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学生荣辱观价值观的再教育
学生作为时代的宠儿,在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的同时,也使得对其价值评价标准更高,对其行为的关注程度更高,也对其荣辱观的培养更加注重。荣辱追求作为一种目标专一的、在理性指导下的自觉的行动,是一定价值观念的反映,重视价值观教育从其实质上培养大学生荣辱观,使一定的荣辱观念变成现实的过程,求荣避辱,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培养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
教育内化到学生日常行为生活中
荣辱追求是自觉的,其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荣辱观的追求中,充分认识行动的荣辱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荣辱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反映着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信念,它贯穿于追求行动的始终,是产生执著追求的源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年学生道德建设树立了应有的价值目标和道德标杆,进行荣辱观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就是要把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细化、硬化为行动的若干指标,使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由软到硬,由虚变实。把荣辱观教育融入于各种制度管理中,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评估机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明确告诉学生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弘扬正确的荣辱观。
价值观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荣誉为最大耻辱”,“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
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常常体现在抵御外族侵略、英勇杀敌和富国强兵、变法自救以及忧患、参与和奉献意识诸方面,由此转化为各种各样可歌可泣的人格精神。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共同特点就是把国家的命运同个人的生命和价值融为一体,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意识、尊严、自信和向心力、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始终。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我们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看作是最大光荣,了解历史文化,了解党的历史和政绩,发扬浩然正气。将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与知荣辱、明事理、守礼义、讲德性的正确荣辱观结合,通过学生自我实践来进行价值观的再教育。
开展实践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知行合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重在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根据学生的特点,科学的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根据青年学生上进心强、集体荣誉感强、竞争意识强、思维敏捷、有创造精神等特点,开展创文明寝室、文明班级、做文明大学生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根据学生求知欲强、爱娱乐、爱活动的特点,开展“读好书,看好片,唱好歌,做好事”等活动,开展书评、影评、剧评,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倡导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举办各种荣辱观的演讲赛,辩论赛,学习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荣辱观教育;针对学生中讲潇洒、赶时髦、追求享受、不思进取等不良现象,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济困、倡导公益劳动、组织志愿者行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使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发挥高校积极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对学生的荣辱价值观教育,除了学生自我本身的内在价值取向之外,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环境。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本人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他们更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为了给青少年,包括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同时发挥校园教育的合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增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严谨治学,以德施教,敬业重道,乐业爱岗;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时刻不忘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做到表率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