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创建冀中平原根据地
CHUANGJIAN JIZHONGPING YUANGENJUDI
晋察冀军区指挥机关搬到阜平以后,聂荣臻除了积极筹备成立边区政府外,还多次找人了解冀中的情况,为开辟冀中平原根据地做准备。
聂荣臻关注的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临平津,南至仓石路。这一地区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1923年时,就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展建立了农村党支部,并陆续在安平、高阳、深县、蠡县、饶阳、定县等10个县建立了党的县、区、村组织。
在20世纪30年代,保属特别委员会领导进行了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斗争。这些活动虽然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镇压,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但革命思想已深入人心。“九·一八”事变后,高阳、蠡县、博野、定县等地,在冀中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多次武装起义均遭失败,党组织亦遭破坏。
1935年,冀中区党组织重新恢复,建立了以李菁玉为书记的保属特委,隶属于党的河北省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保属特委南移石家庄。随后,根据党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在保属特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平汉线省委,负责统一领导河北省中部地区党的工作。
为便于开展工作,党的平汉线省委于10月将保东、保南两个中心县委改为特委,分别在高阳、任丘、安新、河间和深泽、饶阳、高平、武强等县发动群众,组织建立人民抗日武装。
10月10日石家庄失守后,冀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战略区。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北方局决定将保东、保南两特委合并组成保属省委,指派张君为书记。
有了抗日领导机关后,要开展抗日活动,自然离不开抗日武装。冀中区党组织经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便组建起拥有2400余人的河北游击军。无极、藁城、定县等地,在当地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下,建立了抗日义勇军第五、第八两个支队。并努力争取安新、任丘等7个县的民间自卫团,接受中共党组织的领导,成为人民的抗日武装。
提到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就不得不提到孟庆山。孟庆山,河北省蠡县人,1906年4月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8月投身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孟庆山被党中央派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孟庆山从延安出发,辗转行程1250千米,于1937年8月5日保定失守前抵达冀中腹地白洋淀。在地方党组织的掩护下,孟庆山传达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及时地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借助于中国共产党、红军领导抗战的巨大声威,在冀中树起了第一面抗日大旗。
孟庆山在冀中树起第一面抗日大旗后,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冀中收编了各地杂色武装,把他们改造为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抗日武装。
在冀中收编的其他军事武装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东北军第六九一团吕正操部,正是因为有这支武装的加入,冀中抗日武装力量才得到快速增强。一下子收编一个团,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能够实现这次收编背后自然有复杂和曲折的原因。
东北军第六九一团的很多士兵都是东北人,而干部则几乎全是东北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军撤到关里,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在关内,东北军受到蒋介石排挤,对蒋介石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打回东北老家去。
在关内,吕正操担任了第一一六师第六四七团团长,在第六四七团移驻北平等地时,部队受到共产党员影响。当时,学生党员胡乃超等来第六四七团当兵,发展党组织。北方局又派地下党员李晓初,负责第六四七团内党的工作。
第六四七团内共产党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军长万福麟、师长刘元勋的注意,便趁第五十三军改编的机会,要把第六四七团拆散,分编到两个师里。当宣布改编时,第六四七团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一致要求投奔红军。经请示北方局军委,要服从改编,以免影响统一战线,同时,趁此机会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影响。于是,吕正操带着第六四七团第一营开赴石家庄,和原黄显声之第一一九师第六五四团两个营合编为第一三零师第六九一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第六九一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接近我党的一个积极武装团体。
“七·七事变”后,第六九一团遵照北方局军委关于留在敌后抗日的指示,进行工作。
7月中旬,当部队从石家庄开往前线时,吕正操等人即提出“准备向敌后退却”的口号,首先在党内和“东抗”组织内传达动员,再由党员干部分头在官兵中进行思想准备。当时,官兵群情高昂,同仇敌忾,坚决拥护向敌后退却、回师北上抗日。随后,第六九一团开到任丘一带设防;之后于8月间,又开到安次、永清附近永定河设防。
