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急救最基本的知识与技术
(一)打120电话
当遇到危急重症需要医生救治时,要立即打电话120向急救中心求救。打电话时要简明扼要,讲清楚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情况(何时何处发生及怎样发生)、现在病情、地址(说明街道名称、门牌、楼房号及主要标志),此外,还要问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怎样处置病人。
(二)急救处理注意事项
对急病人和发生事故者准备进行急救处理时,无论何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我们能做什么?
(2)为了抢救急病人和发生事故者,我们必须做什么?
(3)不允许做什么?
应该认识到,学习急救方法,紧急时刻既能抢救别人的生命,也能抢救家属乃至自己的生命。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最好能尽快得到救护队的救援或找到医生。对急病人和发生事故者,不要胡乱抱起来或拉起,要仔细检查患处并做出诊断,采取措施,在就医前不使病情恶化,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会判断危急重症
当有人突然发病或突然遭受伤害时,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情,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不能观察伤病者的情况,就等于进行急救处理毫无意义。通常是检查以下几方面。
1.呼吸
正常呼吸次数成年人平均1分钟15~20次,小儿为1分钟2O~25次。呼吸次数与深度是重要征候。
检查方法:一般是观察胸廓的起伏情况,如果病人呼吸很微弱,胸廓起伏不易观察,可用一张纸条或一根头发放在病人鼻孔前,如纸条或头发随呼吸而飘动,就可知道呼吸情况;如果纸条或头发不动,说明病人呼吸停止。
危重病人呼吸困难,表现为浅而促或深而慢,鼻翼扇动,口唇紫绀,烦躁不安,呼吸可增至1分钟28次以上或减至1分钟8次以下。
危重濒死的病人会出现潮式呼吸,呼吸呈周期性增强和减弱,且出现间歇。病人开始时呼吸短而浅,以后逐渐加速、加深、加强,直到高点,然后转浅而弱,直至完全停止,一般呼吸暂停约1~10秒,然后又由浅至深,如此周而复始。
2.脉搏
脉搏是心功能的指标。正常的脉搏次数成年人平均每分钟65~85次,小儿为每分钟80~100次,新生儿每分钟可达140次。
检查方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并拢按在桡动脉、颈动脉、大腿动脉上,观察脉搏的次数、心率快慢及心跳强弱和是否均匀。
危重病人的脉搏变得细弱,跳得十分缓慢,或心跳不规则,甚至时跳时停,严重时心脏停止跳动。
3.瞳孔
瞳孔是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状态的标识。正常状态时,瞳孔轮廓呈规则状,对光线强弱大小的反应与实际相符,单侧或双侧瞳孔大小的变化,意味着脑内器质性的病变。
检查方法:先轻轻翻动上眼睑,观察瞳孔,注意缩瞳和扩瞳时的情况,然后用手电筒予以照射,检查其对光刺激是否有反应。
危重病人两眼瞳孔可能不等大、不等圆,或表现为放大或缩小,瞳孔对光照射反应迟钝。人死时,瞳孔对光无反应,变得大而固定。
4.意识状态
健康人有正常的意识,对声音和肉体的刺激会有反应,面色红润,目有光彩,语言清晰,思维敏捷。
检查方法: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当一个人昏倒时,呼唤和推动他,如没有反应,说明已丧失意识,病情严重。
人生病时表情淡漠,不愿讲话,言语低沉,答话迟缓而不连贯,肢体软弱,不想活动。
危重病人面色苍白,全身肌肉松软,不省人事,对外界活动如问话、推动等无反应。
5.麻痹或丧失感觉
有意识的伤病者四肢不能随意活动,即使刺激也不动时,称为“麻痹状态”。身体麻痹的部位对刺激(疼痛等)的感觉无反应。因损伤呈局部麻痹的患者使四肢的活动受到局限,这时有具有特征的反射。认识到麻痹和丧失感觉是脊髓损伤的征候至关重要,因此,为了不使脊髓损伤恶化,伤病者移动前必须加以固定。
检查方法:询问伤病者的脚和胳臂有何感觉,便可诊断是否患有麻痹,然后,让伤病者活动胳臂和脚。
