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学生观念素质教育的方式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
从总的情况看,目前,高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流是好的,总体呈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态势,成才成功愿望和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兴趣和政治信念趋向淡化,理想功利化趋势明显。高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出现了教育目标偏移、评价标准多元化、教育模式缺乏创造性、教育效果一般化等现象。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这项工作。
强化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主体性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遵循学生发展成长的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确立、承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同时都是主体的模式,即“主—主”模式,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主体性,打破传统的“主—客”模式,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允许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环境中学习。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既定的人生观取向与规范,明示于学生,也应将与之相似、相异甚至相反的各种现象告诉学生,而不是采取鸵鸟政策,将后者裹藏起来。要主动打破教师的至尊地位,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相处;教师也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还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善于汲取学生的闪光思想,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
注意教育的发展性、实践性和层次性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定位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也应当与现实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学生是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创造者、传播者,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蚀的能力。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集体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他们自觉抑制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倡通过艰苦奋斗以实现自我价值,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和家庭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的和国外的、经济政治的和科技文化中的各种信息和问题,都会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支配着学生的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目标要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现实相一致,应从现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条件出发。掌握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特点,从学生现有的思想状况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可以接受的程度出发,有分别地、分层次地进行教育,既要贯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又不能降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
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层次高低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素质高的学生,教育和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那些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应引导他们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对那些受消极人生观影响较大的极少数学生,则应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探索有效途径和载体,加强观念教育
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利用影视资料、新闻媒体、社会舆论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等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熏陶和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优势,积极开发拓展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渠道。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心里咨询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在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一个全面的优化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