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和谐与共赢相处
和谐相处的氛围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它的重要性、关键性是有目共睹的。中小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培养起一种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中小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应该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只有培养出博大的爱心,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利用主题班会,增强交际能力
主题班会是一个能充分展示我们才智的舞台,若想使自己有一种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多参加主题班会,多为班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必要途径。通过主题班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使自己获得快乐,也可以为我们长大成人后走向社会追求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班级舞台,培养协作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是共同发展的时代。只顾一己私利,那将是难以融入集体的孤雁,这样的人只能成小才,不能成大器。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同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使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在不断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达到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的目的。
和谐相处的方法
有些同学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甚至一见到对方就生气。其实,同学之间能不能和谐相处呢?答案是肯定的:能。
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可以热心帮助你的同伴。比如说,在他(她)有题不明白的时候,你可以给他(她)讲解;在他(她)铅笔粗的时候,你可以借他(她)一支笔用;在他(她)遇到其它困难的时候,你能够伸出无私的援手……。这样,不仅帮助了别人,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而且也让他(她)觉得你很热心善良。“爱是相互给予的”,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她)也会反过来帮助你。这样你们就在互相的帮助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与他(她)互相鼓励成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在一轮又一轮的学习比赛中,你们就不知不觉地成了密不可分的朋友。那么和谐相处到底有哪些方法呢?
多倾听别人讲话
当和别人交流时,如果我们总是说,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多倾听才能学到自己不懂的知识。因而,让别人说,给人以表达的机会,多倾听他们的讲话。
有错就改
有两条最有助于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及理解:一是有错认错,二是公开批评自己。
一旦犯了错误,就马上承认。另外,幽默感和自嘲是很有益的。幽默感常能使你摆脱尴尬局面,化干戈为玉帛。
让同学满意
要想使同学满意,尽可能地不断付出,而不是寻求马上回报,会使你得到比酬劳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信任。
切忌猜疑
有句俗语说:“猜疑把你、我都变成了蠢驴”。然而,我们还是经常推断别人的反应和行为。我们常以为事物是不变的,人是不变的。有时,我们根本观察不到过去情况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促使人们采用与过去不同的行为方式。
宽容
宽容是容忍我们不同意的事。比如说,你的助手设计了一套方案,但是出来的效果你并不满意,你是不是在责备他之前,保持冷静让他提出一个经过试验的最终设计呢?
与人相处得好,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同时,从现在做起也不晚。缺少了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就算有了知识、智慧和财富也毫无意义。
和谐相处的原则
平等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互利的原则
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信用的原则
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矜于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和谐相处的特点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仰慕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和谐相处的条件
沟通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人随时都处在沟通之中。沟通技巧运用得当,可使人际关系更融洽,更美好。
良好的人际关系依赖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又靠彼此在思想和态度上的时时沟通。经常有机会谈谈话,讨论某些问题,交换某些意见……都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当然,所谓沟通,并不一定是说和对方有直接关系的事,一般谈论也是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机会。
平等的心态
一个人若要使沟通顺利,就得在态度和行为上把握分寸。正确的态度是:在心理状态上要和他人平起平坐,不要过高估计自己,也不要一味地抬举他人。既然,你和他人正在沟通,就要信任他的诚意和能力,相信他的智力水平不比自己低。哪怕面前坐的是乞丐,你也应该明白,他的某些方面是你所不具备的。
耐心地倾听
在沟通时,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讲话,这是沟通最根本的一项原则。善于倾听的人肯耐心地听别人的讲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话语,而能注意细听对方陈述的事实或意见。有的人习惯于先抱定某种成见:“他的意见是不值得重视的”、“他常是夸大其词”……有了这类成见,就无法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有些人在与别人交谈时,只在想自己想要说的话,找机会申述自己的意见或理由,根本不注意别人在陈述什么。不和对方融洽沟通的情境和气氛,不尊重对方讲话的权利,则难以和对方建立起感情和人际关系。用心体会倾听别人的讲话,不仅要用自己的耳朵,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用眼睛注意对方的手势、姿势、表情以及当时的整个反应,用头脑分析其情况的真实程度,体会对方话语的意义。对方说话时的感受,是高兴、愤怒,或是焦虑,这些情绪状态有时比话语本身更重要。体会:对方谈话时的心情。从而恰如其分地关心对方,缩短与对方之间的人际心理距离。
世上有种人总认为滔滔不绝地言谈就是沟通,他们自以为能够说服麻雀从树上下来。他们以为沟通就是说话,而忘了沟通的真义是彼此的关系。沟通的是人,不是语言,言谈只是一种途径。彼此关系融洽时,几乎不说话也能心意相通,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完整的意思,说错了话也不要紧,彼此笑一笑,依旧能理解话中的意思。
建立和谐关系
沟通就是为了彼此建立关系。沟通时,应以关系为重,双方情绪抵触时,一定要推敲自己语言中的字眼,避免让他人难堪和受辱,同时避免被误解。沟通的语言就是不断地翻译。你倾听他人说的,翻译成他人所想的;同样,他倾听你的话,把它译成你想的。
运用技巧
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是人际双方的事,在沟通中若能善加利用一在朋友间、公司中或家庭里,人际关系与目标推展,必能无往不利,化解纷争于无形。
语言沟通
沟通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除了信息交流之外,还包括思想交流、情感交流、观点交流和语言交流。无论什么样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媒介。可以说,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但很多人并不懂得怎样说话才能使自己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挖空心思地说了许多话,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语言不是思想,它只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个地位很高,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未必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的思想。语言修养不同,表达上就各有千秋,在沟通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从事人际交往的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
和谐相处的竞争
和谐相处中也隐藏着竞争,因为只有竞争才能进步,只有竞争才能前进。有这样一个例子:小红和晓荷是一个班的同学,她们在幼儿园时就是好朋友,她们一起在幼儿园度过了三个愉快的春秋,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要升入小学了,她们本以为分开以后再也见不到了,都伤心得差点哭出来。然而,在后来的升学面试上她们又见面了,她们都非常高兴。从此,她们就成了更好的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到下课,小红总会跟晓荷一起玩耍或讨论问题。晓荷在班上是学习尖子,而小红学习也不错,并一直在努力争取超过晓荷。所以,她们也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相互竞争,在课下一同聊天、玩耍,放学一齐回家。她们相处的非常和谐。在小学生活里,不知不觉过了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如果没有晓荷,小红就会少一个难得的朋友。她将失去一个学习竞争目标;如果没有她,小红也会失去很多快乐,和无数次的喜悦!
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感情是深厚的,同学之间的情感是永恒的、抹不掉的,它会让人受益无穷,它会让人快乐终身。所以说,与朋友和谐相处非常重要。假如当你遇到很伤心的事时,哪怕只有一个知心朋友,跟你谈心玩耍,他(她)也会化解你的不愉快而使你变得快乐起来,那时,你将会感觉到朋友的关怀、安慰就像在你寒冷的时候给你一缕阳光,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你一丝希望!