上肢麻痹或感觉丧失者,多为颈部脊髓损伤;下肢麻痹或感觉丧失者,多为腰部脊髓损伤;四肢使用受限,多为脊髓压迫;单侧麻痹,多为中风或脑外伤产生的脑功能障碍。
6.体温
正常人体温在36.2~37.2℃之间,根据体温可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检查方法:用手捏住体温表顶端,水银头向下,甩动体温表使水银柱在35℃以下,将水银头端放在病人腋窝处并夹紧,10分钟后取出。
37.4~38℃为低热,38~39℃为中度热,39℃以上为高热,36℃以下为体温过低。高热及体温过低的病人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7.血压测血压前让病人卧床休息数分钟,测量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露出右上臂,将血压计与上臂、心脏放在同一水平,将袖带内气体驱尽后平整无褶地缠在上臂,袖带下缘距肘横纹上3厘米。把听诊器胸件放于肱动脉处,打气使汞柱升至已测知的高度以上,然后微开气阀,使汞柱缓慢下降。从无音听到第一声响时,此时汞柱指示的毫米数为收缩压,当音响突然变弱时,汞柱指示的毫米数为舒张压。测量完毕,放松气阀,整理袖带,关闭水银槽开关及盒盖。注意事项:①剧烈活动的病人,休息安静后再查。②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做到固定时间、体位、手臂及血压计。③测血压时,开放气阀不可太快,以免看不清刻度及听不清音响变化而致误差。④某些高血压患者,于收缩搏动声开始后,可有一短暂的无声期,此时应以第一次出现音响之汞柱高度为收缩压。
(四)基本治疗
第一步,检查呼吸:首先要确保呼吸道的畅通,检查呼吸的过程及胸廓运动,同时在伤病者的口、鼻附近倾听并感觉其呼吸音。如果没有呼吸的征兆,立即采用口对口、口对鼻的方法开始进行人工呼吸。在这种情况下,至关重要的是不能有丝毫迟疑,并一直守护在病人身旁。进行3~5次人工呼吸后,病人如仍没有呼吸,必须采取下一步抢救措施。
第二步,检查脉搏:在病人颈部触摸动脉,诊断其是否还有心跳。只要有脉搏,在呼吸重新开始以前,就要持续地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没有脉搏,就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决不允许有丝毫犹豫。
第三步,检查大量出血的损伤程度:为了判断病人真正的严重程度,需特别仔细地检查其出血的损伤程度。对严重出血者采取直接压迫法,用手指压迫出血点加以控制。为控制出血,当使用所有方法均不奏效时,可使用止血带作为最后手段。
以上是当损伤者处于威胁生命的紧急状态时宜采取的基本应急措施。当然,无论在任何时候,向急救中心求援是基本常识。在采取第一、二、三步的行动时,除非认为必须急送医院就诊外,必须注意,绝对不许移动病人,这是一条原则。不必要的移动、体位变换以及胡乱摆弄,会使未被发现的骨折和脊髓损伤恶化。
(五)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须具备的条件
(1)患者呼吸道通畅,空气容易进入。
(2)解开患者衣扣,防止胸部受压,使其肺部伸缩自如。
(3)操作适当,不能造成肋骨损伤。
(4)每次压胸或背时,不能少于1/2的正常气体交换量。
(5)必须保持足够时间,只要病人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要随意放弃人工呼吸。
2.进行人工呼吸前的注意事项
(1)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泥、痰、呕吐物,如有假牙应取出,以免脱落坠入气管。
(2)解开病人衣领、内衣、裤带、乳罩,以免胸廓受压。
(3)仰卧人工呼吸时必须拉出病人舌头,以免舌头后缩阻塞呼吸。
(4)检查病人胸、背部有无外伤和骨折,如有应选择适当姿势,防止造成新的伤害。
(5)一般应就地进行人工呼吸,尽量少搬动。
3.口对口吹气法
病人置于仰卧位,急救者跪在病人身旁,先用一手托住病人的下巴,把下巴提起,另一只手捏住病人的鼻子,不使其漏气。进行人工呼吸者,在进行前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嘴紧贴病人的嘴吹气入口;同时观察病人的胸部是否高起;吹完气后立即松开鼻孔,让病人把肺内的气“呼”出。最初吹的5~10口气要快些,以后则不必过快,只要看到病人高起的胸部下落,表示肺内的气体已排出时,接着吹下一口气就可以了。如此往复不止地操作,每分钟吹气16~18次,直到病人恢复自动呼吸或真正确诊其死亡为止。
