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投掷类田径竞赛(“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跳高运动的竞赛

1.跳高运动概述

田径运动跳跃项目之一。又称急行跳高。由有节奏的助跑、单脚起跳、腾空过杆与落地等动作组成,以其最后成功地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计算成绩并以此判定名次。跳高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在欧美开始普及,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列为比赛项目。过杆技术有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等。由于技术类型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各动作方法上各有差异。助跑使人体产生向前的速度,增加起跳时的支撑反作用力和加快起跳动作。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弧线助跑,距离长,速度快,动作自然。其他姿势一般都采用直线助跑,距离短,速度较慢,身体重心低。起跳是人体在助跑后,迅速转变运动方向向上腾起,为过杆做好准备。背越式、跨越式、剪式跳高起跳时,起跳腿是在远离横杆一侧起跳。俯卧式和滚式跳高时,起跳腿是在近于横杆一侧起跳。背越式为曲腿摆动,其他姿势一般为直腿摆动。背越式过杆时,身体由侧对横杆转向背对横杆,然后以手臂、头、肩顺序过杆;髋部在杆上充分伸展成背卧和反弓姿势。身体过杆后,收腹举腿,用背部落在海绵包上。俯卧式过杆时,摆动腿先摆过杆,身体在杆上沿纵轴翻转成俯卧姿势,随即转头潜肩,起跳腿后伸外翻,最后落地。过杆动作分为“平翻式”和“潜入式”两种。背越式、俯卧式姿势因过杆时人体重心离杆较低,能充分利用腾空高度,是较优越的过杆方式。而背越式又较俯卧式易于掌握。

跳高项目的起源

跳高起源于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越过垂直障碍的活2动。现代跳高始于欧洲。18世纪末苏格兰已有跳高比赛,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国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行的首届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Ada米Wilson)屈膝团身跳越1.575米,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高成绩。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过杆技术,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横杆可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长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可以在规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试跳,但第一高度只有3次试跳机会。男、女跳高分别于1896年、192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跳高的五次技术革命

第一种正式载入田径史册的跳高姿势是跨越式,它出现在1864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田径对抗赛上。当年,英国运动员罗伯特·柯奇以“跨越式”创造了1.70米的第1个跳高世界纪录。

1895年,美国人斯维尼改进了跨越式,其特点是运动员在过杆时,身体急速侧向转体,两腿交叉如剪刀,这就是“剪式”,这种技术在当时创造了1.97米的新纪录。

1912年,美国运动员霍林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田径赛上采用左侧斜向助跑,过杆时以身体左侧滚过横杆的技术赢得冠军,霍林把这种技术命名为“滚式”,也正是这种技术使人类首次越过了2米的高度。

1923年,苏联运动员伏洛佐夫又创造出“俯卧式”跳高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动作很快就被田径选手们所接受。

在1968年第19届奥运会上,39名跳高运动员中有38人采用这种技术,使“俯卧式”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巅峰。然而也是在这届奥运会上,一种新的过杆动作开始崭露头角。

在19届奥运会上,美国21岁的福斯贝里过杆动作与众不同,他越过横杆时,不是面朝下,而是面朝上、背朝下地“飞”过横杆,这个动作被命名为“背越式”过杆技术。在这一届奥运会上,福斯贝里以2.24米的成绩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背越式”跳高也随之风靡全球。此后十余年间,俯卧式跳高和背越式跳高究竟哪个技术更先进,田径界一直没有定论。直至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上,联邦德国运动员韦希格以背越式跳高技术一举征服2.36米的高度,战胜了所有采用俯卧式跳高的运动员后,背越式跳高才逐渐开始占据跳高技术的统治地位,俯卧式跳高技术也从此逐渐被冷落。

中国跳高概况

中国跳高运动虽然开展于20世纪前叶,但是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跳高运动才获得迅速发展。到1956年,男女跳高纪录分别达到1.95米和1.61米;1957年,我国优秀女运动员郑凤荣采用剪式跳高姿势以1.77米的成绩打破了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田径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优秀运动员倪志钦的成绩列世界第二位,1970年他以2.29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使我国跳高运动水平又一次出现飞跃。同时女子跳高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65年,我国有5名运动员进入了世界前10名。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背越式技术的引进,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跳高运动员,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朱建华,他在18岁时飞身越过2.30米的高度,打破了保持11年之久的亚洲纪录,我国跳高运动的整体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的跳高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平很低。1949年,男子跳高全国纪录为1.875米,女子为1.40米.1949年后,跳高运动蓬勃开展,成为田径运动比较普及的项目之一,男女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50年代男子出现了一批跳过2米的运动员,著名女运动员郑凤荣1957年跳过1.77米,超过当时美国M.麦克丹尼尔和罗马尼亚的I.巴拉斯共同保持的1.76米世界纪录,在跳高历史上第1次由中国女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60年代,中国男子跳高的技术水平提高也很快,倪志钦1966年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以2.27米的成绩获得第1名。1970年他又以2.29米的成绩打破苏联В.Н.布鲁梅尔保持的2.28米的世界纪录。

2.跳高运动技术

跳高作为比赛项目始于爱尔兰和苏格兰。1800年,跳高已列为苏格兰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世纪60年代以后跳高在欧洲和美洲开始普及,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成绩,运动员不仅发展速度力量素质,同时还改进过竿技术动作。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前30年提高成绩主要靠改进起跳技术,后30年当采用跨越式姿势跳高的成绩达到1.93米以后,跳高的发展主要靠改进过竿技术。

“波浪式”和“滚式”

19世纪末,美国高等学校的跳高运动员开始采用一些新的、比较省力的姿势。美国东部各州的运动员用“波浪式”,在较长时间内它也被称为“东方式”。这种姿势的特点是运动员助跑时与横竿成很大角度,迅速起跳后向助跑开始的方向转体,躯干最大限度地向下倒,摆动腿在竿后压腿,由于躯干和摆动腿下压,臀部在这一瞬间升得高于横竿,而在竿上的身体部分好象处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们把这种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国家称作“剪式”)。美国西部各州的大学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种跳高技术。它的助跑是从起跳腿一侧与横竿成35~55°角,过竿时上体倒向起跳腿,在竿上呈水平姿势,好象滚过横竿,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滚式”或“霍莱恩”式(G.霍莱恩是美国第1个采用这种姿势并创造世界纪录的人)。

“俯卧式”和“背越式”

经过不断改进,1936年美国又发展了一种基本上是新的跳高姿势——“俯卧式”。从1941年以后的11年内,世界男子跳高纪录一直为跳俯卧式的美国跳高选手所保持。他们把成绩提高到2.11米。1953年,美国跳“滚式”的运动员W.戴维斯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成绩为2.12米。他虽然采用的是最完善的“滚式”,然而他身高2.04米,身体条件较优越。英国女子跳高运动员T.霍普金斯也采用滚式。而苏联女子跳高运动员多采用“剪式”或“俯卧式”。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男女跳高运动员普遍采用“俯卧式”。当时美国的J.托马斯和苏联的В.Н.布鲁梅尔之间争夺很厉害。托马斯首先征服和超过2.20米。布鲁梅尔18岁时就创造了世界纪录,以后连续几年提高成绩,到1963年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提高到2.28米。1968年,在第19届奥运会上,美国男子跳高运动员R.福斯伯里又采用了一种新的跳高姿势,人们称之为背越式(不少国家称作福斯伯里式)。福斯伯里以2.24米的成绩获得了金牌。此后,这种姿势在世界各国很快流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6岁女跳高运动员U.迈法特用背越式跳过了1.92米,成为历届奥运会最年轻的女跳高冠军。从此,各国运动员采用背越式跳高的人越来越多。