同学们,请现在就和伙伴们团结、友爱、相互激励、和谐相处吧!让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有的中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特怕做错事。他们虽然愿意帮助每一个人,但有时却害怕不能赢得被帮助人的尊重和依赖,他们甚至还害怕别人的讥笑和挖苦。这其实就是他们的内心太敏感了的原因。
实际上,许多学生都在为如何与同学相处而苦恼,许多时候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思细腻,感情丰富,思维敏锐,激情万丈却又多愁善感,渴望人肯定、被人理解、被人关爱,却又悄然将自己封闭起来。同时,因为环境、教育、个性的不同,同学之间不免出现一些冲撞,再加上学业的紧张,免不了要借机发泄一通。所以,不要太在意同学之间的“嘲笑”与“议论”,这只是他们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
正所谓“心随意动”,中小学生要想让自己变得积极乐观,就要用积极乐观的意念去看待他人的谈笑,就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
在做一件事情时,先设想一下它所引发的后果。如果怕了,就别再去做,或者再想得更完善一些再去做;一件事只要做了,无论其后果如何,只要不是糟透了,就不要再去想它;即使真的糟透了,也可以想办法补救,并从中汲取一些教训,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就可以了。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防止过度自责。
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必听“旁人”的传话。一句话会因多张嘴的传播而“变味”。实际上,只要在帮助别人时感到快乐,就不要再去听信那些无关的言论。再退一步,即使这些言论都是真的,那么,我们也可以买个教训,不值得为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而生气。别把一切看得太复杂,也不要因为别人的冷漠而使自己的心冷漠。请你相信:每一个人心里都存有一份“善念”,心与心的融合需要每个人的付出。我们奉献着,我们幸福着;这份幸福来源于你们的信任,也来自我们的内心。所以,真心希望你抛弃那些阴郁与不快,用心去体会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
学习正直高尚的心态
爱心是无价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如果同学之间盛行“金钱万能”论,那么孩子成年后,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就会对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使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
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作为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任何东西都是用钱能换来的,同学之间的真情就是一例。在学习中、在生活上、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别的同学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如果都带着有偿的目的,我们就不可能在集体中感到温暖。
同学之间对于费时不多又能顺便完成的,如上街购物、买学习用品等小事,谁也不应去计较报酬。而对于费时较多的,则不能是无偿帮助。这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他们明白有劳动就有报酬,树立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思想。
诚然,助人有时自己的确会蒙受损失,但这种损失应该在助人的快乐中得到补偿,而让帮助别人的人真正享受到助人的快乐,这才是学校应该教给孩子的。
求学时期正处于长知识、增学谊、添友朋的阶段,对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精神的愉悦、友谊的共享远比物质的获得更为重要。
同学之间的“有偿帮助”,应该在精神上,而决非是在物质上。一声“谢谢”让人觉得帮助人是件乐事,可以肯定帮助别人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让人的内心充满无比的崇高感。
“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行为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这方面的素质,绝不能让功利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
如果每一只伸过来的援手上,都标明了价格,人性的温度就会失去。也许有人会说,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提前让他们适应生活很重要。但是,孩子的心灵是一座山,在校园里让这座山长上人性的植被更重要。只有从小明白并体会到无私奉献、助人为乐,长大后踏入社会,他们道德的水土才不至于过多地流失,这个社会才有让人留恋的温情。
拥有自信平等的心态
自信平等,就是平等待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年龄的大小,学问有深浅,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宋人《艾子杂说》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天,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他们寒暄一番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龙王说:“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说完,问青蛙:“你呢?你的住处如何?”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沃沃,白石映天。”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青蛙在龙王面前表现了充分的自信,龙宫固然美丽,我青蛙的居所也别具一格,可谓不卑不亢,只有心灵健全的人,才可以切实地做到这一点。
人是需要彼此尊重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人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去逢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哪怕被逢迎者对自己傲慢无礼也罢。这种“卑己而尊人”的做法委实不妥!
一个人只要不是情操低下、行为卑劣兼酒囊饭袋,那就无论其能力大小,各种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自信而不应自感低人一等,这种平等观念是人际交往中所应具备的态度和风度。
世界名著《简·爱》中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权蔑视你!”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身为庄园主,财大气粗。他在既地位低下又其貌不扬的简·爱面前,有一种很“自然”的优越感。
一般人遇上这情景,自卑感可能会油然而生。但有着坚强个性,又渴望平等的简·爱却寸步不让地反唇相讥,坚决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一个弱女何以有此勇气?且听她后来向罗彻斯特所说的一番话:“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不!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番话给罗彻斯特以强烈的震撼,并使他对简·爱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正是女主人公自尊自爱的精神,使得《简·爱》这本小说经久不衰。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要忘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成别人的阿斗,也不要把别人看成自己的阿斗!”
锻炼直率质朴的心态
在待人接物中,礼貌、客气、谦逊是必要的。然而,过分的客套,语言太多的粉饰雕琢,往往会失去自然和坦诚,尤其是在亲戚、朋友、同学之间,说话不直抒胸臆,绕弯子兜圈子,反而会显得“见外”。试想,在朝夕相处的同学面前,一开口就说“请”、“对不起”,一插话就问“我能不能打断一下?”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直言不讳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技巧。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直言不讳是信任人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
东汉末年,刘备和许汜交情很深,两人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一天,刘备和许汜闲谈,评论当世著名人物。谈到徐州的陈登时,许汜说:“陈登文化教养太低,不可结交。”
“你有根据吗?”刘备感到惊异。
“当然有”,许汜说:“头几年,我去拜访他,谁想他一点诚意也没有,不但不理人,而且天天让我睡在房角的小床上。”刘备笑着说:“他这样做是对的。”
许汜正要分辩,刘备双手搭在他的肩上,诚恳而直率地说:“你在外边的名气大,人们对你的要求也就高了。当今之世,兵荒马乱,百姓受尽了苦。你不关心这些,只打听谁家卖肥田,谁家卖好屋,尽想捞便宜。陈登最看不起这样的人,他怎么会同你讲心里话呢?他让你睡小床,还算优待哩。若是我,就让你睡在湿地上,连床板也不给的。”
许汜闹了个大红脸,他感激刘备直言相劝,并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点。
直言不讳需要自信和自强。那种过分害怕别人的反应,看着别人眼色行事的人;那种见风使舵,墙头草两边倒的人;那种走一步怕踩死蚂蚁,说一句话要斟酌半天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直言不讳的。
直言不讳,需要不计较个人得失。唐代魏征若没有“挂印封金”的胆略和刚正不阿的品格,怎能在唐太宗面前直言相谏?