4.口对鼻吹气法如果遇到病人牙关紧闭,张不开口,无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法。口对鼻吹气法与口对口吹气法相同,但必须将病人的嘴巴用手捏紧,防止气从口内排出。在进行此法时,要先将病人鼻内污物清除,以防阻塞气道。用此法吹气时,应比口对口吹气法用力大些,时间长些。
(六)心脏按压
无论是事故还是疾病的原因造成的心脏停止,须立即进行心脏按压(胸壁破裂、肋骨骨折、妊娠后期等除外),如抢救及时,常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1.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抢救者两肘关节伸直,双手重叠,将手掌腕部压在病人胸骨的上2/3与下1/3的交界处(不可直压心前区,也不可压在剑突上)两乳房间,完全依靠抢救者的臂力和体重有节律地向脊椎方向垂直下压后突然放松(但手掌腕处不能离开病人皮肤),挤压与放松时间相等,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挤压60~80次,儿童每分钟挤压70~100次。
2.注意事项
(1)发现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论做胸外心脏按压或人工呼吸,都要迅速准确,救治越及时病人就越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2)发现病人心脏突然停跳时,应迅速使其平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解开衣服,松开腰带,并使之面部朝上,救护者面对病人,跪在其左侧或右侧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3)为避免在心脏按压时病人呕吐的胃内容物倒流或吸入气管,在做胸外心脏按压前应将病人头部放低些,并使之面部偏向一侧。
(4)在病人心脏停搏1分钟内,行心前区捶击可使心跳恢复。方法是:当发现病人心脏停搏后,立即用握拳的拳底肌肉部分,距患者胸壁20~30厘米高度捶击胸骨中部,重复2~3次,并观察其脉搏,如脉搏有轻微跳动,则证明心脏已复苏,否则应立即改做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七)一个人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当发现病人呼吸、心搏骤停,而只有一个人在场时该怎么办呢?这时应大声呼救,并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首先,做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然后用拳头捶击病人胸骨中部2~3次,看心脏是否恢复搏动。如仍无搏动,则开始连续做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再连续做15次心脏按压,并以此比例反复耐心地进行下去,直到抢救成功或其他救护人员到来。
(八)两个人配合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病人呼吸、心搏骤停时,如有两个人在场,其中一人应立即打电话通知医生或叫救护车,并尽快返回现场参加抢救,另一人则进行上述的单人急救法。
两个人进行急救时,要配合默契,按下述方法进行:甲做1次人工呼吸,乙做5次心脏按压,并按此比例反复耐心地进行下去,直到抢救成功或救护人员到达为止。
注意:做人工呼吸的人,应在心脏按压者第5次按压终末,停止加压的一瞬间立即吹气。
不管是单人还是双人的抢救,只要病人心跳一恢复,就应立即停止心脏按压。
(九)洗胃法
洗胃术适用于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幽门梗阻或胃扩张,胃手术前的准备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人。
1.操作方法
