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哈马丹黄金古城之谜

在中国古代,黄金就有华贵极顶、高不可攀的意思,要不怎么说“金屋藏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呢!但是,古代的伊朗人却告诉世界,在他们的国家里有一座用黄金做成的城市,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国家,也就是米底帝国的都城哈马丹。

历史上真的有这样金贵的城市吗?那么它还存在吗?据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告诉我们,哈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国的创立者戴奥凯斯。关于戴奥凯斯这个人是否真实的存在,过去人们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即使后来人们在亚述文献中也发现了这个名字,学术界仍然有人坚持说亚述文献中记述的与希罗多德所说的并不是同一个人。

不过,多数学者更倾向地认为这两个人实际就是同一个人,也就是米底国家的创立者戴奥凯斯。据说戴奥凯斯本来是部落首领的儿子,自幼就十分聪明,长大后的他为了取得僭主地位,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义,被选为仲裁者。他的美名后来逐渐传遍四方,所有的米底人都同意选举他为国王,还给他修筑了一座与国王身份相配的宫殿,并建立了一支禁卫军。

随后,戴奥凯斯又强迫米底人给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为自己的新都,它就是今日的哈马丹,希腊人也称为厄格巴丹。哈马丹的建立,是米底帝国的开始,戴奥凯斯自然也就被认为是这个帝国的创立者。从这一点来看,它的出现很可能要大大早于戴奥凯斯时期。

关于哈马丹城的情况,在希罗多德的书里也有详细的描绘。他说哈马丹城墙厚重高大,是一圈套着一圈地建造起来的。每一圈里面的城墙都比外面一圈要高。由于城市建筑在平原上,这种结构对防御外敌进攻大有帮助。

据给希罗多德介绍情况的伊朗人说,哈马丹的城墙共有7圈,最外面一圈城墙为白色,长度与雅典城墙大致相等。第二圈是黑色的,第三圈是紫色的,第四圈是蓝色的,第五圈是橙色的,第六圈是白银包着的,第七圈是黄金包着的,戴奥凯斯的王宫,就在镶着黄金的城墙之内。

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奢侈的城市呢?竟然用尊贵的黄金来装饰城墙,所以希罗多德关于哈马丹有七圈城墙的说法,听起来就像个神话传说,特别是说最后两道城墙包上了白银和黄金,就更像是海外奇谈,令人不敢相信。

既然是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这样的描述,夸张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况且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大都喜欢把东方描绘成人间乐园,好像那里就是黄金遍地,财富无穷。

根据同时代巴比伦人留下的楔形文字资料,以及后来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等的记载,哈马丹城和两河流域城市一样,并没有7道城墙,也更没有什么金墙、银墙。历史上的哈马丹在伊朗语中有“聚汇之地”的意思,因为,它不仅是米底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它维持着东西方繁荣的国际贸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

尽管没有任何文字资料,但是从亚述宫廷浮雕中还是可以看出米底王国一般城市的大致情况。它们都有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塔楼。城墙外有护城河,足以抵抗强大敌人的进攻。哈马丹作为米底最大的城市,也是米底反抗亚述的起义中心,理所当然应当更加雄伟坚固。

同时,米底王宫离城墙很近,这与其他国的都城,如尼尼微和巴比伦情况相同,那里的王宫与城墙也很接近,或者说城墙本身就是王宫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米底帝国灭亡之后,哈马丹又成了古波斯帝国四大都城之一。古波斯历代帝王,每逢夏季都要来哈马丹的夏宫避暑。

后来,哈马丹又成了塞琉西王朝在东伊朗的统治中心。哈马丹在伊朗历史上繁荣了2700多年之久,后来,它仍一直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并且是伊朗农牧业生产的中心。

根据米底王国初期的情况判断,哈马丹城里可能是分部落或种族而居,每个居民区之间可能有围墙加以隔开,就好像中古伊朗城市的居民区一样,也是按部落居住的。哈马丹的这些围墙加上宫墙和外城墙,总数可能正好是七道。

古代哈马丹城的街区也可能就和今天的情况一样,居民区就像蜘蛛网一般,一圈又一圈,围绕王宫形成了7个包围圈。不过,由于古波斯帝国时期的哈马丹遗址一直还没有进行任何发掘,因此,古代哈马丹城的情况,今天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哈马丹对人类文明的延续也作出了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波斯帝国丰富的历史资料。人们在离哈马丹不远的悬崖上发现了“贝希斯敦铭文”。波斯国王大流士在氏族贵族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并用两年多的时间镇压了各地的暴动。

为了让后人记住他的功绩,波斯国王大流士命令工匠将自己的功绩用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文字刻在哈马丹以西的贝斯敦村悬崖峭壁上,这就是1835年英国学者亨利·罗林森发现的贝希斯敦铭文。

1835年,年仅25岁的罗林森已是一名英军少校。他不仅是一名军人,而且还是一名业余考古爱好者,他熟知古典文化,懂得波斯语、梵语、阿维斯陀语等多种语言。他被派往伊朗任军事顾问,迷上了当地古波斯楔形文字摩崖石刻,不久发现了离贝希敦村七八里远的一块大型石刻。

后来,罗林森用阿拉伯地理学家对该村的称号“贝希斯敦”命名该石刻。当时,罗林森经常在公务之余独自前往贝希斯敦拓制铭文。在拓制过程中,他以惊人的毅力,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细心地拓下一片铭文。这就是最重要的波斯铭文。

铭文分两部分,上部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大流士俘虏暴动首领的情景。八名暴动首领被五花大绑,长索鱼贯系颈,在大流士面前经过。大流士左脚踏在被打倒的高墨达的身上,左手张弓,右手指向天空向他所崇拜的神阿胡拉·马兹达致敬。

浮雕下部是用波斯楔形文字刻写的全文。在浮雕和波斯铭文的左边,又有与波斯文字内容相同的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兰楔形文字。从铭文的内容得知,八名暴动首领的族籍和暴动地区分别是埃兰、巴比伦、波斯、米底、萨迦尔提亚、马尔吉安娜和亚美尼亚,可见暴动范围之广。

铭文的序文结尾类似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汉谟拉比法典》,颂扬大流士是“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

贝希斯敦铭文的释读工作从1847年开始。罗林森首先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来又将古波斯文和古巴比伦文相对照,成功地释读了巴比伦楔形文字。由于巴比伦楔形文字同埃兰文字、亚述文字都属西亚楔形文字体系,而记载两河流域的亚述尼尼微王国图书馆的两万块泥板文书已被发现,所以贝希斯敦铭文的释读,促成了亚述学的兴起,为人类研究西亚的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刻有贝希斯敦铭文的悬崖正处在两河流域通往哈马丹的大路上,不难想象,哈马丹当地居民为这块铭文的篆刻做出了一定贡献。古哈马丹在各个时期的城市建设究竟如何,人们尚不清楚,因为挖掘哈马丹古城的工作一直没有展开。

哈马丹是否真的黄金遍地呢?没有人真正知道答案,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哈马丹在伊朗历史上繁荣了2700多年,它仍然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并且是伊朗农牧业生产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