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其实你离努力只差一点勇气
米开朗琪罗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儿子不应该去从事“艺术家”那个丢人的职业,他们甚至还因为米开朗琪罗在墙上和家具上作画而严厉地惩罚他。
但是,神圣的事物能点燃他胸膛中燃烧着的熊熊火焰,而这不熄的火焰也促使他在圣彼得堡的建筑上、摩西的大理石雕像上和修道院的壁画上努力、再努力。
阿克赖特的父母强迫他去做理发师的门徒,但是天然的倾向却在他的头脑里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顽固地隐藏着,它在为人性而祝福。因此,甚至是对他的父母,他也有必要像耶稣基督曾经对他的母亲所讲的那样说:“如果我不选择父亲的职业,难道你就不能不干涉我自己的意愿吗?”
伽利略的家人希望他成为一位出色的医生,但是当被逼着去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时,他就把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隐藏了起来,并默默地钻研出许多深奥问题的答案。他饶有兴趣地对比萨大教堂里的灯的挂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他18岁时得出了关于钟摆的规律。他发明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在宏观和微观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特纳家人希望他在少女发屋做一名美发师,但是,特纳在艺术上的灵感和天赋却使他成了一名最伟大的现代派风景画大师。
帕斯卡是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最初,他的父亲想让他做一名语言学教师,但是在数学方面要求发展的声音却压过了其他任何职业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直在帕斯卡的头脑里萦绕着,直到欧几里得代替了恼人的语法为止。
约舒亚·雷诺兹的父亲因为他画了一些画,并在其中的一张上写着“本作品出自一个纯粹的人虫约舒亚之手”而痛斥了他,然而,正是这个“懒虫”创立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大目标成就好人生
年轻人常常有这样的错误想法:他们认为天才或成功是先天注定的。他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被称为天才的人远比真正成就事业的人要多得多。
当然,一粒煮熟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环境下也不会发芽、生长,更成不了高大的橡树。但如果仅仅因为自己不能像橡树一样高大就否认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孤独和彷徨中了此一生,则会令人感到可笑和可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橡树也不可能长成松树,但万事都有个例外。
许多人不能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没有野心。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是多么出众,对待他人是多么谦虚和和善,但如果他们没有敢于超越自己的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决心,没有获得成功的动力,那么他就不可能会有所作为。
成功者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工作中,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痴心不改,似乎没有人能说明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就好像冥冥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引导着他们一步步迈进成功的殿堂。
22岁进入国会,23岁当上了财政大臣,25岁已成为英国首相的威廉·皮特,就是目标集中、意志坚定的典范。
威廉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只有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才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这一想法始终在激励着他。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在做什么,他始终都不曾忘记父母的教导,他要出人头地,要做一个公正并有极大影响力的政治家。
这一想法充满了他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使他具备了刚毅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并激励着他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早期,他就进行了专门训练,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为了工作而四处奔波,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最终一事无成。但是,威廉·皮特依然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他一开始就朝着那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进。
当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时,他也一定会思索:这样的目标会实现吗?怎样才能实现呢?而追逐梦想的过程犹如一场长跑比赛,不可能在起点就看到终点,因此,要用心中的火炬照亮脚下的路,要满怀信心而又勇气十足地过关斩将,清除一切障碍。
我们应始终坚信,胜利的灯塔就在前方。虽然在漫漫长路上,难免会有烟雾笼罩,但只要此时你心中的火炬依然在燃烧,那么就终有驱散乌云见太阳的一天。
梦想是成功的起点。如果你心中有梦,并具有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敢于付出的精神,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决定着他的命运。为了实现目标,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自己的生活。同时,人生目标影响着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方式。如果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便不会高;反之,生活则会五彩缤纷、妙趣横生。
人生目标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和涵养。人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和自己的希望相匹配的。一个人的言行亦能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态度。酝酿已久的人生目标能否实现,和这几点有直接关系。
爱迪生小时候头脑里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他曾一动不动地趴在鸡窝里,希望靠自己的体温孵出小鸡。
为了搞清野蜂窝的奥秘,他还拿着树枝去捅蜂窝,结果被野蜂蜇得眼睛都睁不开。还有一次,他看见气球飞起来了,就想,如果人肚里充满了气体,是否也可以上天呢?这一次,佣工迈克尔·奥茨成了他的试验品。
爱迪生找来几种试剂,这些试剂吞进肚子里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结果,奥茨吃了药不仅没有飞起来,还差点给要了小命。小爱迪生说:“这不是我的失败,是他不中用。”
还有一次,他为了知道火苗是怎样生长的,竟将他父亲的仓库烧成了灰烬。更离奇的是,有一个小孩掉进水里淹死了,他还在河边痴痴地等待那个孩子从水里出来。
他小时候的做法,常常会换来父亲打骂,也会换来小伙伴嘲笑:“奇怪的小孩,呆呆的小孩……”
他的童年是郁闷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事物的好奇,相反却更加沉迷于对一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并学会了写笔记。
他在学校令老师非常头疼,由于专心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经常忘记听讲,有时,他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破烂带到教室来。这些做法引起了师生的强烈不满。
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反应迟钝的学生,是个智力超低的人。有一次,气急败坏的老师把他的母亲找来,要求他的母亲把这个碍眼的“蠢货”带回家。他的母亲大声吼道:“在我看来,阿尔比同年龄的大多数孩子要聪明。”
回到家里,爱迪生向母亲保证:“我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让说我低能的先生惭愧。”
事实证明,他母亲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曾经说爱迪生是“低能儿”的老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爱迪生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母亲的话成了爱迪生奋进的动力,他说:“我要成为和牛顿、瓦特一样的人。”
他知道牛顿和瓦特也都是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但他们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伟大的人物。
学校不要他了,图书馆成为他常去的地方,青年人协会阅览室里的16000多本藏书成为他最好的朋友,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拥有这样的图书馆和如此多的藏书,或许,它们只不过是我所拥有的一家大型研究所的一部分。”事实证明,他不但实现了这个愿望,而且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
爱迪生曾说:“要想成功,首先必须设定目标,然后再专注而又大胆地向前迈进。”每一个人都希望把梦想变成美丽的现实,希望将来生活更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实践,别无其他途径。如果你有雄心,并且能让它主宰你的思想和行动,那么,你的雄心壮志就一定能实现。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首先你要认为你能,你什么都能,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你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树立这样的信心。有了这种什么都能的信心,接着便尝试、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发现你确实能了。关于变不可能为可能,笔者曾经用过一种奇怪的方法,让自己树立这种信心。
我年轻的时候,曾有过当作家的雄心。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语句将是我的工具。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当然也就无缘接受较好的教育。因此,有一位善意的朋友就告诉我,说我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为了达到我的目标,为了当作家,我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一本实用又精致的字典,很漂亮,很全面。我认为所需的字词全都在这本字典里面,而我的意愿就是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
你知道当我翻开字典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先找到“不可能”这个词,接着再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并扔掉。
终于,我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从此以后,在事业上,我始终坚持这个信念,那就是:对一个要发展而且要超过别人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当然,这个故事也并非要让你也把字典里的“不可能”这个词剪掉,而是要你从心中把这个观念去掉。
看了这个故事,希望你能对“不可能”这三个字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或者是从此从你的想法中排除它,从你的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从此不再为它提供存在的一切理由。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再用“不可能”来充当借口,把这个词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弃吧,用光辉灿烂的“可能”来代替“不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