(1)催吐法:用于神志清楚的服毒患者,让病人尽量口服洗胃液500~1000毫升,然后刺激咽部引起呕吐,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呕吐物与洗胃液颜色、透明度相同为止。一般需洗胃液5000毫升左右。
(2)胃管洗胃法:将胃管前半部用利多卡因凝胶或石蜡涂擦,送入口腔后嘱病人做吞咽动作,沿咽部缓慢插入,长度50~60厘米左右,将胃管与注射器连接,如抽取胃内容物,可将漏斗部灌入洗胃液200~400毫升,再放低并倒置漏斗,利用虹吸原理将胃液排出。同时收集首次洗胃液送检查。如引流不畅,可挤压管中间的皮球,反复灌洗多次,直至颜色澄清为止。一般洗胃液5000毫升左右。
2.注意事项
(1)病人应取左侧卧位,并将头放低,以防洗胃液逆入气管或冲入十二指肠。
(2)一般服毒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好,但超过6小时应视情况而定,原则上仍应积极洗胃,超过24小时后,不再考虑洗胃。
(3)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性药物中毒者,切忌洗胃,以免造成食管、胃穿孔。应给蛋清或牛奶内服,以保护胃粘膜。
(4)插管时,如病人剧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恐误入气管,此时切勿注水,应立即拔出胃管重插。
(5)洗胃时切要注意出入量平衡,若入大于出,应警惕胃破裂的可能。
(6)洗胃液根据病情和服毒种类而选用,温度为37℃左右。
(十)导泻法
对于口服毒物的病人,除用催吐法与洗胃法外,还可用导泻法,使进入肠道的毒物迅速排出体外,避免和减少在肠内吸收。
1.导泻方法
(1)硫酸钠或硫酸镁15~30克,加水一杯口服。因镁离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此以硫酸钠为佳。
(2)中药:大黄粉8克,元明粉15克,用温开水冲服。
2.注意事项
(1)如毒物已引起严重腹泻,不再服泻剂。
(2)禁用油剂泻药,因其有溶解某些毒物的作用,促进毒物的吸收。
(十一)包扎法
对所有开放伤口,应立即进行妥善包扎,其常用包扎方法如下:
1.头部三角巾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折叠约二指宽,放于前额眉上,把顶角及左右底角均拉到枕后,彼此相交叉,压紧顶角,最后将顶角塞到结里,再将左右底角包到前额做结。
2.面部包扎法
(1)单面部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折成鱼尾状,将一尾角放于伤侧面部,鱼尾底边沿耳上绕头至对侧打结,然后将前面尾角向外翻折拉紧后,绕下颌与覆盖头后之尾角打结。
(2)全面部包扎法:以三角巾顶角打结套于下颌,底边置于头后,两底角斜向头后拉直,左右交叉压底边,经耳上缘绕到前额打结包扎后,可在眼、鼻、口等处提起布块各剪一洞,露出两眼和口鼻。
(3)下颌、颞部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一条宽6~9厘米横带状,在颞部开始绕下颌经对侧耳前与另一端交叉,两端依相反方向绕头部幅缘一圈,到对侧耳部打结。
3.躯干部包扎法
(1)胸背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胸部,顶角越过伤侧肩部,将两边角在背部打结,顶角或顶角的带子与原结打结。
(2)腹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横放腹部,顶角跨过阴部,两过角绕到背后做结,并将顶角上方之带子与原结做结。
(3)臀部包扎法:
臀部包扎将三角巾两边角叠成鱼尾状,鱼身在腿部打结,两边角绕腰部前后在对侧做结。
4.手足包扎法
手或脚底向下放于三角巾上,手指(脚趾)向三角巾顶角,并将顶角折盖手背或足背,两底角拉向手背或足背,左右交叉压住顶角绕手腕或踝上而打结。
(十二)止血法
止血法用于外伤出血。常用的止血法如下:
1.手压止血法手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住动脉经过骨骼表面的部位,达到止血的目的,为应急措施。
2.止血粉止血法将止血粉直接撒在出血创面,立即用纱布加压包扎,一般可达到止血目的。
