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读书的意义
能力,指一个人解决问题、谋事成功的水平。有技术、专业、学术、艺术方面,还有生活,工作方面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之分。能力大小,人有差异,一个人能力平平,必然反映出他是限制了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这样很难实现较高的人生目标。一个人能力较强,或者很强,则个人发展一般总比别人略胜一筹,甚至达到谋事得心应手,容易取得事业成功,实现个人对国家、社会贡献更大。
不管我们看得到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区别,我们终将是在无法超越自身能力差异中营建个人生活,构筑社会人生。不能要求单个的人百分之百获得所有一切能力,古今中外再强的伟人也无一例外,但每一个人起码应自觉具备起个别方面的一些能力,并努力扩展一些方面,获得较强更强的能力。这是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一定是每一个人藏于内心一种真实的期盼。
阅历,指一个人接触事物的众寡和经历世事的多少。如启从父亲禹那里直接学到治水技术,李白、杜甫游历名山大川,科学家考察神农架、南极,老总和相关项目人到欧美、澳大利亚考察市场和经济,还有我们更多的普通人,结婚、离婚、生子、教子,邻里口角复和,为生计忙于奔波,挨过饿、受过骗、甚至蹲过狱等,都是一种关于人们直接经验的阅历。学校教育阶段坐在课堂上向书本学习,走上社会后结合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并运用多种方式,继续向书本学习,这是人除直接经验外可叫做间接经验的一种阅历。
习惯上来讲,阅历不包括学历,因为学历有它的特指,指一个人是初中、高中、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后等。还有资历,它评价一个人定向性和规定性的经历资质,也不单纯等同于习惯所称的阅历。从现实区分和不同评价需求看,阅历、学历、资历三者可以而且应该有其特指,但从一切经验,历练,看书,学习,都有利于提高人的能力来看,暨为了更好认识能力的前提准备与能力的实际形成,我们有理由并完全可以把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并其中有关一些表述,都归纳称之为同是人的一种阅历。
我们重视把人的阅历与能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是因为:人有那些方面的阅历,就有可能造就那些方面的能力;阅历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达到什么程度;较为单一或极小局部的阅历,就有可能形成较为单纯或薄弱的能力;一个人经历世事多,肯读书、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一种较精明强干或出类拔萃的能力。
人们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处得多了,干得多了,跑得多了,即直接经验多,自然增长见识,促进能力形成。但直接经验,从依靠全身各感觉器官与大脑建立神经性活动开始,虽然感知内容鲜活,形象直观,但获得的经验往往不精准,很难建立严格的科学概念,把握到事物的本质。这有如一个人玩尽天堂,跑遍全球,经历无数,但如果不开发大脑高级思维,即梳理经验的思想,激活知识的思想,积极参加与对感知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提练,仍为很难促成感性认识向理性阶段升华。
间接经验,它大量获得文字感知的第一手材料,虽不那样生动直观,但了解之多,时空无限,现实世界有限的直接经验根本无法与其比拟。特别是文字感知,思想本身就是“器官”,较早介入对已经历过不少次甚至无数次他人高级思维抽象的感知内容进行再加工,再综合,再提炼,不但学识较丰富,概念体系较系统科学,而且,加快把握到事物本质,实现个人感性知识向理性升华。
优秀的直接经验与丰满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最后获得大脑智慧更高级。有如曹雪芹所说,人情“练达”便文章,世事“洞明”成学问,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经验,知识,智慧经向理性的自由王国转化,外化,转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丰富书本知识的阅历,以强化知识储备来提升我们的能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等情况下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自觉训练,或者,在人们一般都很难做到跑尽天南海北丰富经历增长,现实总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看书学习,之于现代人,应是一种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人生阅历。
肯读书,善学习,包括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更包括通读或精读哲学家,思想家探究自然,社会,人生的著作,还有指导我们生产生活的科普学类读物和专业技术类读物,政策汇编,法律读本等,日常生活中,即使空下来,我们同时亦注重从网页专辑,电视讲座,专家辅导报告这些生动再现文字思想,形象图解书籍成果的多种形式和载体中获得有益学习,恒久坚持,有条件时,动脑结合动手,理论结合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终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过去,我们内心还多有那么一些私心,现在,已是较多或更多觉得,人要学会站在对方看自己,不但避免被人骗,而且骗人不应该,要多些关爱他人之心,诚信为本,合法经营,兼济他人,更多作出社会贡献。
过去,我们认为光是直的,猪让它吃得越多可能养得越壮,骑摩托车戴不戴头盔无所谓,喉咙被异物卡住快用饭团、酸醋等,现在,我们已是较多或越来越多懂得,不但安全用电,突发性创伤抢救应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而且,掌握起各行各业的科学方法,农民炒制茶叶销路更好,工人改进生产工艺一定比别人更多创造生产效益,扩大求知领域,钻研新的技术,即使是沼气、垃圾,在我们手里也一样可以得到开发利用。
如果说,把油、盐、酱、醋即家庭生活打理得好点再好一点,是我们不想排斥的,对国家社会所作贡献大点更大一点,是人应该自觉追求的,那么,为使我们获得一种较高更高的人格修养,较高更高的理论水平,较高更高的专业水准,较强更强的行为能力,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读书。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天下第一好事是读书。因为人类保存智慧只靠两端,一是实物,一是书籍。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是因为人能够看书又能够写书。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视察国家图书馆时亦曾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只有不读书,没有死读书。某些接受程度、通融程度较慢较弱,或暂时缺乏条件证明知识物化结果,决不是一种可以与庸碌之辈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同起来看的人生消极行为。
读书不是万能的。但读书,课堂以外个人行为的终身读书,无论如何丰富我们的阅历、提高我们的能力。凡人都应该像尊敬母亲,专注恋人,真情交友,虔诚拜师,追求知识,喜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