直言不讳,也得要讲究方法。有时为了触痛对方,直言难免“矫枉过正”。应当说,直言规劝即便有点语言差错,也不致影响团结。但并非所有的人都一概如此,比如有的可能是“小心眼”,有的可能固执,如果不注意方法的话,对方可能接受不了,甚至与你顶牛、呕气。所以,为了取得好效果,要和颜悦色,推心置腹,切忌简单生硬、倾盆大雨。不妨采取茶余饭后摩肩漫步或促膝谈天的方式,用提醒劝戒的口吻。
遵循超然处事的心态
佛界有一幅名联:“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人还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这些话无非是强调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
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难免会和同学之间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大都是由于不同的个性或误解造成的。我们如果能够有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就可能会使矛盾得到缓和。反之,如果度量不大,即使为了丁点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争争吵吵,斤斤计较,结果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
偏见常常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融洽不了。而如果受损害的一方有很大的度量,从大局出发,那会使原先持偏见者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改变偏见,正确待人。
文学家郭沫若就是一个大度之人。他和鲁迅先生之间“曾用笔墨相讥”,但在鲁迅逝世后,他却不像有人那样趁“公已无言”时前来“鞭尸”,而是挺身而出捍卫鲁迅精神。同时,他对以前偶尔的“闹孩子脾气和拌嘴”,还“深深地自责”,表示说:“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其情可敬,其辞可感!历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大度为怀,置区区小私于不顾;相反,鼠肚鸡肠、竟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
说说要“豁达大度”是容易的,而真正做到有度量则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豁达大度,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要把一切都看作“没什么!”在慌乱时,说声“没什么”,你会沉静下来,从容自如;忧愁时,说声“没什么”,你能得到安慰,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说声“没什么”,你会鼓起勇气,顽强拼搏;得意时,说声“没什么”,你会自省自责,官行如常;胜利时,说声“没什么”,你才能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没什么”,不正表现了人生经历和智慧的优越感么?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可能是豁达大度的人。
避免虚伪偏执的心态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特别要提醒你避免以下心理:
面子心理: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却谁都不愿意先道歉,仿佛谁先道歉谁就伤了面子。
冲动心理
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或者有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是冲动的表现,像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却往往凭一时冲动,出言不逊,甚至拔拳相对,头破血流,结果把事情搞糟。
好胜心理
同学之间坦诚相待,平等相处,有利于增进彼此友情,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冲突。但有的同学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筹,和同学交流时遇到意见分歧,或对方有错误时,往往冷言相讥或者得理不让人,措辞生硬,直道其详。
封闭心理
人际和谐的表现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一些大学生不愿意甚至惧怕与人交往。这种心理状态形成的原因是多样复杂的,这样对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健康的交流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你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人脉关系越丰富,你所积累的资源就越多,你的良性人际交往技巧越强,你的成功几率就会越大。
摒弃世俗自私的心态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帮助人而又谋求回报,是非常不高尚的行为。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将市场经济里等价交换的理念运用到了人际关系之中。这种现象在校园里客观存在,比如说“同学之间的‘有偿帮助’”就是其中的一种。
同学之间的帮助是不应该收取报酬的,因为同学之间的友情是最纯真的,如果互相帮助还要用金钱来衡量,那实在是太可悲了。更何况,只要一涉及“有偿帮助”,往往就是变了味的“帮助”,比如在考试时帮同学作弊、平时帮同学写作业等。还有些同学在评选“三好学生”时拉选票,答应只要同学投一票,就送一瓶可乐或者买一块雪糕等,虽然这样的“礼”看起来不值什么,但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所以我认为对于“有偿帮助”,老师、家长、同学应该严肃看待,因为这些变了味的“帮助”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这种行为究竟是对是错?中小学生对此都非常困惑。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种观念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一些现象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直指人心,涉及社会的根本、人生的根本。而对于人生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更是不可小视。
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为何会出现金钱交易呢?究其原因,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在学生眼中,老师是充满正气、神圣的,他们的言行永远是正确的。一旦学生目睹或者耳闻老师有了与金钱有关的错误言行,他们在潜意识中就会对这种行为有所默认。《半月谈》第17期刊登的《师德“五痛”》一稿中,有“两痛”都与金钱有关,“收受钱物,不良风气影响学生”、“忙于走穴,荒了课堂”,真乃师德之痛、学生之痛、教育之痛。教育是“大鱼”引导“小鱼”的活动,如果作为“大鱼”的教师自身行为不端,行路不正,那么随从的“小鱼”自然就会迷失正途。
中小学生应该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礼守信,遵守公德,知法守纪,尊敬长辈,崇尚科学,热爱学习,彻底摒弃自私庸俗的不健康心态,努力打造新世纪东方中小学生的崭新形象。
尊重教师的礼仪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礼仪规范的一项传统内容。从礼仪规范的角度说,尊重教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教师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工具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抛开其劳动的目的、劳动的对象、劳动的手段不说,光其劳动过程就异常艰巨。从教师劳动过程的强度看,没有时间与场所的限制。在教师的作息时间表上,没有“八小时以外”或“上班”、“下班”的概念,八小时以内是教育培养学生,八小时以外还得从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
在黎明的操场上,在深夜的灯光下,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培养学生的工作。即使是最单纯的过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需付出艰辛劳动。培养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劳动周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到“劳动产品”的大致情况,把一个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高中毕业需十二年,大学毕业至少得十六年。这需要花费教师多少劳动啊!从劳动对象某一知识的掌握、品行的形成过程看,也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艰巨过程,特别是对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教师的反复劳动、超额劳动,更是难于找到一种计算劳动量的精确办法。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非常繁重复杂的工作,教育观点不正确当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不当也很难取得好效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和老师顶嘴的情况常有发生。从教师方面看,其原因有时是教师的观点不对,有时是方法有误。但正确观点、方法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检验和校正的过程,即使是有经验,负责任的教师也难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做学生的就该尊重教师的劳动,自觉汲取老师教育中的正确部分,而对老师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老师有错误当然也可以指出,但也要分场合,讲方法。那种不合我意就无礼顶撞是不对的。看不到老师的辛勤劳动,把好心看作恶意,还谈得上什么关心他人呢?