3.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中小动脉和静脉损伤出血。用急救包压迫创口包扎后止血,若效果不满意,可加敷料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同时抬高患肢。
4.屈曲肢体加垫止血法用于肘或膝关节以下出血,在无骨关节损伤时可以使用。如前臂大出血,在肘窝处垫以棉垫卷,将肘关节尽力屈曲,借衬垫物压住动脉,用绷带或叠成带状的三角巾固定于屈肘姿势。
5.止血带止血法用于
四肢伤大出血。在肢体的适当部位,如上臂的上1/3,股部的下1/3,用棉花、纱布或毛巾等物作为衬垫后再上一止血带。以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持止血带的头端,将长的尾端绕肢体一圈后压住头端,再绕肢体一圈,然后用左手食指、中指夹住尾端,将尾端从止血带下拉过,由另一端牵出,使之成为一个活结。
上止血带的时间不能超过5小时,每1~1.5小时松解1次,每次1~2分钟,松解止血带时应在伤口处用敷料加压,防止松解后引起猛烈出血。
(十三)低温疗法
低温疗法适用于高热、中暑,脑血管疾病,严重脑损伤,循环骤停复苏,甲状腺危象等。
1.操作方法
(1)降温方法
1)冰袋法:周身包裹冰袋,特别是在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附近。
2)冰帽法或冰槽法:利用特制的干冰槽行头部降温,对优先保护脑组织有好处。
3)冰毡法:病人卧于上下两层冰毡中,冰水不直接与病体接触。
4)冷气降温法:以电扇吹冰块散发冷气,或利用空调,自然冷空气对流降温。
5)冰敷及乙醇擦澡。
(2)复温法:首先去除冰袋、冰帽,泡冰水者应将体表擦干可以待其自然复温。为加速复温可加用热水袋、电热毯、暖气,使体温逐渐回升到32~33℃即可停止。
2.注意事项
(1)降温过程中,随时测定体温,降温不应低于30℃,否则可发生室颤。
(2)冰袋放置部位应经常更换,防止冰伤。
(3)降温过程中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改变。
(4)防止寒战,因其增加心率,使耗氧增加。
(5)终止降温应逐步进行,复温速度不宜过快。
(十四)热疗法
1.操作方法
(1)水袋热敷:测水温,一般60~70℃。小儿、昏迷、知觉迟钝的病人不超过5O℃。将热水倒入热水袋中,至半满或2/3满,排出袋内空气,拧紧塞子,擦干热水袋并装上布套,放置在所需的部位。
(2)热湿敷:在局部皮肤涂凡士林,然后盖以纱布,将敷垫从炉子上的煮锅中取出,拧干至无水滴下为度,以腹部皮肤不感灼热为宜,折成适当大小,轻放热敷部位,盖上大毛巾。每3~5分钟更换敷垫一次,热敷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3)热水坐浴:把配好的坐浴液倒入坐浴盆中,一般水温为38~43℃,或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待患者排尿后将臀部坐入盆中,随时调节水温,浸泡20~30分钟。
(4)熏气热疗法:将保温瓶内盛药液或热水,瓶口蒙上消毒纱布,患部靠近瓶口,每次熏15~20分钟,每日3次。
2.注意事项
(1)应用热水袋时,应外包一层厚毛巾,定时检查水温及局部皮肤。如皮肤发红,应予及时更换,以防烫伤。
(2)诊断不明的急性腹痛及早期口腔化脓感染的病人,禁用热疗法。
(十五)体位排痰法
体位排痰主要适用于肺脓肿及支气管扩张的患者。
1.操作方法
(1)病变在左上叶后段,让患者取俯卧位,上半身向上转1/4,右臂后伸,用三个枕头使头部及肩部抬起。
(2)病变在下叶后基底段,先在床边地上放垫单及枕头,患者横卧,前臂依地板上的枕头,双腿搁床上,躯干前倾45。;或取俯卧,腹下放枕,床尾抬高45~50厘米。
(3)病变在下叶基底段,让患者仰卧,腰下垫枕,使腹肌松弛,床尾抬高45~50厘米。
(4)病变在下叶尖段,让患者俯卧,腹下垫枕。
(5)病变在左下叶基底段,让患者右侧卧,垫枕以保持脊柱平直,右肩依枕头之上,床尾抬高45~50厘米。
(6)病变在右上叶后段,让病人俯卧,向右侧转1/4,左臂向后方伸展,头部及腹侧用枕支持。
(7)病变在上叶前段,让患者仰卧,腰下垫枕,以助腹肌松弛。
(8)病变在左上舌叶,让病人仰卧,向右侧转1/4左侧上位,屈腰以松弛腹肌,床尾抬高30厘米,拍击患区胸壁促使分泌物排出。
(9)病变在右中叶,同舌叶,但须以右侧上位及床尾抬高30厘米。
2.注意事项
(1)每晨早饭前及晚间睡眠前施行1次,每次约10~15分钟。