多数专家和教练员认为背越式与俯卧式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先进,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来决定他采用什么姿势合适。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不愿学俯卧式,原因之一是背越式技术比俯卧式简单,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各种类型的运动员都可以跳。即使运动员的腿不很长,或者摆动腿的柔韧性较差,只要腿部力量大,有一定的爆发力,便能用“背越式”跳过很高的高度。美国运动员F.雅各布斯身高1.73米,用背越式跳过2.32米,超过身高59厘米。但是苏联运动员В.亚申科创造2.34米的室外跳高世界纪录和2.35米的室内跳高纪录,1976年奥运会冠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女跳高运动员R.阿克曼在1977年成为第1个达到2米的女运动员,并获得冠军称号,他们却都是跳俯卧式的。虽然现在采用俯卧式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但是这种姿势所达到的成绩是很高的。

俯卧式跳高技术可分为3个部分:助跑、起跳、过竿与落地。运动员助跑的角度一般为30°~50°。大部分运动员助跑距离比背越式短,常用6~9步直线助跑。为了更好地准备起跳,运动员在助跑最后4步降低身体重心,同时用脚跟落地,步长较大,步频比背越式慢。助跑的倒数第2步和“迈步”是俯卧式跳高助跑中的关键,运动员在倒数第2步身体重心降到最低的位置,迈步时特别强调向前送骨盆,髋关节向前的速度明显地超过胸部向前的速度。迈步时骨盆超过胸部是俯卧式技术的一个特点。俯卧式跳高在迈步时靠近横竿的是起跳腿。起跳时要注意直腿摆动(也有少数运动员弯腿摆动),两臂向上摆起,全身向上挺,起跳方向应朝向横竿中央。起跳后运动员做越过横竿动作,身体与横竿平行,同时上体向起跳腿方向转体。过竿时,全身沿身体纵轴旋转,同时起跳腿向胸部收腿,但大腿不能太靠近胸部,小腿收成90°时立即翻腿,大腿应向外侧翻转,因此髋关节需要很好的柔韧性。在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容易在这时碰掉横竿。全身越过横竿后,准备落地,落地时可单手撑地,也可双手撑地,或手和摆动腿同时落地,继而全身侧身着地。近年来俯卧式跳高运动员也有采用弧线助跑的,利用弧线助跑的圆周运动惯性作用更快过竿。但是有人认为直线助跑更好,因为:①步点可以跑得很准;②更易发挥速度。俯卧式跳高对力量、专项力量、大肌肉力量比背越式要求更高。由于运动员过竿是全身同时过竿,因此起跳时摆动腿的摆动动作比背越式大得多,过竿时间比背越式短,所以俯卧式跳法对于速度素质稍差而力量、柔韧性、爆发力好的运动员较为合适。

背越式技术

也可分为3个部分: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背越式助跑距离长9~12步,有的甚至更长,先跑直线,最后4~5步跑弧线,要求运动员速度快,跑得自然,类似短跑运动员的跑法。助跑最后4步不降低身体重心,在倒数第2步时才采用脚跟着地。迈步时也要向前送髋,但幅度要比俯卧式小,类似跳远运动员起跳的动作。起跳与俯卧式不同,跳背越式的运动员要充分地发挥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时要发挥起跳爆发力,摆动腿弯腿摆动。一般说来,起跳点的距离要离横竿远些,从起跳点到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也要远些。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点是必须做旋转动作。起跳腿是离横竿远的腿,起跳时摆动腿向上向外摆,以使运动员向助跑开始方向做旋转动作。起跳后,转为背向横竿。背越式的过竿动作与俯卧式不同,运动员身体横在竿上,身体各部分依次过竿。过竿时挺腹,全身在竿上处于弧形状态,头部、肩部、胸部在竿后急剧下压,当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大腿向下并挺胸挺腹,以便顺利越过横竿。运动员臀部过竿后,开始落地。为避免小腿打落横竿,运动员收腹、低头、使大腿很快离开横竿,小腿向上伸直。落地的顺序:肩部-两臂-背部-腰部。值得提出的是背越式助跑的跑法,目前有的运动员直到最后一步时身体重心仍较高,这适合于体重轻,速度、弹跳力好,送髋、迈步速度快,体型较瘦的运动员。如意大利女子跳高运动员S.西梅奥妮,美国男子跳高运动员D.斯通斯等。另一种助跑方式与俯卧式助跑近似,在助跑的最后4~5步明显地降低身体重心,跑动时步幅大,频率不如上述方式快,这适合于一般力量大、速度不特别快的运动员,如波兰男子跳高运动员J.弗晓瓦和中国女运动员郑达真。

背越式跳高的要素

背越式跳高的训练有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及恢复训练四方面。

身体训练

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身体训练水平的发展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基础,是大负荷训练的物质保证,是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先决条件。身体训练有以下内容:速度训练有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一般速度30~60米反复跑、100~150米,反复跑、30~60米追逐跑;专项速度有弧线跑30米计时,全程助跑计时,后四步助跑计时,下坡跑接弧线跑20米,下坡跑度弧线跑20米,,快速摆臂摆腿的模仿练习,快速起跳练习。

弹跳力训练有自然弹跳力和专项弹跳力两种。前者的方法有各种行进间跳跃!跨步跳、单足跳20~30米,计时、四步助跑五级跳;后者有带助跑4~5步的跳跃,计时30~60米,跳跃及各种跳深、跳栏架、跳台阶、综合跳等。

力量训练有一般力量素质训练和专项力量素质训练两种。前者的训练方法有助木举腿、高抬腿走、实心球练习等;后者的训练方法有负重弓箭走、负重蹬台阶4公分,负重半蹲起、及利用其他器械练后群肌、小肌群力量。

协调性训练有各种体操技巧练习,各种绕栏、跨栏跑,各种球类运动等均能提高运动员的灵敏和协调能力。技术训练跳高技术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掌握合理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潜力,取得好成绩。

技术训练

在教学和训练中反复进行,技术训练中应包括学习掌握跳高的基本技术和一些主要环节的动作,但应侧重于进一步改进技术细节,不断完善整个技术的节秦,提高技术水平。在训练中应采用简化的练习和专门辅助手段,各个技术环节分别练习,逐一改进,并进行大量的完整技术练习,进一步增强肌肉感觉和体会技术动作。只有不断地在突破某些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再进行完整的技术训练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在技术训练时,更强调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在技术细节上有所创新,如:对弹跳力好的运动员要求多练跳跃,发挥自己的长处;对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强调大强度,时间短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

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比赛成绩。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心理训练有感知觉训练、表象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自信心培养五种。

恢复训练

在训练中不仅要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还必须因人而异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心理训练水平,逐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恢复训练随着运动员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运动员的负荷越来越大,故恢复过程也显得十分重要。主要的恢复训练方法有:教育学手段与方法,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心理恢复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应对恢复训练的水平进行必要的测定。

助跑的技术要素

技术特点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点是弧线助跑,助跑线一般为“J”其优点是:

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线曲,因此全球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

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

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频。

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对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

助跑技术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助跑弧线的曲率不当

在学习弧线助跑中,经常会出现助跑弧线不正确的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错误1: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是逐渐加大,而是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最大,跑至最后两步时身体反而直立起来,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直线的不合理现象。错误2:在助跑中,身体内倾没有变化,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圆弧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3:在助跑中,身体内倾由不变大,表现在助跑上有绕弯的不合理现象。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未能掌握。

好弧线助跑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弧线并并依靠本体感觉来控制身体内倾的变化。

检查错误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助跑步点及路线是否正确,可以按照弧线助跑的技术要求,对每一步进行检查,通常每一步跑进方向的转折(一般称转折角)应逐渐加大。

运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

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跑和“8”字跑;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

借助器械练习

教师利用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学生用内侧手抓绳子的一端)。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

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

教师利用标志线或在地面上画出前进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或路线反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途中的大小块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可以放在弧线的一边或两边都放,只放单侧可以避免直线助跑,放两侧可以避免圆弧助跑和绕大弯助跑。

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最后一步出现的问题通常比较严重,主要会产生外八字的跑法,最后起跳时的正确位置应仍然沿弧线方向跑进;而错误技术往往造成错误的起跳位置,致使最后一步的路线偏离了弧线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下肢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分离,导致力的分解,县最后一步支撑中助跑速度方向偏离支撑点,以致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产生原因

