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措施
学生有无明确的价值目标,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能否自觉、持久的重要因素,高中生如果树立了远大的生活目标,其价值观开始作为自我意识的核心结构而对他们的各种活动起支配、调节作用。在学生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而学习,其学习必然自觉、持久。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也必然是胸无大志,无所追求。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由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能以较成熟的眼光看待社会。他们也很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学生关于客观价值的信念与观点,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判断某一事物有无价值,由此做出自己实践行动的选择。
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高中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家长为了让学生考上好大学,大都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少老一辈革命家的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
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要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具有为全社会谋福利的奉献精神,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终身”的名言应是学生的座右铭,历史上由于人生目标的激励而成材的事件不胜枚举。可见,只要有了人生目标的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惊人的“核动力”。
学生的“实用”性价值观的“利用”
当今的高中生实用价值观越发明显,他们开始认识的特定职业与个人的价值观有特定的联系。希望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观,又能符合特定职业要求的职业。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经过价值评价的“过滤”,由于他们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而追求各学科的“实用价值”,就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只要高考要考的,就会集中精力去学。
发挥同龄人作用,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同龄人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有目的地发挥那些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的榜样作用,让他们在班会上谈感想,谈认识,会下便激起阵阵涟漪,产生了共鸣。
利用班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进行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与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价值观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人放弃了人生追求,连活着都觉得没意思的人,也就谈不上价值观的建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应避免枯燥无味、居高临下、空洞的说教,而应该代之学生喜欢的方法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的价值。
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中得到认同
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社会的影响,大量的社会因素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班级、学校成了高中生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学生在班级、学校担任的角色的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否被承认。老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宣传及树立的榜样的影响等,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前途、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正确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方
学生学习无动力的原因很多,学习动机不明确是主要方面。有的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检查,在学校里混时间。学习无目的、无兴趣。有的学习是为了给家长争光,班级争气。或为了入团,为了不成为后进生。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振兴中华。其次是为了个人的前途,上大学,成名成家。
高中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是复杂的,主要分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最典型的表现是奖惩,其次还有家长、老师的督促、检查,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竞赛等。它是在学习动力以外,或者说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是由外力所推动的。但它的作用一般是短暂的、被动的,学习活动的维持主要不能靠这种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抱负、志向等因素都是内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的作用较持久,并具有主动性。高中生的大部分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