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素质教育对学生智力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环境对人的智力影响划为两类,一是自发因素,二是自觉因素。教育即属于自觉因素,是人为设置的、有目的的环境因素。这种环境与一般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智力的一种方式。
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绝对重要的两种形式,对促进大脑素质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起主导作用,决定一个人的成才速度和成才方向。
家庭教育的作用
婴儿从降生开始,就处于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中。父母是天生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语、行为也是一种对子女的有目的教育,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白日嬉戏、夜数星月,桩桩件件,都包含着父母望子成才的心愿,体现着引导孩子兴趣志向的努力。孩子的成才方向,往往在学龄之前就被父母塑成雏形。不仅如此,孩子未来的道德、行为、思想,甚至性格,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人们常常用美国的两个家族为例,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两个家庭都是维持了八代以上的大家庭。第一个家族的祖先是著名哲学家爱德华,他不仅自己德高望重,深受人们景仰,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子孙。在他的八代子孙中,有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1位副总统。而第二个家族的祖先是臭名昭著的酒鬼和赌徒,名字叫珠克,他自己是一个万人不齿的恶棍,在他的“熏陶”下,八代子孙中,“涌现”出了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60多个盗窃犯。从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多么重要,多么深远。这尤其要引起当代父母的警觉。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发展有着更强的目的性,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孩子智力的场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在幼儿园,都有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知识的教师;都有系统的教材、教具;还有必要的学习环境、图书资料、仪器设备,这些条件,在科学的益智理论指导下,在教师们的努力下,遗传因素所造就的一个个大脑,就会被诱导、被激发,各自向不同程度的最优化智力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促使遗传因素最优化、家庭教育系统化、社会教育明朗化、环境因素知识化的智力发展因素。
教育的过程是平凡的、艰苦的,但教育的效果却是神奇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再聪明的大脑也会变得愚笨;经受过有效的长期教育,遗传素质一般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天才。“狼孩”或“猪孩”也许原先有着正常人的大脑,但没有正常人的教育,他们便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据说100多年前有位外国的王子,小时候聪颖超人,天资不凡,是王位的最佳继承人,但被恶人绑架,与世隔绝十几年,到重见天日时,已经变成愚痴之人。虽经百般努力,尽心施教。智力进步仍不明显。死后解剖发现,他大脑的浮浅而简单,连类人猿也不如。——这就是缺乏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与此相反,教育改变人类生理,使凡人成为天才的故事更是不乏其例。
著名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哲学大师黑格尔等人,从小都被认为智力平庸,没有培养前途。教师曾给贝多芬下过结论,指明他不可能成为作曲家;黑格尔被人们称之为“木头人”。然而良好的学校教育加上刻苦自学,在付出辛勤的劳动之后,他们却成了伟大的天才。
早期教育的作用
科学研究证明,学习某些知识,有各自的最佳时期;而绝大部分知识的最佳启蒙时期是在4~8岁。六七岁以前所学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绘画、音乐等形象性、知觉性的知识,在4岁左右最为敏感,这时候最容易培养或发现绘画、音乐苗子;而朗读、外语则在小学低年级时进行启蒙教育更有成效?因此,要求全社会重视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智力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遗传、环境、教育是关系智力发展的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打个比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同一棵树木的成材,遗传因素是树的种籽,种籽的优劣决定着这棵树能不能成长;环境因素是培育种籽的土壤,土壤的优劣决定着小树的根基能否扎牢,也决定着树的营养充裕与否;而教育则好比阳光、雨露和肥料,它决定着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树木生长的质量。
当然,这三种因素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善他们,使之有益于智力的提高。例如,可以通过父母之间的优化组合、采用优生方法、医学方法以及胎教方法来改善遗传因素;通过优化环境、改造环境来构筑环境因素;利用教育的技巧来加强教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