(2)位置安置适当后,可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并帮助拍背,以促使痰液流出。
(3)体质虚弱,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大咯血患者慎用。
(十六)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分火罐和水罐两类。
1.操作方法
(1)火罐:用棉签蘸上95%酒精点燃,在罐内绕一周迅速退出,随将罐口罩在应拔部位。一般拔5~10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呈紫色便可。起罐时,以右手拧住罐身,左手食指从罐口旁将皮肤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便可取下。具体运用时还有以下4种方法。
1)闪罐法:按上述方法拔紧后,随即取下又拔,每次少许移动所拔部位,拨至皮肤充血潮红为止。
2)推罐法:先在应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润滑油,按上述方法把罐拔住后,将罐在应拔部位上、下、左、右推动,致使皮肤充血潮红为止。
3)坐罐法:按上述方法将罐拔住不动,直至局部皮肤呈瘀血为止。镇痛效果较好。
4)刺血拔罐法: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在患部浅刺出血,再进行拔罐,使所拔部位瘀血消散。用于急性扭伤。
(2)水罐:
1)抽气法:将瓶制罐装上半罐温水或药液,把罐底口对准所拔部位按紧,然后用注射器针头刺入橡皮塞,将罐内空气抽出,罐即吸住。
2)水煮法:用小口径竹罐多个,放入水中煮沸,取出拔罐使其口朝下,抹干罐口热水,迅速罩在应拔部位。
2.注意事项
(1)拔罐适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
(2)皮肤病、出血性疾病,皮肤水肿以及孕妇腰、骶、腹部不宜拔罐。
(3)拔罐时若出现较大的水泡,应用注射器抽出泡中液体,涂上龙胆紫,并覆盖消毒敷料。
(十七)灸疗法
灸疗法用于痹证、虚寒性胃肠疾病、遗精、虚脱等症。常用的灸法如下。
1.操作方法
(1)艾炷灸:把艾绒捏成一圆锥体,将其底面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着锥尖,待艾炷快燃烧完患者感到烫痛时,用镊子将艾炷拿掉,再换一个新艾炷。
(2)艾条灸:点燃艾条一端,使之对准应灸穴位,保持一定距离,每次灸10~20分钟。
(3)温针灸:毫针留针后,将艾绒一小撮捻裹于针柄上燃烧,使针刺局部略感温热。
(4)隔物灸: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一层衬垫物施灸,如隔蒜灸、隔姜灸、隔盐灸等。
(5)温筒灸:常用金属制的温灸器,里面装以艾绒,可以在较大的部位施灸。
2.注意事项
(1)艾炷放平,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烫伤。
(2)隔物灸时,因姜汁或蒜汁的刺激,容易起泡。
(3)颜面部、心脏、大血管及粘膜等部位不宜施灸。
(十八)体针疗法
体针可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一般来说无绝对的禁忌症,但在妊娠期禁刺腰腹部及引起强烈反应的穴位,有流产史的孕妇禁针。神阙、乳中穴及婴儿头部禁针,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应禁针。
1.操作方法
(1)患者取舒适体位,便于准确取穴与操作,治疗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如有不适应及时反映,以防引起滞针、弯针、折针。
(2)针刺前术者应将手洗净,选穴位后用酒精棉球消毒。
(3)根据针刺穴位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长度及粗细的针,并注意检查,凡针尖卷曲、变钝、体针弯曲、生锈、蚀痕、针柄松动等情况均应修理后方可使用。
(4)进针时针尖应迅速通过皮肤,然后逐渐刺入,待有针感(酸、麻、胀等)后,按病情施行不同手法。针刺深度应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的胖瘦及部位而定。针刺至少留体外0.5厘米。