尊重教师的人格
尊重教师的第二个方面是尊重教师的人格。学生对教师应有一种较为客观的认识,教师也是人,自然也就有缺点和毛病。学生在心中设计理想教师的形象并无不对,但不能以之作为评判教师现实形象的唯一尺度,更不能简单化地进行情感上的褒贬。当然,校园中也确实存在部分教学能力低、师德水准不尽人意的教师,但绝大部分教师在专业上都比学生懂得多、钻得深,都有可学习的地方。因此,一旦发现教师的不足,并不需要大惊小怪,也不用失望埋怨,更不应随便给取个不雅的绰号,而应以谅解的态度与人为善。千万不要在课堂内外,以不恭的言行损害教师的人格。当然,在机会、场合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向教师委婉指出。但尊重每位教师应是不变的前提,否则,容易造成对教师人格的伤害。
关心老师的健康
在学校里,除了同学以外,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最密切了。对于师生关系有两个误区不要进入。一是把教和被教、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看成是对立的关系,对老师有戒意,和老师保持距离;二是只看到老师关心学生的一方面,而忽视老师也需要关心。其实老师也是需要关心的,特别在老师的健康方面,更需要多加关心。因为学校的老教师多,女教师多,他们体质较弱,而为了搞好教学,他们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注意自己,这就需要学生的细心关照。有些细心的同学在秋冬开窗流通空气时,注意提前把讲台一侧的窗户先关上,免得冷风使老师着凉,有的老师病刚好便来上课,同学们就特别为他准备坐椅并且倒一杯开水……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带来的热情却能使老师感到暖融融的。
为老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是学生关心老师的具体表现。学生对老师健康的关心,哪怕是最微末的表现,也能给老师极大的鼓励。不论生活上有多少困难,无论工作上有多大压力,只要教师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关心,得到温暖,老师便能坚持下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学生要懂得尊师重教的道理。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老师。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要关心他人,首先应该关心自己的老师。
体谅老师的困难
老师还有困难?中小学生常常这样想。年岁大些了,可能对老师的困难会多一些理解。心理的发展不同,对老师的困难认识和对待也不相同。对初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也应这样。要体谅教师的困难,为他们做好工作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这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学生要学会生活,要想很好地生活,就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学校里学会关心老师。
老教师年纪大,一般体质较弱,精力不济,但他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越到晚年越希望把教学工作做好。关心老教师就要体谅他们的困难,创造一切条件让老教师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老师可集中更多的精力用在课业指导上。学生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学到如何关心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教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在学业、品德上都能得到提高。
协助老师的工作
一位老师回顾他的教学生涯时说:“我第一次做班主任时,带的是一个初三班,接手不久就赶上过年,我正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准备新年节目呢,班干部跑过来说:‘您刚来,情况还不熟,新年节目的事您就不用管了。’他们这个决定使我很困惑,既感谢新班同学对我这个主任的关心,又担心他们组织不好。但同学们态度很坚决,看得出正在认真地做准备,我只好在准备礼物、布置环境方面多花些心思。”那位老师十分动情地说:“那年新年晚会开得特别成功,大家玩得很尽兴,零点晚会结束,几个班干部围着我,带着几分自豪地说:‘怎么样?还可以吧?新年节目就得这样,得保密,演出时大家才感兴趣,像从前那样,又是排练,又是审查,到演出时就一点也不新鲜了。’”谈完了这桩往事,那位老师认真地说:“这是我做班主任学到的第一课,初三学生年纪不大,但他们已经知道关心人。他们的主动精神、创造意识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这位老师的回忆说明,在学校里学生有能力关心老师,老师的工作如果得到学生的协助就能做得更好。
老师的工作是教育学生。学生在汲取知识、提高能力、锻炼身体、培养良好思想品德中发挥主动精神就是对老师工作最有力的支持。学习方面的主动精神表现在积极钻研、提出问题、广泛涉猎上。有的老师赞扬某一班学生“好教”,好教在哪里呢?在于学生自觉认真地预习,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实际行动,学习兴趣强,不管课内课外的知识都想了解,都想掌握,就像蜜蜂采蜜,就像海绵吸水,这样的学生自然“好教”。也许有同学会问,学生要这么“好教”,那老师的教学工作岂不是太简单了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老师的事,干吗让学生“协助”呀?也许正因为有这么一种想法,所以处处都等着老师去调动,而自己有时还有意调而不动,结果老师、学生都累、学习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不错,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师应该做的,但学好却是学生应负的责任。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学生为什么非得等老师“调”才能“动”呢?主动学能使老师觉得“好教”,也就是协助老师教好,同时也是自己学好的保证。何况关心他人、协助老师本来就是一个中小学生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呢!
发挥创造性也是对老师工作的协助。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学生掌握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而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往往在学生自己的实践中产生。一位外语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外语的经验,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同学们对这次交流活动很满意,觉得有收获。老师在这次活动以后,连连说:“大开眼界,大开眼界,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多好方法,对我的帮助太大了。”
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也是关心老师、协助老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同学不愿意提意见,觉得不同意见会使老师不高兴,也有的同学不善于提意见,原本是好心,但态度和用语不恰当,令人很难接受。其实,同学不满意的所在,往往正是老师工作的难点。只要注意方法,不同意见也会受到老师的欢迎。老师最苦恼的是知道学生不满意,又弄不清为什么不满意,找不到使学生满意的办法。这时候提出意见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怎么会不高兴呢?有许多问题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解决,如果大家都抱着负责任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教育工作就会由于得到学生的协助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拜访师长的礼仪
学生登门拜望师长时,必须遵守必要的礼仪:
学生应事先用电话等方式进行联系,约好时间。这样既可以让师长在工作或生活上有所安排,也可以使拜访者自己不致扑空。学生与师长约好时间后,应准时前往,不可失约。
学生拜访师长时应注意衣着鞋帽的整洁,披头散发、衣冠不整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到达师长的门前,应先轻轻敲门或按门铃。待有人应声开门时,要与开门人打过招呼才能入内,不能贸然闯入。
进门后要热情称呼所有照面的人,包括师长及其家属。对师长家属的尊重,实际上也就是对师长本人的尊重。一般来说,如果所拜访的教师是男性,对其妻子可称“师母”或“师娘”;如果所拜访的老师是女性,对其丈夫可称“先生”。正确的称呼不仅是尊重的具体体现,也反映这个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师长家拜见的过程中,应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当师长或其家属递来茶时,来访的学生应该起立双手接过茶杯,并道声“谢谢”。
拜见的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影响师长工作和休息。在告辞时,应向师长及其家属招呼和道别。如师长送你出门,要请师长留步,并再次道谢和告别。
课堂上课的礼仪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合,遵守课堂纪律是对所有学生的起码要求,大学生也不应例外。当前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学生在上课时应提前进入教室,恭候教师到来,不得迟到;如万一迟到,应向教师致礼并经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时应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讲课,认真回答教师提问。这些基本的课堂纪律在中小学是执行得比较好的,但在有些高等学校却有所松驰。例如上课迟到地现象就非偶然,同时迟到者往往大摇大摆地走进课堂,也不与教师打招呼;至于在课上读课外书、抄作业,乃至与邻座窃窃私语者也大有人在。
正确对待“课桌文学”
有些学生在课桌上或吟诗作画,或抄录公式数据,或书写牢骚怪话,或发泄内心不满……由于它是发生在课桌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故人们称之为“课桌文化”或“课桌文学”。毋庸讳言,这些“课桌文学”大多语言粗俗,内容也不够健康。比如就有这样的心态“表白”:“世人纷纷说不齐,你骑马来我骑驴,回头望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的更是赤裸裸地宣扬追名逐利的思想:“吾不想浪漫与娇艳,我只盼博士加金钱”。不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这些“课桌文学”都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在课桌上笔写刀划这种行为本身就反映这些“作者”公德意识的淡化和自律意识的淡薄。其次,课桌上传播的那些格调低下的信息内容是对学生们的一种精神污染,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了建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树立文明礼貌的学生形象,学生们应该根据学校的要求,努力清除“课桌文学”的各种负面影响。