起跑前有躲杆意识或急于做背向横杆动作,起跳腿下意识地偏离起跳点。

主要训练手段

反复进行上1-3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起跳腿的摆动方向。

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

在起跳点放置适当大小的综垫或弹性跳板,反复进行起跳练习,练习中强调跳上起跳点起跳;

标出起跳点,反复练习。

起跳时脚位不正

背越式跳高最后一步放脚尖的方向与起跳同等重要,脚位不正确,同样会对起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初学者在起跳时脚尖会自然地产生外展,形成外八字的放脚动作,这种放脚技术,一会造成起跳时横向水平速度过大,产生冲杆现象;二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教学手段: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要求放脚方向要正;行进间沿直线做上1-3步起跳练习,注意强调沿直线放脚起跳;在起跳点沿跑进方向放一小垫子,要求在垫上起跳;短程助跑弹性跳板起跳练习,在起跳点上放置有弹性的跳板,方向与助跑方向一致,要求踏板起跳。

3.腹滚式跳高技术

腹滚式跳高主要包括助跑、起跳、空中姿势和落地动作四个步骤:

助跑

助跑是速度的发挥与控制。助跑速度太快,则不能有充份的起跳准备,更缺乏非常巨大的腿力将水平动量大部份改为垂直动量;速度太慢,则不能产生应有的水平动量,因此速度分配为跳高助跑特有的本质。

腹滚式助跑用在向前较小,改变成向上速度较多,故步伐要注意轻松且富弹性,身体重心走弧线,脚跟要着地,经脚跟传到脚掌、脚尖,多应用踝关节屈伸的动作。助跑有两大目的:产生水平速度,把水平动量改为垂直动量和把身体置于在起跳时,对垂直蹬地最有帮助的位置。跑速非常慢时,可作到45度的起跳角度;而速度愈快时,要保持45度愈不可能。角度愈大,起跳的距离要加长,影响垂直速度。

助跑速度

助跑速度的产生由两种因素决定:一为助跑距离,一为助跑时间。助跑距离18公尺,约跑9~11步。整个助跑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段为5步至7步;后段较短,为4至5步,开始助跑时采用站立式起跑,或走几步或慢跑几步后踩站立式起跑线后起跑,步数算法以站立式起跑线为准。站立式起跑法较为稳定,后一种跑法可以缓冲,避免一开始时之立即紧张。前段助跑的动作要把摆动腿屈曲前摆,支撑腿充份后蹬,上体保持一定前倾,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前后摆动,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助跑的步长逐渐加大;不过要注意微呈弹跃步。

进入后段时,身体重心不能下降,最后三步时,身体重心遂开始下降,为了有效地准备起跳,跑的动作应有变化,摆动腿以臀关节为轴心提起大腿,大腿之膝关节带动小腿积极前摆,小腿藉自己动量而迈出,脚跟先着地而迅速地滚动到前脚掌,按着后蹬,上体保持正直或稍前倾,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加大前后摆动的幅度。

进入起跳点前两步时,是助跑过渡到起跳的重要阶段,助跑速度也在这时刻达到最快速度,身体重心也降到最低点,经过此阶段的保持进入最大助跑速度和重心高度起跳。最后一步身体应后倾,臀部位置要放低,使跳者能大力而快速地将水平动量改为垂直动量,造成最有利的起跳前姿势。最后一步步幅约比第二步短20~30公分,其动作重点是放在精力的保存,而非产生速度。因此,最后一步应下振,增加工作距离。若此时,髋、膝、踝三关节仍然伸直,则下肢伸肌没缩有收的余地,故须弯屈,但弯屈度不大。若弯屈大大时,身体重心会过度下沉,同时使大小腿由屈而做圆运动,既费时又减少向上速度,影响跳跃高度。

助跑方向

腹滚式起跑采用斜跑方向、斜跑之助跑与横竿所成的角度,可大亦可小,视个人速度习惯而有个别差异。助跑方向可能对起跳时之部份旋转,及垂直、横一水平、中一水平轴周围之比例影响很大。事实上,助跑动作是连接跳者之起跳,及空中连续动作,因此习惯一旦养成,任何剧烈地改变起跳方向,必然会妨碍成绩。斜线助跑对跳高有利,可增加起跳时摆动之活动面,身体重心达到高点以前,身体某些部位掷在竿上或竿下成为可能。然而,助跑之斜面太小时,则跳者靠着横竿跑,不管身体过竿与不过竿都会在较高位置上之任何一点撞到横竿。其次为倒体要在起跳时完成,扩大向横竿倾斜,减少有效弹性。一般适当的助跑角度大约在30~40度之间。

助跑步点的测量

应先明了助跑的步数,后决定步幅,进而定助跑距离,以及方向。步点的测量可先应用跑步,从起跳点成30~40度之倾斜,向相反方向跑出去。最后一步起跳脚的落地点作为助跑的起点,然后从这起点反复地向起跳点跑几次,并作校正。若在红砖粉或煤渣跑道上练习,可藉钉鞋印修正,甚为便利。助跑步点稳定后,可用走步、脚掌长或皮尺测量下来,测量时必须兼顾角度、方向,便利以后应用。

起跳

起跳是决定高度的关键,是将水平动量改变为垂直动量,仅留部分水平动量越过横竿。从力学的原理来看,起跳是向前的力量与起跳腿前撑时得到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向上合力。因此跳跃角较大。起跳是从助跑的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成垂直部位开始,到起跳腿跃离地面瞬间的动作。

起跳腿踩地

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成垂直时开始,到起跳脚以全脚掌支撑时为止。助跑最后二步时,摆动腿向前跨出以脚跟着地,很快滚动到脚尖,同时骨盆迅速前移,至支撑垂直部位时,身体重心降低到最低,膝关节弯屈最大,使膝关节之屈肌和伸肌收缩加大,弹性质储存能量,以利重心垂直上移的有利条件,当骨盆前移通过支撑垂直部位后,摆动腿开始迅速有力地蹬地,使骨盆向前向上移动而超过肩部,起跳腿同时屈膝向前,以髋关节带动大腿,然后伸小腿,脚跟沿着地面向前跨出,在身体重心已经具有向上移动时,很快地以脚跟着地跨出起跳点,并迅速过渡到全脚掌支撑,减小起跳腿的制动作用,加快了身体重心向前向上移动的速度。摆动腿和两臂要与起跳腿协调配合,摆动腿在它迅速有力地后蹬结束后,起跳腿向前伸出,在要落地而未下落时开始起摆,这时骨盆迅速向前移,摆动腿则尽量留在后面,充份拉长髋关节之屈肌群,以利快速而大幅度的前摆。随着起跳腿放在起跳点,骨盆在向前向上移动的同时,完成绕横轴转的动作,它加快摆动腿在骨盆的带动下加速向前摆动。进入最后一步,摆动腿作为起跳腿时,维持上体正直或稍前倾的姿势,随着摆动腿完成滚转和起跳腿迈向起跳点,两臂同时拉向身后,以利往前上方摆动。

起跳腿撑顶

起跳腿全脚支撑到膝关节弯屈至最小角度时为止。由于助跑的快速,以及摆动腿边伸前摆的转动惯量,使起跳腿膝关节被迫弯屈缓冲巨大的动量,并使整个身体好象压紧的弹簧,存储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形,此时髋关节要保持挺直,身体重心逐渐向上移动,摆动腿继续以髋关节带动大腿加速向前摆动。当膝盖摆过起跳腿后,脚尖跷起快速蹬伸小腿,成垂直向前上方摆起,边摆上边伸小腿兼重角速度和转动惯量,使角动量加大,利用此角动量来加大向上的瞬发力。

蹬伸起跳

为了身体能在空中行旋转而过竿,起跳腿在蹬伸时全身应稍向横竿倾斜,使身体重心偏离蹬地反作用力的作用线。摆动腿直腿向前向上摆动,同时带出髋部(同侧);身体稍微转向横竿。两臂摆动时,摆动腿同侧的肩膀要稍高于起跳腿一侧的肩膀,产生了身体围绕矢状轴和纵轴的旋转瞬发力,使身体在起跳后能从垂直姿势变为水平姿势,以较低的重心俯卧在横竿上,并绕纵轴而过竿。