(5)留针时间一般为5~20分钟。
(6)出针时,先将针轻轻捻转向上提起,至皮下后即迅速退出,用无菌棉球轻轻压针眼。眼区、头皮部位及太阳穴等应多压片刻,以防出血。注意检查针数,防止遗留在患者体内。
(7)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2.注意事项
(1)针刺应避开血管与疤痕,针眼眶内穴时不应捻捣,防止出血。针脐下、耻骨上的穴位时,应先排尽小便。
(2)进针手法要轻柔,对敏感穴位应禁止猛刺。对初次接受针刺者,手法不宜过重,以免引起滞针、弯针、折针和晕针。
(3)遇过劳、过饱、大汗等情况,暂不针或休息后再针,饥饿时不宜针刺。
(4)针刺胸背及肩颈部的穴位后,如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时,应考虑是否发生气胸,要及时检查,及时处理。
3.急症配穴
头痛:太阳、头维、风池、百会、印堂、合谷、列缺、内庭。
牙痛:合谷、颊车、下关、牙痛穴。
呕吐:内关、中脘、天突、足三里、公孙。
高热:曲池、大椎、风池、少商(放血)。
中暑:合谷、内关、委中(放血)、大椎、曲池、气海、十宣(放血)。
休克:人中、内关、足三里、百会。昏迷: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腹痛、腹泻: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神阙。心绞痛:内关、间使、合谷、隐白、足三里、郄门。尿潴留:关元、中极、三阴交、水道、肾俞。
(十九)重病病人送医院前的处理方法
当家中出现重病人时,首先要确保呼吸道不被舌头、分泌物或其他异物堵塞;要立即查明病人是否有呼吸,如果呼吸停止,应迅速进行人工呼吸;要检查病人脉搏,如果脉搏停止跳动,也需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对严重出血或中毒病人应争分夺秒迅速抢救;颈部或背部严重受损者,不可随意搬动,除非为了把病人从更加危险的地方抢救出来;颈部无骨折的病人呕吐时,为防止窒息,应将其头部转向一侧。在急救病人的同时,要迅速让其他人通知医院,说明病人情况,并询问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应如何处理。检查伤情时动作要轻柔,必要时可剪开衣服,以免过度地翻动病人,增加其痛苦。烧伤病人一般不要脱去衣服,除非火势还在身上蔓延。昏迷或半昏迷的病人禁止饮水,因为液体可能误入气管引起窒息,也不要通过拍击或摇晃唤醒昏迷的病人。
(二十)护送方法
1.注意事项
(1)除火灾、地震等特殊情况外,对其他场合下受伤者,应先行急救措施后再行护送。
(2)护送方法应视受伤程度、症状、种类及距医院的远近而定。
(3)用毛毯等包裹病人身体以保持其体温。
(4)骨折、关节挫伤时,要就地取材固定患部,以免错位。
(5)头部和脊椎外伤千万不可大意,对这类受伤者要格外小心。
(6)不可轻率移动受重击部位。
(7)头、颈、胸部受伤者,要由数人一起轻轻地护送,稍微抬高病人上身,不可摇动;重击伤时,如果没有上述部位伤,要使其稍微足高头低;失去知觉及头的后部有伤的病人,要使其采用俯卧位或半俯伏位。
2.担架护送法
(1)没有担架时,可用毛毯、门板、绳索等自制担架。
(2)把病人抬上担架后,一边保持一般注意事项中所述的体位,一边轻轻护送。
(3)为避免行进中摇晃,可用宽布把病人的肩、腰、脚等固定在担架上。
(4)头后部、颈部、背部有伤时,按侧卧位躺好,用叠好的毛毯、枕头等垫其背部以支撑其身体。
(5)胸部有伤或呼吸困难时,可把枕头、毛毯等折好垫于病人背后,稍微抬高其上半身。
(6)腹部有伤时,按仰卧位躺好,双膝屈起,或采用右侧卧位,双膝屈向腹部,使腹部放松。
(7)护送时应使病人双足朝向行进方向,但上坡、登楼梯时则要头在前足在后,以免头下垂。
(8)尽量多些人一起护送,前面的人先出左脚,后面的人先出右脚,大家步调一致地行进,另外,后边的人要掌握好担架的水平状态。
3.不用担架护送法
(1)急于移动时:并拢病人双足,双手插入病人两腋,抬起其腰部,轻轻地拖。
(2)一人抱送法:抱着右手由病人左肩绕过其颈后,托住其右肩,同时,左手托住病人的双腿。
(3)一人背送法:背送病人时,让病人双手交叉于背者胸前,背者要紧紧地抓住病人的双手。
(4)两人用椅法:让病人坐在椅子上,连人带椅一起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