终专心做事”的能量。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勤劳这个整体。
通常,偶尔到中国的旅行者与长期定居的侨民,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是不一样的,不过他们都承认并相信中国人的勤劳。那些第一次到中国来的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约翰·卫斯理的一句很著名的格言“全力以赴,始终如一”,在这个民族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在中国,你几乎找不到懒汉,每个人似乎都在忙碌。当然,不乏一些终日无所事事的富人,不过那也只是整个国家人口数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事实上,那些富人也不是外国人表面看到的那样,他们通常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他们的事业,丝毫不懈怠。
中国人通常把自己分成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下这几个阶层分别所展示的勤劳吧。
要西方人接受中国的教育模式非常困难。总体上的弊病不言而喻,可是还是有一大批的人只为勤奋,不计较回报,这一点非常引人注目。似乎为富人买官敞开的后门应该能挫伤读书人的热情,可是居然没有。各省市也都在抱怨,每一个职位的合格考生大大超过空缺的职位。而各级考场,无论是最低级的考场,还是最高级的考场,都是人满为患,甚至往往会出现1万多人竞考一个职位的局面。略微地思考一下,中国的读书人为了进入这个考场所花费的心血,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勤奋了。
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勤奋可以在《三字经》内得到印证,借萤火虫的光亮读书,把书本固定在耕牛的角上,边耕田边读书,这些甚至被传为佳话千古流传。在中国各地,至今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在纷纷效仿。也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一旦通过读书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就会放弃从前的勤奋,只不过中国人说这一类人不配称作是读书人。只有那些在充满荆棘的狭窄小道上奋斗不懈直到成就伟大功名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读书人这一荣耀称呼。恐怕也只有在中国,我们才能看到祖孙三代为了谋取同样的职位参加同样的考试,并且经历了同样长时间的百折不挠的努力,最后终于同样在80岁的时候获得梦寐以求的荣誉。
1889年春天,北京的《邸报》披露了各种材料,其中就有关于省级考试中老年考生的现象。福州总督报告说,福州秋季考试中,有9位超过80岁和2位超过90岁的考生通过规定考试,他们的考试文章,结构严谨,文字书写有力、准确。他说,这些老年考生20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此后参加过3次晋级考试,假如第四次还没有成功,则会被授予名誉头衔。以同样的方式报告,河南总督说,有13位超过80岁和1位超过90岁的考生,他们全部通过为期9天的严格考试,文章精炼,完全没有老年人迟钝的痕迹。不过,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安徽省,那里有35位考生超过80岁,18位超过90岁!
事实上,在中国,除了知识分子是终身勤奋的一族,农民的勤奋也能与之匹敌。农民的劳作就像做家务,永无休止。所有北方各省,一年到头,也就只有在冬至前后有那么一段极其短暂的空闲,其他时间他们根本不得空闲,仿佛有做不完的事。当然,其他国家的农民可能也很勤劳,但是,其他民族的勤劳与中国农民的勤劳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农民尚且如此勤劳,更何况雇农?雇农们长年累月过着极度贫困的日子,穷其一生都在无尽的折磨中度过。农民必须细心照料好他的每一棵白菜,仔细清除各种害虫,而雇农也同样需要照料好他的工作,否则他将忍饥挨饿,甚至养家糊口都变得很困难。那些需要出远门的人,通常半夜就起身赶路,而他们也早已习惯赶夜路了。这样的情境随时可见:手拿叉子、肩背箩筐的农民在路上拾粪。假如没有别的事可以做,这将是他们永远的工作。
有些人为了养家糊口,通常会寻找两份不同的工作以互相衔接。比方说,天津的船夫在河水封冻,没事做的时候,就会去拉冰橇,搞搬运,以赚取一些零碎的钱补贴家用。另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民在农闲时,也会去找一些事做。他们大多都在编制帽子,这种帽子还是大宗出口产品呢。而中国妇女一般都在纳鞋底,她们似乎从来也没有闲着,就连扎堆在村口聊天她们也要带上这些针线布头。还有的时候,她们可能在搓棉花,或者纺纱。总而言之,她们从来不会偷懒闲着。