同学相处的礼仪
学生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时代;同学关系,是人生最宝贵的人际关系。同学间的交际具有平等性和非功利性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最纯洁、最稳定、最长久。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大凡都有这样的感觉:平时最贴心的朋友,往往都是小学、中学或大学时代的同学。
如何在学生时代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为日后的人生酿造一杯回味无穷的甘醇美酒呢?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时时处处事事以礼相待。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礼仪形式的养成及训练。
见面互致问候
每天早晨同学相见时,应互相致意问早、问好。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及时归还,并要致谢。
在教室保持安静
在教室里要随时保持安静、整洁,维护教室良好的学习环境。课间不要追跑打闹,以免教室桌椅歪斜,尘土飞扬,影响同学的学习休息及身心健康。
走路互相礼让
课间休息时,在楼道内行走要靠右慢行,不要快速奔跑猛拐,遇同学时放慢脚步慢行礼让。
对同学要有爱心
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仅不应嘲笑、冷落、歧视,而且应该热情帮助。既可帮助对方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也可用安慰、同情、鼓励的话语去抚平对方心灵的皱折,有时,即使是一句话也不说,但陪对方散步、打打球也不失为友爱的方式。
要尊重同学
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品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同学讨厌的事不要去做,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与同学说话,能使心灵的聪慧得到交流,能使同学之间增加了解、增进情谊和相互增长知识。但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就要注意与同学说话的礼仪。也往往由此而能推断出这位同学的品性教养、思想面貌和文化水平。
对同学要真诚
与同学说话要态度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还要关心听自己说话同学的兴趣和情绪。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可做其他事,不可表示倦怠、打哈欠或焦急地看钟表;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要插话或提问一定要先打招呼;若同学说得欠妥或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
说话使用文明语言
与同学说话的内容要真诚实在,要实事求是地谈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不说胡乱恭维别人的话,也不说使别人感到伤心、羞愧的事,更不说不文明的污言秽语。
有礼貌地请教问题
选择适当时间。不能一有问题就随随便便打扰或影响同学的学习。
使用礼貌语言,并在对方同意后,再把问题说出来。
懂得为同学解围。假如被请教者一时回答不上,应尽快为同学解除尴尬的情景。
不忘道谢。当同学把你请教的问题答案告诉了你后,应当向他道谢后才可离去。
学校学习的礼仪
在学习上,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学习好的同学在保持谦虚、戒骄戒躁的同时要主动真诚地帮助学习差的同学;学习较差的同学应虚心求教,独立思考,不能抄作业或偷看答案。
同学之间天天相处,难免会有一些磕磕撞撞的事或意见上的分歧。这时,要克制自己、尊重别人,要破除身上的“骄”、“娇”二气,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不能使气任性,也不能用不文明的语言辱骂同学,更不能粗暴地动手打架。对同学如果有意见发表,应以委婉口气为宜,不要随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同学的不是。
向同学询问事情,实际上是麻烦别人对自己进行帮助和指导,因而,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礼貌。
应选择能答复自己问题的同学,作为被询问的对象。
要选择被询问同学有空闲或方便的时间去询问,不可打扰或影响同学的学习。
开始询问之前,一定要先说:“同学,对不起,我打扰您一下,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在被询问的同学同意后,再询问。
若被询问的同学一时回答不上,自己应当尽快为其解除尴尬,说:“不要紧,这件事是比较难回答,耽搁了您的时间,谢谢。”
被询问的同学若把所询问的事情告诉了自己,应该在向他道谢之后,再离去。
男女同学在校园内共同学习,朝夕相见,为了大家相处得更好,双方也都应注意如下几点基本礼仪;
异性同学之间,应特别以礼相待,要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男同学应彬彬有礼,女同学应文雅大方。异性同学之间的接触,事前应得到女同学的许可,接触的地点要公开,举止、言谈要大方,要高雅,要有礼貌,谈话的时间要短,相互不要靠得太近。在校外偶尔相遇,或久别重逢,在一般情况下,男生不宜先伸手要求握手。
异性同学之间,不能互起绰号,不能讲粗话、脏话和庸俗的传闻,不能久久凝视对方,不能打打闹闹。对异性同学的容貌、身材和衣着,也不应评头品足,不应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对异性同学的弱点、缺点或残疾,不可进行嘲讽,而应热心帮助。
在体力劳动等方面,男同学应该主动关心、帮助和照顾女同学。
在娱乐场所,与异性同学接触的面不可太窄,不可总是盯住某某人。
对异性中长得较好、容貌较俊的同学,不可庸俗化地赞美和恭维。
在学校里拒绝异性同学的追求,所采取的措施要文明,要有分寸,不可讥笑对方,不可公开异性的求爱信函,更不可伤害对方。
到异性同学的住宿处串门,一定要注意时间。不可选择在多数同学要处理生活问题的时候,更不可选择在夜间已打过熄灯钟之后。
宿舍公共的礼仪
对住校的学生来说,正因为寝室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它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和反映出这些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修养。所以,在寝室内要注意如下礼仪:
要保持寝室整洁,定期擦洗地板、桌子、橱柜和门窗,定期打扫寝室。
被褥要折叠得整齐美观,衣服、鞋帽要整齐地放置在一定的地方。
换下的脏衣服、脏鞋袜要及时清洗和晾干,未洗之前不可乱丢,要安置在隐蔽的地方。
毛巾、脚布都要挂整齐,并且不与别人的靠叠在一起,以避免相互感染。脸盆等其他洗漱用具应有规律地安放在一定的地方。
重要书籍、簿册或收录机等用品,不能乱丢乱放,要安全可靠地放在自己的书桌内或者橱内。
冬天用的取暖器、夏天用的电扇和蚊香都要安放在一定的安全地方。夏天,清晨就要把帐子挂起来。
点心、食品和碗筷等,不仅要安放整齐,还要注意密封、遮蔽和加罩,以确保卫生。对已变质的食物,要及时处理掉。
寝室内簸箕、扫帚等公用物品,用后要及时放回原处,不随便乱放。开门、关窗要轻,窗要上钩,并注意随手关灯。若寝室内有花,要注意爱护。
借用他人的东西,虽是同室,也必须得到物主的同意,用后要及时归还。东西若有损坏,应照价赔偿。
在寝室内,应与在别的地方一样,不可乱叫同学的绰号,不可讲粗话和下流的话。
学生多数是青少年,对生活尚欠理解,也谈不上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离开父母而投入集体生活,必然会遇上种种困难。倘若同学间能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就容易克服困难,就能使同学感到集体的温馨。因而,在集体生活中互相关心是必要的。
但是,这里也应有个限度,如果一个学生过分热衷于别人的私事,也有可能会导致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假如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去干预别人的这些私事,那么其后果也是比较难堪的。
宿舍生活的礼仪
住校学生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学习、生活及其他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因而除了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定的住校守则以外,还应特别注意如下一些礼仪。
恭而有礼
早晨起身,初见老师和同学时,应主动招呼;晚上就寝前,则应与老师、同学道别;使用公物,特别是在公共场所用水或晒衣时,要“先人后己”、礼让三分。
尊重集体和集体的生活秩序
不随便使用、翻弄或移动别人的东西;个人用物安放在一定的地方,如遗失物品,不胡乱猜疑别人;平时在宿舍里不高声谈笑,夜间就寝后上下床动作要轻;并尽可能用微型手电筒照明,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听收音机或录音机时尽量使用耳机,或尽量把音量调轻。
关心他人和重视公共安全
如有同学病了,要主动关心和照顾;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要自觉维护和主动打扫,一般不随便去其他宿舍串门,尤其是异性宿舍;也不随便把外人带进学校;用电、用火都要随时注意安全。
遵守作息时间
起床、入寝、自修、用膳、熄灯等,都应按照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
爱惜公家财物
要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不损坏集体宿舍的各种设备,如无意中损坏了公物,要主动承认并自觉赔偿。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人,他年轻时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立志要“扫除天下”。可是,他却从来不肯动手把自己家里的环境打扫干净。当时就有人批评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不愿做扫地这样具体的事,说明他的大志是不实在的。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来说,就是空的。同样,一间学生寝室里的床铺乱糟糟,地上很肮脏,这些学生就是嘴上口号叫得再漂亮也没什么用。人们从寝室这个窗口,可以一眼看出:住在这间寝室里的学生,既缺乏劳动和卫生习惯,又不讲究精神文明。
借用东西的礼仪
当你向别人借东西时,别忘了以下礼节:
礼貌语言不可少
无论向谁借东西,即使是向自己极要好的同学借东西时也千万不要忘了讲“请”、“麻烦”等词儿;归还东西时不要忘了说“谢谢”。
要先征得别人同意
向别人借东西,要经对方允许后再把东西拿走,并说明什么时候归还,不能自作主张,用了再讲;更不能未经主人同意就去乱翻别人的书包或文具盒。
一定要按时归还
借同学的东西一定要按时归还,否则,下次没有人再愿意把东西借给你。
要爱惜别人的东西
对别人的东西要特别爱惜,做到完璧归赵。东西用完后归还主人时,应请主人检查一下。假如不小心把借来的东西搞坏了,一定要主动照价赔偿,并说明情况,表示歉意。
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是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正常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交往的对象不断扩大,不仅有同院的伙伴、同班的同学,而且还有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呢?
