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劳动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在普通教学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环节。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小学的劳动教育尚未普遍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许多人眼里,劳动就是干活,使得小学劳动教育徘徊不前,举步维艰。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更重要的是在劳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往往忽视又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
劳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人与动物的区别正是在于劳动。劳动是一个复杂的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大脑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劳动中用什么工具,用什么作原料,怎样去设计、去加工,劳动产品派什么用途等等,这些都需要人脑的思考、判断和推理。劳动过程是人使用双手,促进脑的发展,并将脑的智慧物化为成果的过程。因此,当我们面向需要不断创新的新世纪,为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而设计更好的开发人脑功能的劳动教育时,我们不能忘记人类发展的这条规律,即劳动创造了人,正是使用双手的劳动才促进了人脑功能的不断发展。
现代智力观认为动手操作技能是智力的一种基本成分。因为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器官或外在部分,通过形象思维在人脑中形成的技术方案或制作模型,必须由大脑皮层神经网络控制下的动手操作才能外化为可见产品。外化的产品在操作过程中,还要经过脑与手的多次“信息反馈”才能最后形成。一方面脑的活动要纠正手的操作,另一方面,手的操作也能修正脑的思维。这样多次反复,手的动作才能越来越熟练和准确;同时,也使外化的产品变得越来越精细。俗话说“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
早在200多年前,瑞士教育家、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裴斯泰洛齐就主张“使儿童心、脑、与手和谐发展”的教育。他认为:“智力的发展主要来自运用我们的感官和四肢”,“实践技巧的萌芽存在于孩子身上,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发展成熟。它要靠感官和四肢的实际运用,但其进步直接与心智的生长有关,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必须永远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从教育发展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的这些理论,是合乎人的发展和人脑发展规律的;对我们今天的劳动教学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
劳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操作探索,可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1)自主参与,操作探索,挖掘创造潜能
在手工制作课中,我常常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材料、用具,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了解其性能,思考其用途,使学生心中有数,不至于上课时手忙脚乱、心情紧张。如让学生利用废物制作小工艺品,学生拿来了瓜子壳、树皮、鸡毛、鸡蛋壳、零碎布等,由于已根据废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质地,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想象和设计,再经过学生的精心剪贴、美化,这些地地道道的垃圾废物变成了各种美丽的工艺品,尽管有的做得比较粗糙,但比模仿制造的更有价值。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信息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操作的过程,这种在操作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复思考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
例如,在上《制作风筝》这一课后,学生提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操场上试飞,怎么会飞不起来呢?试着调整一下提线的角度,哦,飞起来了!但风筝飞不平稳,一会儿又掉下来了,怎么办呢?试着在风筝的左边粘上一块橡皮泥来保持平衡,又怎么老打圈圈,经过多次思考、改进,终于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放飞在天空,孩子们脸上的表情真的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在不断改进风筝的整个放飞过程中,思维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探索之中。所以我们劳动课教学就是要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让劳动课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建树的殿堂。成功之乐将引导学生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大胆,从而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
(2)加强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据对“神童”研究的发现,往往儿时的“神童”和“分数好”的学生,其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很强,但由于他们缺乏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当他们成年之后,大多数趋于平常,相反,凡是在人类发明史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是勇于实践并且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人。
例如众所周知的爱迪生,直到8岁才上学;且因学业成绩差,小学三年级就退学了;但他幼时就爱动脑和动手,其母因材施教,针对他爱思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鼓励和支持他动手做实验并参与社会实践,后来他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在劳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多动手操作和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智力。
劳动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三种类型。课堂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运用从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能独立地进行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实践内容,达到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的目的。课堂实践使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实践,形成良好的实践氛围,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好的作用。具体内容有:针线活类、小制作类、自我服务类、手工艺类。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构图、着色、裁剪、粘贴、包扎等一系列的尝试,完成一件件作品,其中的每一步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和劳动,而且学生最容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付出更多的智慧。
在劳动课中,有许多内容属于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课堂上一时无法实践的,或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实践比较困难,但对于学生的生活非常有用,则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为家庭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这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学生在家庭中多次实践,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生存的能力。具体内容有:家政类的、自我服务类的、生活常识类的、关心体贴长辈类的。为了将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应建立和完善评价反馈制度。通过此类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具有生活的技能,学会生存,并在家庭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劳动课中有许多内容要求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学习、锻炼、实践、成长。教师可以集体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去看看、问问、做做,也可以按居住区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价值。让社会来检验我们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来健全学生的人格,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能力。
劳动课与学生的发明创造结合起来
发明是智力活动的最高境界,发明创造来源于劳动实践。劳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劳动实践和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有利条件,这些都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劳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使它与学生发明创造结合起来,就可使人人都能从小参与发明创造,从而改变原来那种“发明创造只是少数人的兴趣活动”的错误认识。
如在教《制作磁吸式擦玻璃器》一课中,要求在聚苯板外面包上纱布,然后缝制好,学生在使用中发现效果并不好,其中的一块磁铁老是掉下来,怎能样提高它的使用效果呢?有的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玻璃窗从上擦到下,让两块擦板只作左右和上下移动,就不会掉下来;有的学生提出改用磁力更强的磁铁,课后,同学们通过改用磁铁,效果果然不错。擦玻璃器经几次使用后,学生发现其擦净效果变差了,原来纱布沾尘严重,自然影响效果,而纱布缝在聚苯板外,聚苯板又需防水,不便清洗,怎么办?学生说,将纱布的缝制改用透明胶粘,既方便拆洗又不影响磁力。对每一位学生来说,这既是一次创造活动,也是一次内部动机的激发。
面对新世纪,应大力弘扬以发展智力为特色的劳动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架起一座七色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