空中姿势

起跳后身体向上升高,虽然对重心的提高没有作用力,但对改变身体重心的飞行路线,却有很大关系。虽然身体重心的高度都一样,但因为空中姿势的不同,而使过竿的成绩有很大的差异。

起跳身体一旦进入空中后,身体便失去支持,没有着力点的动作是无法改变身体重心之飞行轨迹,身体仍然要沿着起跳时决定的投射线进行运动。在空中,跳者拥有在动量轴周围旋转的全部角动量,对于旋转和平衡控制有利,对于落地的准备尤为有用。在空中的身体,如果身体的一部份往一边的旋转轴运动,必然产生对边旋转轴上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运动。

倒体

最好的过竿姿势,重心仍然在竿上,倒体动作是藉重心不变,将竿上身体部位向下作用,导致竿下部位反作用来过竿。跳者在竿上的重量愈大,身体姿势愈高,则倒体动作愈差。相反地,跳者在最高点时,竿下的重量较大,愈靠近地面,则产生之倒体动作越好,因为身体各部位显然已过横竿。腹滚式的倒体是利用纵轴为重心轴,产生绕纵轴旋转,在空中最高点时,跳者双臀和腹部因头、上躯干、双臂及摆腿位置较低的结果,对着重心相对的提高,经济而省力。

空中产生的动作

起跳腿之离心蹬地产生起跳旋转,旋转再转至摆腿及手臂之角动量;空中水平轴附近之旋转很明显,而且垂直轴周围也发生旋转,这两种旋转同在横竿的方向上,横水平轴周围旋转是一种较少相似的旋转形式。在某些腹滚式中,摆腿摆动产生的角动量大于跳者在起跳腿周围之向前旋转的补偿性动量,因而跳者离开地面伴有绕横轴之向后旋转,或一点也不发生旋转。

腹滚式之动量方向和横竿约成30~40度角,并稍微倾向砂坑,因此在整个跳跃中,跳者动量轴和纵轴成一明显的角度,也就是说,跳者纵轴沿动量轴旋转的锥体很大腹滚式起跳后,起跳腿短暂悬挂着,臀部保持很高,帮助摆腿很快转过横竿,然后产生反作用力来移动躯干,使躯干和动量轴更接近,成为一条直线。摆腿摆向后成为与横竿较平行的姿势,旋转和倒体因而得到速度。头和胸部仅刚能过竿之高度过竿,并立即落在主轴下,双臀和双腿则相对提高,超过动量轴之高度后产生旋转腹滚式的姿势是根据人体结构而产生的跳高方式。正常人的姿势是腹部、臀部弯屈,在骨盆、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内,作向前改变姿势容易,角度改变比较大,动作自然,故身体过竿比较容易。

落地动作

落地动作是考虑落地的部位,以较大的身体部位着地,或以能产生屈伸的肢体来着地,增长着地时间,吸收力量,使身体安全着地。以往腹滚式着地,以右手、右肩、背后、右脚四点顺序着地,应用关节的分节运动来逐渐缓冲着地力量,但现在采用翻转的方式过竿着地。

起跳前减速,甚至有停顿现象

1.产生原因。助跑节奏不稳定,起跳前降低重心太多,放脚时过分前伸,上体后仰产生较大制动。初学者由于技术不熟练,有怕杆心理也会造成在起跳前减速或停顿。

2.纠正方法。反复在杆前做助跑起跳练习,注意助跑后几步身体重心平稳,最后一步起跳时放脚要快。可用皮筋代替横杆克服害怕心理。

起跳时身体过早倒向横杆

1.产生原因。由于助跑最后1~2步不能适度保持身体内倾,过早地向横杆方向转体,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腾空动作上,过早做过杆成桥的姿势。

2.纠正方法。加强杆前弧线助跑练习或跳上海绵垫等练习,注意起跳前的身体内倾和起跳垂直向上的动作及摆腿摆臂的方向。

起跳时摆动脚擦地

1.产生原因。摆腿时蹬伸用力不够,大小腿折叠不够,小腿过早踢出。

2.纠正方法。采用弧线连续上步快速而有力的蹬摆起跳,摆腿用力蹬地后立即上收、小腿折叠,以髋带腿向前上方摆出。

放脚不正确

1.产生原因。助跑弧线小或在弧线上突然跑切线甚至最后1~2步跑成直线,造成起跳放脚时膝关节向外撇与横杆成平行。不仅影响起跳方向,也易使踝、膝关节损伤。

2.纠正方法。加大助跑弧线,防止弧线上跑切线(弧线跑五步)。注意放脚步的方向。

摆腿起跳时臀部后坐

1.产生原因。迈步起跳时髋送不出去,摆腿时没有以髋带腿。另外,由于髋关节灵活性差,送髋摆腿动作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纠正方法。迈步起跳时摆动腿积极地送髋,起跳脚着地时髋快速移上支撑点。另外,加强髋关节灵活性练习。

弧线助跑中常见错误动作

最后两步倒体过早

1.产生原因。弧线跑的概念不清,助跑弧线太小,速度过缓,助跑距离太短。弧线上保持身体内倾至最后一步快速由内倾转成垂直掌握不好。

2.纠正方法。建立正确弧线助跑概念,观摩优秀运动员技术录像及正确示范。注意弧线跑时身体倾斜角度应由小—大—零的合理变化。加大助跑弧线练习,反复做全程助跑练习等。

助跑加速不匀,节奏紊乱,致使起足失败

1.产生原因。助跑步点不准确,缺乏节奏感,学生对横杆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

2.纠正方法。调整助跑距离,找出最适宜的助跑步点,采用划线、设标记、听节拍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克服恐惧心理。

助跑速度过快,致使跳不起来

1.产生原因。可控速度掌握不好,腿部力量差,支撑能力不够。

2.纠正方法。控制跑的速度和节奏,加强腿部力量训练。

过杆落地时常见错误动作

坐着过杆,做不出送髋动作

1.产生原因。腾空后害怕肩背着垫,不敢做两臂外展和头后仰的动作,起跳后摆动腿放不下来,髋送不出去。

2.纠正方法。可采用垫上送髋,倒体成桥,原地高台过杆和助跑过杆等练习。

身体与横杆斜交叉过杆

1.产生原因。起跳前倒体太早,影响了沿纵轴转体,摆动腿沿横杆摆的动作用力不够。

2.纠正方法。采用杆前助跑起跳,起跳时注意摆动腿的摆动方向和防止倒体过早的动作。3~5步助跑起跳摆动腿触高物并沿纵轴转体90~270度,摆动腿用力向内摆。

大腿后侧和小腿擦落横杆

1.产生原因。起跳后挺髋仰头下潜和大小腿折叠上摆不够,过杆时收展不及时。

2.纠正方法。杆前做原地背越式过杆练习,注意体会空中挺髋动作和过杆时收腿的时机。

头肩先着垫

1.产生原因。落地高度过高(垫子太低)。过早收大腿,喜欢后滚翻。

2.纠正方法。加高海绵垫,做原地背越式过杆练习,注意纠正落花流水地位置不正确和落地时身体过于放松的错误。

落地时双手先撑地

1.产生原因。害怕肩背着垫,腾空时失去身体平衡。

2.纠正方法。垫上后倒肩背着垫练习,在较高的起跳位置做有杆或无杆的原地背越式练习。

4.背越式跳高技术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

1.连续8步弧线上走。

2.连续8步弧线上慢跑。

3.连续8步弧线上节奏跑。

4.连续8步弧线上节奏跑加轻跳起。

起跳技术

小弧线有支撑起跳蹬摆配合练习(以左脚起跳为例):