大胆交往,礼貌待人
初次接触生人都有一种羞怯的心理,我们要鼓励自己大胆同陌生人说话,要敢于独自去新地方办事。与人交往的首要原则是讲文明、讲礼貌,如进入他人住房要先敲门,与人说话要先称呼。合理要求要服从,不能任性胡乱闹。家长工作或会客,注意安静不搅扰。家长休息或生病,轻声细语不吵闹。来了客人要问好,热情欢迎有礼貌。大人谈话不插嘴,在旁玩耍不干扰。客人问话要清楚回答,送客要说“再见”,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等。
察言观色,灵活办事
世界上的人鱼龙混杂,好坏难辨,我们在交往时应保持一定的警惕。在接触生人时,我们既要大胆交往,又要慎重行事。要学会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他的意图和品德,然后决定是否与他交往。
诚实待人,以信取信
与人交友必须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对人当面恭维、奉承,背后恣意贬低是两面派的做法;对朋友遇到困难口头上“深表同情”,内心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能长期维持友谊的。真正的朋友应坦诚相见,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互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讲究信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我们应该“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偶尔有一两次失信,要及时向对方解释,求得朋友的谅解。如果屡屡失信,就无法保持朋友关系了。
对己要严,对人要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友时不必太计较对方的缺点,要多看到人家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友好相处。当家长听到孩子诉说他人不足的时候,要引导他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中小学生的交往难免出现矛盾,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我们要胸怀坦荡,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既使对方给自己带来了损失,也应谅解他。
文明待人的技巧
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今河南偃师县人。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
这里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当老师同他讲话时,他马上离开坐位站起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另一个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的故事后,也马上离于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
曾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玄奘是一千多年前的人,从他们两人的事例,说明我国人民讲礼貌由来已久,不仅要尊敬师长和父母,而且平辈之间也互相尊敬。“来而不往非礼也”,只要求别人尊敬你,你不尊敬别人,这是不礼貌的。
待人讲礼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文雅、和气、谦逊。
文雅,是指要学会日常生活中的见面语、感谢语、告别语、招呼语,等等,诸如“您好、谢谢、再见、请多包涵、真对不起”之类的语言;文雅表现在行动中就是礼让。
和气,就是要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说话。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务员礼规”,规定说话必须和气,有礼节。警员在马路上有权检查人们的身份证,检查完毕后,很客气地说:“打搅了!”
承建商在工地板墙上写着:“地盘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处,请诸君多多包涵。”
谦逊,就是要多用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不盛气凌人。我国封建时代的帝王“称孤道寡”,不管他真实的用意如何,但形式上至少是一种谦词。现在情况不同了,但“己称谦,他称恭”这一条还是很重要的。客人来了,应该热情招呼:“您请坐!”送客时说一声:“希望您一定再来!”在公共汽车上有人挡道,就说:“同志,请让一让!这样”一种谦逊的口气,让人乐于接受。而如果用命令的生硬口气,往往会出现“顶牛”现象,有时还会闹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呢!
孔于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没有礼貌,怎么做人呢!一个人需要有礼貌,这是做人的根本。在学校要对师长、同学有礼貌;在家里要对父母、兄弟、姐妹有礼貌;在工作单位要对领导、同事有礼貌;在社会上要对他人、同志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要扶老携幼,“长者先,幼者后”。
礼貌,从实质上讲,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以粗野的态度待人,不把人当人,也就是把自己置于非人的地位。
保持形象的技巧
从礼仪角度来说,学生应该适当注意自己的形象。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学生,形象就不重要。你每天都要面对的是你的同学、老师。如果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会在别人的眼里形成邋遢的“深刻”印象,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且,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一时也难以改变。虽不至于像上班族那样苛刻的要求自己,但只要有条件,就应该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不要有异味。
女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不化妆为宜;在社交娱乐活动中,可以化个淡妆。化妆的时候,应以自然、清淡为主,切忌人工痕迹过重,那会丧失年轻人自然的美感。中小学生女生连淡妆都没必要,不宜穿高跟皮鞋。男生不可以穿背心光膀子、穿短裤拖鞋在外面活动。
语言也要文明。现在的社会,说粗话、脏话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甚至是时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也无所谓。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应该是积极的、阳光的,代表先进方向的事物。所以,大学生首先必须做到语言文明,和脏话、粗话、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Bye-bye”。
人际交往应注意。和自己的老师、同学交往,不要以为都是熟人,一切都无所谓。起码的礼貌、尊重,任何时候都不可以丢,即使是对自己至亲的人。因为这些是体现你的素养,体现你对别人的敬重。还有就像诚信、守约等,都应该严格做到。
沟通不可小视。和同学、老师之间,一旦有任何事情,包括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都应该及时与他们沟通,以求得理解和支持。而绝不应该做像“马家爵”式的“独行侠”。
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生一踏进校门的瞬间,注定要承担起时代和民众赋予的责任。所以要树立起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但这和从细小处养成良好习惯并不矛盾,反而是一脉相承的。
衣冠端正、举止文明、遵守纪律、生活俭朴,是对学生的起码要求,而良好的仪表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不能欺负弱小同学
有的同学凭着自己个子高、力气大,或者班干部,或父母有点儿本事,就在同学中称王称霸。对班上守纪律的同学瞧不起,对不听他指挥的同学轻则骂,重则动手,甚至还错误地把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看作“出风头”,显示自己有“本领”,这些都是荣辱不辨、缺少教养的行为,必须彻底纠正。
怎样才能团结同学
往往有些人学习成绩平平,看起来很平凡但人缘极好,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愿意和他来往;而有些同学虽然学习很优秀,却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不会与其他同学相处,不会团结同学。怎样才能团结同学呢?
