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看见韩信“熟视之”了?
很显然,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司马迁不在场。韩信死后50年,司马迁才出生。当时在场的人也不可能活到司马迁的年代。所以,“熟视之”三个字其实并不可信,多半是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文学创作,而且完全不符合生活实际。
为什么这么说呢?设想一下,韩信“熟视之”,然后自己钻过去了。市井无赖不只一个。你钻了他的裤裆,你也得从我这儿钻一下,你不钻我也不让你过去也不饶你。韩信怎么办?难道再“熟视之”,再自己钻过去?
你今天钻了,明天无赖又碰见你了。正好闲着无聊,正好一个小媳妇经过,正好想在众弟兄们面前显摆一下:“小子你过来,再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你怎么办?还钻不钻?
司马迁出身在官宦之家,虽然受到过宫刑的奇耻大辱,但他不了解市井无赖的德行,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想当然地这么一写,与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年十来岁的人都会有这样经验:那个时候学生在学校不怎么学习,工厂工人也吊儿郎当,每个地方,学校、工厂、市井街面上,总会有这么一小撮人,横行霸道欺负老实人。漂亮的女孩儿有被追得不敢上学的,老实软弱的男孩儿受胯下之辱也并不罕见。
我有一位同学,生得瘦小,家长也不怎么管他,学校里有一帮小流氓就总是欺负他。他上学,迎面这帮人过来,他想躲躲不及,这帮人就一拥而上,拳打脚踢把他揍一顿,然后嘻嘻哈哈扬长而去。这帮小流氓也经常按住他的脑袋让他钻裤裆。人越多他们越是来劲,遇到有女生经过就更是亢奋。有时还用裤裆夹住他的头做骑马状上下颠簸。我的这位同学被学校大流氓欺负的结果是,班上的同学也欺负他。并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都缺乏同情心,实在是人性的弱点无法改变。
事情的规律就是这样,如果你被一个人欺负了一回,没有表示出明显的反抗,就会有第二回,第三回。不仅如此,其他的人也会来欺负你,你永远要被人欺负,直到你毕业离开。
你必须反抗,哪怕被打得鼻青脸肿,哪怕痛哭流涕,第二回这帮人再要欺负你的时候,他就要想想,你会不会有更激烈的反抗。算了吧,找其它的软蛋来显示自己的能耐吧。反过来讲,你服软他不认为你是胸有大志不跟他计较,你越服软他越拣软柿子捏。开始捏你还是为了利益,后来再捏你可能纯粹是欺负你寻开心了。
为什么老百姓经常为一点小事打得头破血流?因为你一次服软,以后就永远受欺负。小老百姓搬没地方搬,躲没地方躲,生存空间就那么一点大,不争哪行!
有个宰相,不理解他的老家人为什么为一点墙基的小事,千里来信请他帮助,宰相给他的老家人回信道:“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实这位宰相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有权有势不知道小民百姓受人欺负的痛苦。
其实,韩信受胯下之辱绝不会像司马迁描写得那般潇洒。无赖挡道,韩信誓死不从,无奈身单力亏,被无赖强行按倒在地钻裆而过,在一帮泼皮哄笑声中灰头土脸含泪而走,虽然窝囊但却较为符合实际。其实,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老实文弱的孩子受胯下之辱并不少见,没有必要夸大这种事情的屈辱,更没有必要把这样的行为美化。不过,如何对待这样的事情,却能反映出人的个性心态。韩信其实是有办法避免胯下之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