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近现代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天资聪颖,各科成绩优异,在地方小有名气。在常州府学堂读书时,出于对学校保守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放弃了到手的大好前程,毅然从学校退学。
1912年,刘半农前往上海,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做编辑工作,并业余在《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和《礼拜六》周刊上发表译作和小说。他很快成为上海文坛上一个十分活跃的小说新秀,拥有一大批读者。
刘半农五年时间发表了40多篇小说,内容包括言情、警世、侦探、滑稽、社会等消遣小说,如《失魂药》《最后之跳舞》等。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许多报纸杂志上,受到很多读者追捧。他在上海声名鹊起,被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
1917年,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18起,他开始向《新青年》杂志投稿,表达自己文学改革的愿望。
刘半农在北大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创作也十分活跃。但是,当时北大有人对他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持怀疑态度。于是,他在蔡元培支持下,考上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
1920年2月,刘半农携家眷赴英留学。他在英国生活非常困难。1920年9月,他创作了一首题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小诗。这首诗很快便被同在伦敦留学的赵元任谱成歌曲,随后在国内传唱开来,十分流行。
由于生活所迫,1921年6月,刘半农带领全家迁居法国,转入巴黎大学学习。他在巴黎学的是“语音实验”,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含有高科技成分。他的研究卓有成效,成为了巴黎语音学会会员,他的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1921年夏,刘半农转学到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1925年3月,他通过答辩后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在巴黎学习期间,还利用业余时间抄录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文献104件,编辑成我国敦煌学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敦煌掇琐》。
刘半农从法国学成归国,受到北大热烈欢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他在蔡元培关心支持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他制订了一个宏大计划,决定完成一部《四声新谱》、一部《中国大字典》和一部《中国方言地图》。
1926年,刘半农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扬鞭集》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有名篇《相隔一层纸》《铁匠》等。
《瓦釜集》中的诗歌多用江阴方言与江阴民歌的声调,抒写劳动者的爱与恨。作为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