平时遇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对同学要热情有礼貌,保持微笑。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都不要居高临下,用命令的口气和同学说话。
当别人遇到困难或发生不幸时,不要幸灾乐祸,挖苦讽刺,应带有善良的同情心,尽力帮助他人。
和对方谈话时,对同学的优点不妨坦白说出,但不应阿瘐奉承、更不能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不要当众挖苦别人的短处,应多肯定别人的优点和进步。
不在同学面前论长道短,搬弄是非。尤其是女孩子,不要当长舌婆,也不要整天只顾打扮,嗲声嗲气,模仿成年女子的姿态。
课余时常主动和同学交谈,同游戏、同欢笑,增进了解,促进感情的融洽。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要自傲。班干部应特别注意平易近人。
遇事要提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碰到不愉快的事时多为别人着想。不要大事小事都找老师打“小报告。”
在行动上多帮助别人,不要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尽量为同学多提供方便。
要讲究信用,一诺千金。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办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求得同学谅解。
不要自吹自擂,夸耀自己家里有钱。
同学相处的技巧
多想同学的优点
想想同学与自己的相同点,你就有勇气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她长得很漂亮,身材又好。”“他的口才很不错,是个公众人物。”你也一样。其实自卑是人人都有的心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你如果能在优秀人物身上发现与自己相同的缺点,就会树立信心。一般人在别人和自己有共同点时,会产生亲切感和信心,对待周围的同学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在体育场上,同学间的交流不是使用语言,而是默契配合。取得胜利,必须做到相互了解,心灵沟通,因此,你们之间的交流是主动的全面的。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学会赞扬他人
从赞扬和诚挚的感谢入手,同学容易接受。批评、赞扬和感谢可使双方谈话气氛和谐、亲切,使对方安心,知道自己不是在遭受攻击。用赞美感谢的方式开始,就好象牙医用麻醉剂一样,病人受钻牙之苦,但却能消除痛苦。你一定要记住这一良方。
寻找共同点
观点相似的同学容易成为朋友。在生活中态度太好、观点相似的人确实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吸引力,会自然萌发交往的愿望,情感上感到亲切。与观点类似的同学相处时,因为看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基本相同,两个人都可以得到安心感、相属感,再者由于两个人共同点多,容易产生共鸣。而且相似的同学容易了解你的想法、预测你的行为,从而成为你的朋友。所以,你应该马上寻找与你观点相似的同学,表达你友好的意愿,立即展开行动吧。
不背后议论别人
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会让同学远离你。背后议论别人的不良行为,有的人喜欢不断的挑别人的毛病,说人家的长短,真实目的却是在贬低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或借此抬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每个同学在学习生活中都会要学会观察别人,一面之辞可能蒙骗一时,但不可能长久,一旦事情真相大白,你不但不能抬高自己,还会自取难堪,让别人怀疑你的动机。
乐于助人
对嫉妒你成绩好的同学,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差距是嫉妒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你和同学在成绩上有了距离,你们之间才会悄悄的疏远,它既然能形成就一定可以消除,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同学把成绩提高上来,没有了嫉妒产生的土壤,嫉妒自然会消失。你们之间的紧张也会烟消云散。
不要怀疑他人
多疑会使你自我孤立。有多疑心理的人常常会自我孤立,他们情绪紧张,整日提心吊胆,害怕走进别人,也不愿意别人走进自己,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偶然的手势,一句无意的话,都可能引发猜疑与不安,去掉多疑心的最好办法是增强自信。
学会倾听
主动倾听同学诉说苦恼,会得到同学的信任。有的同学因成绩不佳而苦恼,有的同学因老师的责备而沮丧,或误解而郁郁寡欢……解决他人烦恼的心理医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交谈者能够把话说出来,让谈话者说出他想说的。一旦把内心的烦恼都倾吐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主动消除矛盾
找出“共同的敌人”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在你与同学产生矛盾或有了隔阂时,在意识上找出或制造出一个“共同的敌人”就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利与你们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用老眼光看人,妨碍你交上新朋友。在你与同学的交往中,对于一些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的同学不能仍用老眼光看他,对方明明做了有利于自己的事,自己仍然态度淡漠,这就形成了对他人的偏见与成见,使你失去了许多能够成为你好朋友的同学,太可惜了。
学会掌握分寸
同学关系紧张时,不妨有意疏远一段时间。你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关系出现紧张,对方正在气头上,你无法说服他。同样,当时你也不可能冷静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争执下去,你们的关系会进一步恶化。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意疏远一段时间,让时间来解决问题。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
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反而会影响交往。关注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是对的,但是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就会让同学的一举一动牵动你的情绪,同学稍有不快,你就可能进行自我反思。即使同学非常高兴,你也会考虑这是为什么?这样生活在一起,你的情绪会在大多数时间里低落,脸上总没有笑容,紧皱着眉头,同学也会受到你这种情绪的挤压,不敢放心大胆的与你来往。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凭自己的意愿去做每一件事,在同学面前展开一个真实的自我。
不玩不健康的游戏
有输赢的娱乐活动会影响同学间的关系。同学一起休息时,尽量避开有输赢的娱乐活动。或者在进行这类的娱乐活动时不要把输赢看得太重,保持一种平常心,看到同学因形势不利心情急躁,可做些让步,或主动终止活动,因为活动本身不在分出输赢,而在于轻松、愉快。旁观的同学也不会因此小看你,还会佩服你的大度。即使平时聊天开玩笑,也要尽量坐在同学的身旁,时刻注意双方视线与坐向的方式,不要小看坐向的作用。
互相沟通的技巧
步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每个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这时应该如何应对?
要学会包容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要承认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如果你和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她)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的生活(如夜里看电视影响你的休息,未经允许随便动你的东西等),你需要委婉地提出意见,并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如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公寓等)。
要有同理心
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讲话,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去做一些公益性的工作。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会不会报答你。
要讲究处事技巧
在一个新的环境,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比如,同公寓的人爱彻夜卧谈,影响了大家的休息。直接提意见制止他们难以奏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制定“寝室公约”,或者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计划,或推迟上床的时间,或听听英语磁带。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
消除嫉妒的技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已成为一种极端消极和狭隘的病态心理。难怪有人称嫉妒是危害人际关系的毒瘤,影响交往成功的腐蚀剂。莎士比亚曾形象地比喻道:“嫉妒是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愚弄。”大凡嫉妒心强的人,总是担心别人强过自己,而在这种负压力的驱使下,便去贬低他人、诬陷他人,以得到心理的平衡。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一般来讲,人的嫉妒心理,大多都未体现出来,隐藏的都比较深。而且,即使体现出嫉妒行为时,往往也进行得比较隐秘。所以,人的嫉妒现象往往都有一定的潜伏性和隐秘性。嫉妒既然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那么,我们就应积极消除这一现象,对嫉妒心理进行预防和控制。
要适应别人,适应自己
俗语道: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何况,只有在理解别人,把握自己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减少嫉妒心的滋长。
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容人之量
同学们在学校应广交人缘,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容人之量。大凡嫉妒心强的人,社交区域都较小,视野也不开阔,这种人只能做“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只有投身于人际关系的海洋里,才能逐渐钝化自私、狭隘的嫉妒心理,增加容纳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
克服自卑的技巧
个人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例如,有的是因为自己常受挫折而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惩罚造成的;有的是自己的成绩长期得不到认可和赞许造成的;有的则是在家庭中遭到父母的长期训斥或是教育不当、父母离异等原因造成的。上述情况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因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教育方法,乃是消除自卑感,增强人们自强、自信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如何克服自卑感呢?