还有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的阶层,那就是商人和他的雇员。其实,商店职员的生活,在西方也是一样忙碌,只是中国的职员更加忙碌而已。他们的工作永无止境,任务相当繁重,几乎没有节假日,只有在精神麻木的时候,他们才可以稍微休息一会儿。
大清早,中国的店铺就开市了,而当繁星点点的时候,他们才开始收市。簿记制度采用一种非常细致的复式簿记法,于是账房为了记录收支和平衡账目,通常都要忙到深夜。假如生意清淡,店员们没什么事做的话,他们就会坐下来挑拣收进来的铜钱,看看是否有值钱的铜板。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最让人羡慕、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想方设法跻身其中的官僚阶层的,居然是工作最艰苦的阶层。中国的各级官员每天都必须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务,每件事的成功也由他们负责到底;同样令人惊讶的是,这类公务相当繁杂。下面是摘自北京外国使馆的一位翻译,对中国重要政治人物的采访报告:
“我曾经询问过一位中国内阁大臣,他总是在抱怨日常事务的繁忙使他疲惫不堪。他说,他必须每天凌晨两点钟从家里出发,因为3点到6点他要在宫里值班。因为是内阁大臣,6点到9点他要在朝中议事。又因为他是兵部大臣,9点到11他必须呆在兵部处理事务。他还是刑部要员,于是每天12点到下午2点,他必须在刑部办公室里工作。他还兼任外务部的资深部长,每天下午2点到5、6点,他还得在外务部办公。这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安排。另外,他在工作的空隙,还时常协助其他各部门的工作,所以他要在傍晚7、8点之前回到家里,基本上很难。”
我们的工会为实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而坚持奋斗着,可是当我们看到上面这位官员的每日工作安排时,我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感触呢?据说,在那次谈话之后,也就是6个月之后,这位官员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与世长辞。其实也并不奇怪,在中国,那些为政府鞠躬尽瘁的官员,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的屡见不鲜。
在这一章的一开始我就说过,勤劳的外延是指勤劳者的人数和勤劳所持续的时间。我们亲眼看到的就印证了这一切,中国人的勤劳在外延方面非常广大。中国人的每一天都始于天刚蒙蒙亮,通常是刚过半夜后的段时间。中国的皇帝每天上早朝的时候,欧洲各国的宫廷还在睡梦之中。在西方人看来,起那么早去工作,简直匪夷所思,但是中国人却习以为常。而各地的臣民,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天子的所作所为。
广州的铜匠、福州的锡匠、上海的磨坊、宁波的木匠,以及北方各省的纺织工和磨面工,他们都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天还很黑,旅行者就会在集市上遇到卖菜的村民,他们都是从数里路以外的家里赶来的,然后站在这黑暗之中等待黎明的到来。而当中国人的早市结束的时候,西方人才开始吃早餐。我们发现,在夏季清晨5点半后,沿着上海的主要街道漫步,就能明显的感受到东西方的差别。欧洲人在黄浦江边建起高楼并在里面做生意,可是当清晨的阳光普照整个城市的时候,欧洲人的店铺还没有任何动静,而亚洲人却已经忙碌了好几个小时。又过了几个小时后,当西方人开始松散地与中国人抢占市场时,中国人已经做了半天的生意。
约翰·戴维斯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人的“热爱劳动”,说得非常准确。他说,这说明中国政府在使人民满足于自己的环境方面做的非常成功。中国人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就是热爱劳动,我们应该长期地高度重视这一品质。
关于中国人勤劳的内涵,需要再补充说明一下。中国人属于亚洲人,像所有亚洲人一样,他们工作的时候缺乏高度地尊崇诚心。试图把我们西方的模式强加给这个生机勃勃的民族,几乎不可能。不需要基督教《圣经》的指点,盎格鲁–撒克逊人就能知道尽力做好自己应当作的事很重要。尽管成熟的宗教和哲学能够影响中国人,却改变不了他们的步伐。受益于几千年以来所积累的经验,他们就像荷马之神,从来都是从容不迫地样子。
你一定很好奇,假如某一天白种人和黄种人进入空前激烈的竞争,那么,谁会胜出?谁会失败?
所罗门有一句经济学格言——勤劳致富。如果这一格言是正确的,那么,中国人无疑将是地球上最兴旺的民族。事实上,他们所谓的“恒久美德”有着明显的缺陷,假如能有一种全面的美德帮助他们克服这一缺陷,那么,毋庸置疑,这个民族将是最兴旺发达的。只要真诚的品质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恢复它原本应有的地位,那么,很快,中国人将会因他们的勤劳而获得全部的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