准备姿势

身体侧对肋木,双脚踏小弧线上,左脚脚间斜对肋木即指向小弧线的切线方向。右脚前脚掌大脚趾侧着地,右膝半屈并保持一定紧张度。上体稍后内倾,右臂伸直,手抓住肋木。左臂微屈于体后。眼看切线前上方。整个身体内倾。

蹬摆动作

在身体重心前移的过程中,摆动腿屈膝加速向前稍向内作弧形摆动。随着上体前移,起跳腿被迫压弯,重心移到支撑腿上,整个身体仍有一定内倾。此时摆动腿继续屈膝沿弧线上摆,同时起跳腿有力的蹬伸,完成起跳动作。此瞬间,起跳腿的踝、膝、左髋、上体与左肩几乎形成一条垂直地面的垂线。摆动腿与地面平或稍高,膝在踝的内侧,即小腿与膝关节垂线有一小夹角。

短程助跑起跳技术

学习小弧线两步助跑起跳技术

1.准备姿势: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面对肋木、整个身体内倾站在小弧线上。

2.动作方法:助跑开始右腿快速前摆,右脚(摆侧脚)以大脚趾侧着地于弧线上,被迫压弯的右膝、右踝保持一定紧张度,也称其为“硬”支撑,随即蹬伸右腿,起跳腿的脚低而快的前迈,以脚跟外侧着地,迅速沿脚外侧过渡到全脚掌,脚尖指向弧线的切线方向快速起跳。节奏为“嗒嗒!”。

学习小弧线四步助跑起跳技术

1.准备姿势:面向肋木,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站在小弧线上。

2.动作方法:右脚前脚掌内侧着地,左脚以前脚掌外侧着地,以整个身体内倾的弯道跑技术助跑两步,紧接小弧线两步助跑起跳技术。节奏是“嗒-嗒-嗒嗒”或为“1-2-3、4”。

助跑弧线的丈量与确定

起跳点的确定

以起跳脚侧的立柱为准,沿横杆向内走2.5-3.5脚长(60-90公分),然后沿横竿方向内场走2.5~4.5脚长(60~115公分),此点起跳点A。

助跑弧线的丈量与确定

以起点为准,与横竿平行向外走16~18脚长,画一点B。按后与横竿延长线垂直方向走17.5~19.5脚长,画一点位置段入弧段点C。再从支脚点向内走20~24.5脚长为助跑起动点E。连接A、D、C、E、4点画出自己的助跑弧线。此弧线跑8~10步。

画出弧线后还要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最后确定下来适合自己的助跑弧线,并把它记录下来。此弧线并非固定不变,可根据自己体力、天气、场地与助跑情况作适当调整。

全程助跑技术

动作方法:直线段采用有弹性的直线加速跑动作。在助跑转入弧线处,直线助跑变弧线助跑动作过渡要自然。弧线助跑为摆肩领先条件的整个身体内倾的弯道跑技术。节奏是“1-2-3-4-5-6-7、8”,加速、快节奏跑过起跳点。

全程助跑与起跳相结合

全程助跑节奏跑不轻起跳

动作方法:在完成良好的全程助跑的情况下,在倒数第二步要“硬”支撑,又叫蹬伸要快并有力,要作无起跳准备的轻起跳。轻起跳时一定要拔腰、竖肩。用“他声”或“自声”控制8部节奏,拔腰、竖肩。强化节奏时空感。

全程助跑起跳与垂直升起

动作方法:在全程助跑节奏与轻起跳练习的基础上,左腿爆发快速蹬伸,起跳结束时,身体才由内倾变垂直。起跳腿的踝、膝、髋、左肩成一垂线,拔腰、竖肩。右肩高于左肩,并领先于左肩。右臂上伸,小臂内旋。左小臂旋内,左肘与肩平,头上顶,两眼看左前上方。整个身体向上飞进。

全程助跑起跳技术练习

动作方法:全助8~10步助跑起跳,身体在向上腾起过程中,提髋,向上竖右肩,右小臂内旋上伸,头左转并上顶,摆动腿保持膝角。当右臂、头达高台上方时,仰头、挺胸、提髋,两臂下放并靠近体侧,摆腿大腿下放。接着继续仰头、挺胸、拔腰、提髋,两膝保持角度稍外翻,两脚向背后伸,正交仰卧背着高台,形成良好的背弓动作。

过杆落地与过杆落地练习

4步弧线助跑跳上矮高台下滑过杆落地练习

动作方法:小弧线四步助跑起跳,落在矮高台上。然后仰头、下肩,挺胸、拔腰、挺髋,两臂下放于体侧下滑,两膝保持角度,两脚向背后伸。当头接近垫子时,低头、沉肩、含胸,继续挺髋,大腿上升,上伸小腿,以肩着垫子。

4部弧线助跑背越跳过矮高台练习

动作形态同练习1。区别在起跳后不要坐上,直接过杆与落地动作。除不要直落矮台上外,其他要求同练习1。

无横杆全程助跑起跳过杆练习

动作方法:8~10步全程助跑,起跳后拔腰竖肩向上腾起,仰头、挺胸、提腰、挺髋放腿臂,两脚后伸。仰头、沉肩、挺胸、拔腰、挺髋、升大腿,小腿仍后屈。低头、沉肩、含胸、拔腰、挺髋,脚上伸,肩与上背着垫上。

全程助跑背越式过低杆技术

动作形态与要求的节奏时空感训练同练习七的内容。练习前后加念动训练。

全程助跑背越式技术

动作方法:节奏时空感训练同练习(八)之1。突出要求起跳拔腰、竖肩向上腾起,晚做过杆动作。

5.常见错误动作

起跳常见错误

起跳前减速,甚至有停顿现象

1.产生原因。助跑节奏不稳定,起跳前降低重心太多,放脚时过分前伸,上体后仰产生较大制动。初学者由于技术不熟练,有怕杆心理也会造成在起跳前减速或停顿。

2.纠正方法。反复在杆前做助跑起跳练习,注意助跑后几步身体重心平稳,最后一步起跳时放脚要快。可用皮筋代替横杆克服害怕心理。

起跳时身体过早倒向横杆

1.产生原因。由于助跑最后1~2步不能适度保持身体内倾,过早地向横杆方向转体,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腾空动作上,过早做过杆成桥的姿势。

2.纠正方法。加强杆前弧线助跑练习或跳上海绵垫等练习,注意起跳前的身体内倾和起跳垂直向上的动作及摆腿摆臂的方向。

起跳时摆动脚擦地

1.产生原因。摆腿时蹬伸用力不够,大小腿折叠不够,小腿过早踢出。

2.纠正方法。采用弧线连续上步快速而有力的蹬摆起跳,摆腿用力蹬地后立即上收、小腿折叠,以髋带腿向前上方摆出。

放脚不正确

1.产生原因。助跑弧线小或在弧线上突然跑切线甚至最后1~2步跑成直线,造成起跳放脚时膝关节向外撇与横杆成平行。不仅影响起跳方向,也易使踝、膝关节损伤。

2.纠正方法。加大助跑弧线,防止弧线上跑切线(弧线跑五步)。注意放脚步的方向。

摆腿起跳时臀部后坐

1.产生原因。迈步起跳时髋送不出去,摆腿时没有以髋带腿。另外,由于髋关节灵活性差,送髋摆腿动作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纠正方法。迈步起跳时摆动腿积极地送髋,起跳脚着地时髋快速移上支撑点。另外,加强髋关节灵活性练习。

弧线助跑中常见错误

最后两步倒体过早

1.产生原因。弧线跑的概念不清,助跑弧线太小,速度过缓,助跑距离太短。弧线上保持身体内倾至最后一步快速由内倾转成垂直掌握不好。

2.纠正方法。建立正确的弧线助跑概念,观摩优秀运动员技术录像及正确示范。注意弧线跑时身体倾斜角度应由小—大—零的合理变化。加大助跑弧线练习,反复做全程助跑练习等。

助跑加速不匀,节奏紊乱,致使起足失败

1.产生原因。助跑步点不准确,缺乏节奏感,学生对横杆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

2.纠正方法。调整助跑距离,找出最适宜的助跑步点,采用划线、设标记、听节拍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克服恐惧心理。