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一般来说,自卑者都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跟不上人,最后破罐子破摔,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自卑心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我们自己看得起我们自己,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要从小事做起,注意成功的积累
一般来讲,自卑常伴随着失败的感受,自信常伴随着成功的体验。要想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必须要经历一些成功的积累。只有经历了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才能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奠定基础。
要消除羞怯的心理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消极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他(或她)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瞻前顾后。长此下去,会变得越来越羞涩,越来越自卑,既不利于自我完善,更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根据哈佛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害羞行为的凯利博士指出,害羞可能是后天学来的反应。既然是学习而得的,也就可以把它排除。如果能好好地在沟通和会谈技巧上下功夫,便可以排除这类由学习而来的“害羞”。与凯利博士一起研究的登恩博士则指出:“许多人都有‘场合性害羞’的经验。”有些场合的确会让大家保持缄默——例如参加重要的行销会议、产品审核会,或是在众目睽睽下,缓缓步人高级饭店的舞池,都会令人裹足不前。幸好,逐步的训练、反复的练习,加上不断修正自己的沟通技巧,都可以让害羞程度减低,甚至消失。
领袖人物与成功者,都曾学习克服害羞。他们从不坐等他人,反而迎向前去、走入人群。舒瓦兹博士在(假想大人物的妙用)一书中曾说:“主动认识他人,是真正领导特质的表现……走到你身边,并伸手说‘Hello’的人,经常都是个大人物。”
不要猜疑
猜疑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是公关的一大心理障碍。具有这种消极心理的人,往往难辨真假、疑心重重、无事生非。由于这种猜疑心在作怪,人世间断送了多少友谊和爱情,导致了多少悲欢离合、阴错阳:差。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曾描写了杀妻犯波兹·德的一段自述。当波兹德听到自己妻子与小提琴手特鲁哈切夫斯基在一起弹琴时,他说道:“钢琴弹出一片声响,这分明是为了掩盖他们说话的声音、接吻的声音……也许还有……我的天啊!它在我心里唤起一种怎样的情绪啊!我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停止跳动了,接着,就像一把铁锤似的开始捶捣起来。”可见,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像。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猜疑心犹如蝙蝠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防止和克服这种消极心理的滋长和蔓延。
克服自私
人际关系中的自私心理,既是阻碍人与人沟通和理解的一大障碍,也是影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大障碍。怀有这种消极心理的人,持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导向,事事从私欲出发,为满足自私心理,甚至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或相互利用关系。可见,自私——这一鄙劣的品质,无疑是现代人际关系的一大障碍,正如高尔基所言:“它就像无底的袋子,要吞下生活中的所有财富。”自私,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且最终也使得自私者本人遭受应有的报应和惩罚。因此,为了社会、团体和他人的利益,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坚决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
宣泄怨气的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情绪的平衡因此就会受到破坏,如果把什么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难免会得抑郁症。无害的合理宣泄,可以疏导你心中的怨气,化愤怒为力量,能使自己尽快地走出阴影,轻松愉快地走向生活。
当你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时,心中的怒气大有冲决之势,这时你不妨确立一个“假设敌”,把无限的不平之气都发泄在它的身上。有一位同学,性情特别急躁,一次受了别的同学的过火批评,满肚子光火,欲以拳脚功夫施以报复。后来,他的爸爸命他对着自制的沙袋进行打击,直到他累得没有力气,如此反复脸上终于雨过天晴。
有一位著名富商发泄怒气的方法就是这样,他说:“当我自知怒气快来时,连忙不动声色地设法离开,立刻跑到我的健身房,如果我的拳师在那里,我就和他对打,如果拳师不在,我就猛力捶击皮囊,直到发泄完我的满腔怒火为止。”日本有些企业,也盛行这种方法。在工厂里专门设一房子,里面挂有经理、老板的像,对他们有意见的员工大可在房间里大骂,直到发泄完怒气为止。
现代心理学发现,发怒是由于心理上失去平衡或者是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可见,只要是生活在现实中,有感情的人,不可避免地都会在某时某地因某事而大发脾气,关键是要注意发怒的场合,尤其是发怒的方式,切忌一时冲动,弄得身败名裂。
有些烦恼未必要依靠外物来宣泄,而可以自我宣泄。如果把心胸放开阔一点,一来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二来不会把烦恼转嫁于他人,这样你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朋友。因为人总是乐于跟开朗的人打交道。
以笔作武器,将心中的话儿倾注在纸上,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宣泄方式。一般地说,通过写诗、记日记等,可以有效地宣泄郁积在心头的不平之气,使情绪恢复平静。同时,人们在情绪失衡状态下的感受,是一种有意义的体验,对于创作者则尤其宝贵。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为了理解笔下的人物特别是那些不孝的人物,作家就得能够痛苦才行。不然,作家就难免“扯谎”、“诽谤”和“诬蔑”,或者“乘机发表浅薄而苍白的思想倾向”。
我们应该懂得,一切逆境都不是生活的大不幸,最大的不幸是没有能力应付突如其来的厄运。愤怒、消沉、自暴自弃都无济于事,反之,化愤怒为力量成就大事,借恶运之机磨炼意志,人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与公共事务的技巧
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长沙》词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了少年儿童关心国家大事,乐于参加公共事务的精神面貌。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积极参加公共事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心公共事务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宏伟事业要靠他们来接班。因此,在他们做为社会的“小主人”的时候就要鼓励他们关心公共事务,大胆“干预公共事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对的,应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革命导师马克思是很支持女儿们“干预”世界局势发展的,他经常与孩子们讨论美国的南北战争、黑奴解放和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当他的女儿表示要给美国的黑奴解放运动领袖写信时,马克思非常赞同。现在不少儿童少年关心时事政治、经济形势、社会风气等大事,有的还向有关领导或报纸写信谈自己意见,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
许多儿童少年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但是最初阶段往往不够主动。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我们应树立信心,相信别人能做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好。当某项社会活动的目的、任务、要求明确之后,就要付诸实施。如美化街道环境,一旦决定就着手行动,不可有其它顾虑,不要怕失败,不要瞻前顾后,要一鼓作气完成目标。
学会与人共事
社会活动不是一个人所能包下来的,它需要众人的力量,有些活动还需要几个方面的人员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如建立红领巾交通岗就需要学校、交通警察大队和交通局等方面的协商,值班时也有主岗和辅岗之别。我们参加公共事务时应当遵守有关规章,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而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
处理好社会活动和学习功课的关系
一般地说,社会公共事务场面热烈、形式新奇,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多数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时会感到幸福愉快,甚至着迷,有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学生以学为主”的道理,要知道现在只有通过学习打牢知识的基础,将来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社会活动,为他人为社会多做好事。我们应适当地选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在参加前要对活动的性质、内容、方式和时间、地点有所了解,在不妨碍学习和休息的情况下再积极地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