9月中旬,日军向永定河防线突然发动全线进攻。战斗一打响,第三营营长刘裕勤打电话报告:“敌人向我阵地强攻。”吕正操骑马赶到那里时,日军已从第六九一团左侧突破第五十三军及其他国民党军队的防线,长驱直入,南下追击。唯有第六九一团官兵英勇抗击,坚决保住了阵地。
敌人渡过永定河后,继续追击向南溃退的第五十三军。我第六九一团留在原阵地一整天,稍事休整,晚上顺河堤安全南撤。赶上第五十三军部队之后,继续南撤,到达石家庄等边的梅花镇一带。当时,第六九一团党内决定不再南退,命令部队一定要固守阵地,趁机回师。听到这个消息后,村中老乡冒着枪林弹雨送来慰劳品这让全团上下为之振奋。
当晚21时,第六九一团在梅花镇外四德村集合了部队。经过分析形势,大家都同意,立即回师北上并选定北去晋县小樵镇,准备在那里休整、改编。部队到小樵镇后,连夜召开了党的会议,讨论部队整编和北上的行动计划,并决定召开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官兵代表会。
官兵代表会在一个小学召开,讨论部队改编方案和北上抗日问题,会场情绪非常热烈,一致拥护北上抗日,改变部队名义,甩掉国民党军队番号。经过民主讨论,决定改称人民自卫军,不准再叫第五十三军;取消武装带,改用皮带,以示官兵平等;不许打骂百姓;严禁贪污。
10月14日,正式宣布改为人民自卫军,回师北上抗日。那时部队有两个营和4个直属连、一个通信队,2000多人。
完成部队改编后,吕正操立即命令电台与第五十三军断绝电报联系。从此,第六九一团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道路。
小樵誓师后,部队继续北上。进到蠡县时,侯玉田、孟庆山等同志,还有一批地方党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男女青年,准备会同第六九一团进驻高阳。
到了高阳南门城下,驻高阳的伪冀东保安队尹松山部四门紧闭,拒绝我军进城。经过再三谈判,尹松山还是迟迟不肯开城门。第六九一团攻城部队打进城里,缴获大批日本新式武器,活捉了大汉奸尹松山。第二天召开群众大会,把他枪毙了。消息传遍四乡,大快人心。
打开高阳,旗开得胜,震动了整个冀中,官兵士气和军威大振,信心倍增;人民群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出现了参军高潮。各种地方武装都陆续找来要求收编加委,我们也给加上人民自卫军番号。
身在阜平的聂荣臻,得知冀中地区留有东北军的一支部队,并且打开了高阳城,就设法与之联系。此时,聂荣臻估计到可能是吕正操的第六九一团。
经派人了解,果然如此,而且得知我党已经派比较熟悉东北军情况的孙志远到第六九一团工作。随后,吕正操、孙志远也派人向聂荣臻报告了冀中的情况。这样,晋察冀军区同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正式建立了关系。
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虽然属于我党领导下的一支部队,但它毕竟是刚刚从旧部队脱胎出来的,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改造,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同时,这支部队还缺乏游击战争的经验,不少干部对在冀中平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信心不足,新扩大来的战士带有较重的家乡观念,部队纪律较差。
为了把这支部队训练成八路军式的坚强队伍,聂荣臻提出了调人民自卫军主力到平汉路西整训。
当年12月中旬,吕正操、孙志远率领人民自卫军的两个步兵团、特务营和抗日义勇军的两个支队,共2000多人,开来路西整训。其余部队留下,编为游击军。
为适应冀中抗日形势的发展,统一领导冀中人民抗日武装,冀中区党组织将人民军游击司令部改为河北游击军司令部,任命孟庆山为司令员,侯平为政治部主任。
在收编杂色武装的同时,冀中区党组织积极组织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对日军侵占的城镇和铁路公路沿线发动攻击。1938年2月,冀中部队夜袭日军清苑县东石桥据点;3月,冀中部队对盘踞在保定、望都、定县、安新、无极等县城之敌发动攻击。1938年春,冀中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收复高阳和安新两座县城。
与此同时,人民自卫军的整训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吕正操和聂荣臻等人一起,研究了人民自卫军的整训工作,审定了军区机关提出的整顿和训练方面的计划。人民自卫军的整训工作虽然只有一个月,但成绩是很大的,使这支刚刚投入八路军的旧部队,逐步摆脱了旧军队的影响,成为具有人民军队基本素质的一支新型部队。
接受完整训之后,人民自卫军回到冀中,在冀中省委领导下,在河北游击军的配合下,迅速解决了10多股汉奸土匪武装,群众拍手称快。
随着冀中抗日武装队伍的壮大,迫切需要将庞大分散的抗日武装进行整编,以加强党对冀中部队的领导与指挥,提高战斗力。
1938年4月,黄敬到冀中安平县主持了冀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研究了统一冀中党的领导,统一行政权和统一部队指挥的问题。这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了冀中区党委的成员。同时,根据党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冀中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支队并分别设第一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第三军分区、第四军分区,赵承金、于权伸、沙克、孟庆山分别任支队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整编工作于7月基本完成。
8月间,聂荣臻委派王平到冀中,任第三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此后,几位红军干部旷伏兆、吴西、帅荣同志分配到冀中部队,以后又把王远音调去,他们分别任4个军分区的政治委员。此外,红军干部常德善也于稍后调冀中任第八分区司令员。
就这样,冀中区作为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成了。冀中抗日武装的建立与发展,为八路军在冀中平原发动与组织人民群众,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