助跑速度过快,致使跳不起来

1.产生原因。可控速度掌握不好,腿部力量差,支撑能力不够。

2.纠正方法。控制跑的速度和节奏,加强腿部力量训练。

过杆落地时常见的错误动作

坐着过杆,做不出送髋动作

1.产生原因。腾空后害怕肩背着垫,不敢做两臂外展和头后仰的动作,起跳后摆动腿放不下来,髋送不出去。

2.纠正方法。可采用垫上送髋,倒体成桥,原地高台过杆和助跑过杆等练习。

身体与横杆斜交叉过杆

1.产生原因。起跳前倒体太早,影响了沿纵轴转体,摆动腿沿横杆摆的动作用力不够。

2.纠正方法。采用杆前助跑起跳,起跳时注意摆动腿的摆动方向和防止倒体过早的动作。3~5步助跑起跳摆动腿触高物并沿纵轴转体90~270度,摆动腿用力向内摆。

大腿后侧和小腿擦落横杆

1.产生原因。起跳后挺髋仰头下潜和大小腿折叠上摆不够,过杆时收展不及时。

2.纠正方法。杆前做原地背越式过杆练习,注意体会空中挺髋动作和过杆时收腿的时机。

头肩先着垫

1.产生原因。落地高度过高(垫子太低)。过早收大腿,喜欢后滚翻。

2.纠正方法。加高海绵垫,做原地背越式过杆练习,注意纠正落地位置不正确和落地时身体过于放松的错误。

落地时双手先撑地

1.产生原因。害怕肩背着垫,腾空时失去身体平衡。

2.纠正方法。垫上后倒肩背着垫练习,在较高的起跳位置做有杆或无杆的原地背越式练习。

起跳前减速和制动

产生原因:

1.过早地为起跳做准备的心理,造成最后几步助跑减速,上体后仰。

2.倒数第二步摆动腿支撑过渡过于消极,身体中心前移的幅度和速度不够。

3.起跳腿前伸过远,着地时摆动腿尚未靠近起跳脚的支撑点,它所产生的冲击力减缓了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造成制动。

纠正方法:

1.重复讲解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进一步建立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的正确概念。

2.反复连续进行单足(摆动腿)跳和上步起跳练习发展,摆动腿的支撑力量和增强摆动腿的蹬摆意识。

3.通过全程节奏跑和全程助跑起跳练习,使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不断地加速中过渡到起跳,从而使助跑和起跳紧密地衔接起来。

起跳后过早倒体

产生原因:

1.有急于过杆的心理,在起跳时增加了向横杆方向的用力。

2.在沿弧线跑进时,没有很好地控制身体逐步地加大内倾或者由于最后两步跑成直线,在离心惯性力的作用下,加快了上体倒向横杆。

3.在倒数第二步摆动腿支撑过渡阶段,由于没有获得“牢固”的支撑和保持身体内倾姿势踏向起跳点,造成过早倒向横杆。

纠正方法

消除怕过不了杆的心理障碍。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助跑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30度角水平方向的运动已经提供了人体总重心超越横杆的可能性,因此,起跳时应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向上的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训练

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训练是在跳高技术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特点是“快速”,即在快速助跑的前提下完成快速起跳和快速过杆。基本技术训练采用的练习可参照本章第三节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法中的各种练习,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助跑技术的训练

1.4~6步弧线节奏跑练习,重点培养运动员弧线助跑的身体形态和助跑节奏。

2.8~10步全程助跑练习,在保证助跑速度的情况下强调助跑的节奏与身体形态。

3.30米弯道跑练习,提高弧线助跑的速度。

4.30米直道+30米弯道跑练习,助跑速度及由直道进入弯道自然过渡能力的练习。

起跳技术的练习

1.小弧线两步起跳技术的练习,主要练习放脚踏跳、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以及身体形态的控制。

2.小弧线4步助跑起跳练习,主要练习在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和助跑节奏的前提下快速起跳的能力。

3.全程助跑加轻起跳练习,主要练习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相结合的能力。

4.全程助跑起跳摸高练习,主要练习在全程快速助跑前提下全力起跳的能力。

过杆技术的训练

1.仰卧矮高台杆上肌肉感觉练习,主要体会运动员在杆上是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感觉。

2.两步助跑跳上矮高台成仰卧练习,在运动中完成练习1的内容。

3.4步助跑起跳过矮高台杆上技术练习。

4.4步助跑过低杆练习。

5.全程助跑过低杆练习。

6.全程助跑跳上高台练习。

7.全程助跑过杆(不同高度)技术练习。

落地技术的训练

落地技术可在过杆技术训练的初始阶段性进行。

跳高的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的训练

跳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包括跑的速度、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训练中应结合跳高的技术特点,重点发展跳高专向速度素质。

1.跑的速度的训练

(1)30米弯道计时跑。

(2)30米直道计时跑。

(3)30米直道+30米弯道计时跑。

(4)上坡跑或下坡跑。

(5)150米跑。

(6)200米跑。

2.动作速度的训练

(1)各种速度重复动作的练习,如原地快速摆臂和摆腿练习,快速高抬腿练习,起跳腿踏上跳箱盖上快速蹬伸练习等。

(2)持轻器械或轻负重的快速摆动和起跳练习。

(3)20~30米起跑计时练习

3.反应速度的练习

(1)各种活动性游戏、球类、体操等练习。

(2)各种组合性、综合性练习。

(3)听信号或看信号完成各种练习。

(4)各种变换速度和节奏的练习。

力量素质的训练

力量素质指的是运动员的肌肉力量,主要包括肌肉的最大抗负荷能力(绝对力量)、肌肉弹性成分吸收储存和释放弹性能的能力(弹性力量)、肌肉力量的最大输出速率(快速力量)等。跳高运动员所需要的力量素质主要腿部及腰腹部的肌肉力量。

1.绝对力量的训练

(1)负重深蹲。

(2)负重半蹲。

(3)负重提踵。

(4)各种负重或徒手的腰腹肌练习。

(5)负重卧推。

2.弹性力量的训练

(1)弹性负重深蹲:练习负荷为最大负荷的40%~60%,要求运动员在深蹲的最低部位是依靠重力在下肢肌肉不主动发力的情况下,做振幅为10公分左右的2~3次连续的起伏震动动作(上体的形态保持不变),然后借肌肉弹性发力蹬伸。

(2)台阶弹性跳下法:采用从台阶上连续向下跳的方法,利用运动员身体重量在向下跳的过程中的重力作用,刺激肌肉中的弹性成分。在跳下着地过程中应以前脚掌着地,膝关节角度为140°~150°,膝关节角度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保证肌腱等弹性成分所受的刺激强度。

(3)弹性负重深蹲跳:负重方式与练习(1)类似,采用轻负荷(杠铃重20~40kg),深蹲提踵,利用杠铃的重量做振幅为10公分左右的连续向前蹲姿跳跃运动。

(4)各种跳跃练习

3.快速力量的训练

(1)快速负重深蹲计时,每组练习4~6次,负荷为最大负荷的30%~60%。

(2)快速负重半蹲计时,每组练习4~6次,负荷为最大负荷的60%~80%。

(3)抓举练习。

(4)负重快速他上跳箱盖蹬伸练习。

(5)前抛或后抛铅球。

4.灵敏性、协调性素质是完成层及控制运动员自身动作能力的保证,训练方法很多,向各种球类运动、简单的练习体操、准备活动中的游戏等。发展柔韧性素质一般在准备活动中或训练结束后进行,像各种拉长练习、摆振练习、背桥练习等。

5.耐力素质的训练

跳高比赛时间长,需要与动员具备长时间保持高强度运动的能力。因此,跳高运动员应有良好的耐力素质。常用的练习方法有:

(1)长时间、小强度各种形式跑的练习。

(2)各种组合使循环练习。

(3)长时间的球类活动。

(4)长时间、小强度的各种跳跃练习。

心理素质的训练

跳高运动是运动员征服自己本身极限的一项运动,而跳高比赛又非常紧张激烈,运动员不仅要和自己比,还要同其他运动员竞争,因此,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应贯穿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要善于运用启发和诱导的方法,培养运动员刻苦、自觉训练的精神,在训练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培养运动员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可以运用模拟训练、增加训练难度、改变练习环境等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6.比赛前的训练

赛前训练对完善运动员技术、稳定赛前心理,完成预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赛前训练的时间一般为6~8周,训练内容主要有完善技术训练、体能储备训练、赛前心理训练等。赛前训练分为两个周期,分别为3~4周。

赛前训练第一周前排

大负荷训练周

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均采用大运动量、中等运动强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外赛前超量恢复打好基础。

中等负荷训练周

身体素质训练采用中等运动量和中等强度进行,技术训练可采用大强度进行练习。

模拟比赛训练周

根据比赛的作息时间、比赛环境,进行中等负荷的训练。另外可根据比赛时间、程序、场地条件、起跳高度、升杆计划、对手情况等内容进行一次模拟比赛训练。

赛前训练第二周期训练安排

中等负荷训练周

素质训练以中等强度的力量训练为主,进一步提高各项技术。

小负荷训练周

适当降低训练负荷和训练强度,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赛前调整周

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情况安排,一般需要3~5天的调整。具体时间与内容如下:

星期一是基本技术课中1、2、3、4的练习内容;

星期二为副项;全程节奏跑3~4次,短程技术3~4次;

星期三熟悉场地;全程节奏跑3~4次,短程技术3~4次;

星期四测试力量指标;

星期五测试跳跃指标;

星期六测试速度指标。

另外还要进行全程技术×3~4次的强度训练,掌握中上强度,熟悉技术。

跳高训练计划示例

业余运动训练中小周期的划分

1.每周安排3次训练课,两周6次为一个小周期。

2.每周安排4次训练课,两周8次为一个小周期。

3.每周安排6次训练课,一周6次为一个小周期。

4.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含有技术因素,可放在基本技术、力量课中或在准备活动中进行。

训练课内容安排示例

基本技术训练课

1.有支撑小弧线蹬摆配合练习;

2.小弧线两步放脚;

3.小弧线两步起跳;

4.弧线4步助跑起跳;

5.全程助跑节奏跑;

6.全程助跑节奏跑+轻跳;

7.短程助跑起跳过杆专门练习。

跳高专项能力和全程技术训练课:

1.全程助跑起跳头顶高;

2.全程助跑起跳手触高;

3.全程助跑起跳跳上高台;4.全程助跑起跳过杆练习。

速度训练课

1.小上坡的全程助跑节奏跑(冬季);

2.小上坡的全程助跑节奏跑(春季);

3.平地的全程助跑节奏跑(赛前1~2月);

4.上坡60米(冬季);

5.下坡60米(春季);

6.下坡50米+平地10米跑(春季);

7.起动30米弯道跑;

8.起动30米直道跑;

9.起动30米直道+30米弯道跑;

10.起动30米直道+30米弯道跑。

速度耐力训练课

1.起动100米直道+50米弯道跑;

2.起动50米弯道跑+100米直道+50米弯道跑;

3.起动50米直道+114米弯道跑+100米直道+50米弯道跑。

快速力量训练课

第一组:

1.快速深蹲(或弹性力量),计时,(50%~60%最大重量)×5次×5组。

2.上一步跳高起跳,上推杠铃,(60%~70%体重)×10。

3.全程助跑起跳手触高×6次。

4.上坡跑,60米×3次(冬季);下坡跑,60米×3次(春季)。

第二组:

1.快速半蹲,二倍体重或稍重×(10~12次)。

2.跳栏架或跳深,5栏×5次×4组。

3.上一步起跳摆动腿拉力练习,(5~7.5kg×15次)×(2~3组);快速高翻,(50%~100%体重)×(8~10次)。

4.腹背肌练习×20次。

5.多级跨跳(单足跳1+跨步跳2)×30米×3组;

大力量训练课

第一组:

1.深蹲,(70%~80%)体重×5;(75%~85%)体重×4;(80%~95%)体重×3;(85%~100%)体重×2;(90%~110%)体重×1。

2.全程助跑起跳手触高6次。

3.上坡跑60米×3次(冬季),下坡跑60米×3次(春季)。

第二组:

1.半蹲,85%体重×(6~8次),90%体重×(4~6次),95%体重×(2~4次)(学期初);100%体重×(6~8次),105%体重×(4~6次),110%体重×(2~4次)(学期末),以上练习做一组。

2.跳栏架或跳深,5栏×5次×4组。

3.抓举或高翻,重量不变或(50%~100%体重)×10次或每次增加5kg增加到最大。以上练习做两组。

4.肩负杠铃提蹬踏上25~30公分的高台,(90%~100%体重)×(6~8次),左右腿交换做。

5.后抛铅球,4~7.26kg×10。

6.多级跨跳(单足跳1+跨步跳2)×30米×3。以上练习做3组。

柔韧性练习

1.有支撑的背弓练习;

2.跪背弓练习;

3.桥练习;

4.后滚翻成直腿的肩肘倒立;

5.后滚翻成屈小腿的肩肘倒立;

6.利于打挺;

7.前手翻;

8.后手翻;

9.前空翻;

10.后空翻。

跳高的项目特点

跳高的项目特点是:利用助跑起跳创造最大的腾空高度。因此,围绕着如何取得尽可能高的腾空高度,在跳高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还具有以下特点:

跳高助跑。

跳高助跑是在短跑技术的基础上以其特有的节奏和加速方式沿着直线和弧线按照准确的距离进行的。运动员为了进一步提高成绩,又必须加快助跑速度,促使运动员的起跳力量和起跳技术得到相应地发展,以期与助跑速度相适应。

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结合

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结合是跳高完整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正确的完成起跳动作,提高起跳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跳高起跳

跳高起跳是要在充分利用助跑速度的基础上,用较短的时间(0.15-0.23秒)来发挥尽可能大的快速蹬伸力量。起跳效果的主要标志是腾起角度的适宜程度和垂直速度的大小。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取决于肌肉工作的初始状态和用力技巧(运动技术)。起跳技术的合理性和摆动与蹬伸动作的协调配合是影响起跳效果的关键因素。

跳高成绩

跳高成绩是由人体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重心高度)H₁、身体重心腾起高度(腾起高度)H₂、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与横杆高度之差(杆上高度)H₃所组成。

离地高度H₁受运动员身高的影响很大,现代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身高,男子约为1.90~2.00米,女子约1.78~1.88米,腿长/身高约49.7~52%。H₁还受肢体摆动幅度的影响,双臂的上摆能使重心的提高为身高的4%,摆动腿为6%,臂、腿同时竖直上举能使重心的提高为身高的10%;此外,起跳腿三关节的充分蹬伸也有利于增大H₁的值。

腾起高度H₂受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等和起跳技术的制约。从技术原理分析,H₂要受起跳力量(着地缓冲力量和起跳蹬伸力量)、起跳时间和起跳时身体重心垂直移动距离的影响。

杆上高度H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过杆技术,表现为运动员在腾空过程中,利用肢体的补偿运动、身体转动速度,以及协调控制身体动作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重心腾起高度。此外,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技术的发挥能产生影响,所以也会影响H₁、H₂和H₃的值。

起跳身体状态

人体起跳离地瞬间,身体应尽量保持竖直状态,使起跳蹬伸所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通过人体重心。任何身体倒向横杆的动作都是错误的。由于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速度和起跳中惯性的作用,人体在腾空后必然会进入横杆。

运动轨迹

人体腾空后的任何动作都不能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跳高运动员在空中只能利用补偿运动,将已过杆的身体部分下降,使即将过杆或正在过杆的身体部分上升,以达到经济过杆的目的。

转动速度

由于起跳动作和空中的补偿运动,人体获得一定的转动速度。正确利用人体在空中的转动速度,会有助于身体各部分依次过杆,减少触杆的可能性,实现充分利用身体腾起高度的目的。

跳高“三快”

现代背越式跳高要求快速助跑、快速起跳和快速过杆。如果说过去曾把俯卧式跳高看作是力量和幅度的结合,着重挖掘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潜力,而现代背越式跳高则在力量、幅度和速度的结合中,充分发挥和挖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潜力。

专项训练

作为竞技运动的跳高,运动员的训练必须是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突出专项训练。要以速度为核心发展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

作为健身运动的跳高,可以全面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特别是对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稳定自信果断的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7.跳高竞赛规则

1.应抽签排定运动员的试跳顺序。

2.比赛开始前,主裁判应向运动员宣布起跳高度和每轮结束后横杆的提升高度,此计划直至比赛中只剩下1名已获胜的运动员或出现第回名成绩相等时为止。

3.除非比赛中只剩下1名运动员,并且他已获得该项目比赛的冠军,否则:

(a)每轮之后,横杆升高不得少于2厘米。

(b)横杆升高的幅度不得增大。

在规则第12条1(a)、(b)、(c)的全能比赛中,每轮的横杆提升高度均为3厘米。

4.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

5.一旦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使用助跑道或起跳区进行练习。

6.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判为试跳失败:

(a)试跳后,由于运动员的试跳动作,致使横杆未能留在横杆托上;

(b)在越过横杆之前,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立柱额过接隆丛里骑驻华也仅会运以外的地面或落地区。如果运动员在试跳中一只脚触及落地区,而裁判员认为其并未从中获得利益,则不应判为试跳失败。

7.运动员可以在主裁判事先宣布的横杆升高计划中的任何一个高度开始试跳,也可在以后任何一个高度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是否试跳。但在任何高度上,只要运动员连续3次试跳失败,即失去继续比赛的资格。因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跳除外。

允许运动员在某一高度上第一次或第二次试跳失败后,在其第2次或第3次试跳时请求免跳,并在后继的高度上继续试跳。

运动员在某一高度上请求试跳后,不准在该高度上恢复试跳,除非出现第1名成绩相等的情况。

8.每次升高横杆后,在运动员试跳之前,均应测量横杆高度。当横杆放置在纪录高度时,有关裁判员必须进行审核测量。如果自上一次测量纪录高度后,横杆又被触及,在后继的纪录高度的试跳之前,裁判员必须再次测量横杆高度。

注:裁判员应在比赛前清楚辨认横杆的7面和前面。放置横杆时,应使横杆的各面始终朝向侯来的方向。

9.即使其他运动员均已失败,一名运动员仍有资格继续试跳,直至其放弃继续比赛的权利。当某运动员已在比赛中获胜时,有关裁判员或裁判长应征求该运动员的意见,由该运动员决定横杆的提升高度。

注:此规定不适用于全能比赛项目。

10.每名运动员应以其最好的一次试跳成绩,包括因第1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跳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

助跑道和起跳区

11.助跑道的长度不得短于15米。举办规则第12条1(a)、(b)、(c)的比赛,助跑道长度至少应为20米,条件允许时,至少应长25米。

12.助跑道和起跳区朝向横杆中心地点的总的最大倾斜度不得超过1:250。

13.起跳区应保持水平。

14.标志物:为有助于助跑和起跳,运动员可以使用1~2个标志物(由组委会批准或提供)。如果未提供此类标志物,运动员可以使用胶布,但不可使用粉笔或其他任何擦不掉痕迹的类似物质。

器材

15.跳高架:可以使用结构坚固的各种类型的跳高架或立柱。

跳高架应有能稳定放置横杆的横杆托。

跳高架应有足够的高度,至少应超过横杆实际提升高度10厘米。两立柱之间的距离为4.00~4.04米。

16.在比赛过程中不得移动跳高架或立柱,除非有关裁判长认为该起跳区或落地区已变得不适于比赛。如需移动跳高架或立柱,应在试跳完一轮之后进行。

17.横杆:横杆应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除两端外,横杆的横截面呈圆形。横杆全长为4米(士2厘米),最大重量2干克。

横杆圆形部分直径30毫米(士1毫米)。

横杆应由3部分组成,圆杆和两端。为便于放置在横杆托上,横杆两端应宽30~35毫米,长历~20厘米。质地坚硬而平滑。

横杆两端不得包裹橡胶或任何能增大与横杆托之间摩擦力的物质。

横杆应无弯斜,放在横杆托上时,最多下垂2厘米。

横杆的弹性检查:放好横杆后,在横杆中央悬挂3千克重物,最多允许下垂7厘米。

18.横杆托:横杆托应水平放置,呈长方形,宽4厘米,长6厘米。在跳跃过程中,横杆托必须固定在立柱上。横杆托必须朝向对面立柱,放在托上的横杆被运动员触碰时,应易于向前或向后掉落。

在横杆托上不得包裹橡胶或其他能够增大与横杆之间摩擦力的任何物质,亦不得使用任何种类的弹簧。

19.横杆两端与立柱之间至少应有1厘米的空隙。

落地区

20.落地区不得小于5X3米。

注:跳高比赛时,跳高架立柱与落地区之间至少应有10厘米的空隙,以免由于落地区移动而触及立柱,以致碰落横杆。

竞赛场地

跳高

在跳高比赛中,跳高运动员从起跑点到横杆下有20米长。横杆有4米长,不超过4公斤重,由两根竖杆支撑。跳高运动员会落到一个很大很柔软的泡沫垫子上。

撑竿跳

在撑竿跳比赛中,撑竿跳运动员助跑距离有40米长,起跳时将他们的撑竿伸出,插向跑道尽头一米长的凹陷槽。凹陷槽的槽面向跑道尽头加深,最深处达20厘米。凹陷槽呈锥形,以便在跑道尽头卡住撑竿。撑竿很平滑,并且按运动员需要的长度和粗细来制作。撑竿跳的横杆与跳高横杆基本相同,但为了安全它更轻一些。撑竿跳运动员也会落到一个软泡沫垫子上。

跳高犯规规则

1.使用双脚起跳;

2.由于运动员的试跳动作致使横杆未能停留在横杆托上;3.在越过横杆之前,身体触及立柱前沿垂直面以外的地面或落地区。但如果裁判员认为运动员并没有受益,则不应由此而判该次试跳失败;

4.无故延误时限;

5.当裁判员通知运动员试跳开始后,运动员才决定免跳,当时限已过时,应判该次试跳失败;

6.试跳时,运动员有意用手或手指把即将从横杆托上掉下的横杆放回;

7.无故错过该次试跳顺序。

项目简介

跳高要求运动员单足起跳,要跳过横杆且不能将其碰下支撑杆。撑竿跳也一样。每次比赛由主裁判设定起始高度,跳高横杆每轮至少升高2厘米,撑竿跳则是5厘米,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跳高运动员和撑竿跳运动员可以自己选择何时起跳或过杆。

他们假如三次试跳同一高度失败就会被淘汰。他们成功越过的最高高度就是他们的最终成绩。

平局

在跳过某些高度时要注重策略。假如两个人成绩并列,打破平局的办法一般有两种:首先看谁通过同一高度使用的次数少;其次是看哪个人在全部比胜过程中失误的少。假如还是平局,比赛就产生并列冠军,除非没那么多金牌。

决胜局

决胜局比赛按以下规则举行。每个平局中的竞争者只许跳一次,从最低高度开始淘汰。假如运动员全过则上升高度,假如所有运动员都没过则下降高度,直到只剩一名运动员在淘汰中生存下来。

初赛

跳高和撑竿跳比赛分两轮进行。初赛一般分两组,其目的是决出参加决赛的12名运动员。比赛之前有一个自动的资格测试,任何运动员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将自动进入决赛。假如少于12人通过资格测试,未达标者中成绩最好的则进入决赛以填补人数的空缺。

测量尺度

在跳高和撑竿跳比赛中,所有的尺度都以厘米为单位,从地面量起到横杆最低部分的最高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