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韩信:心态荣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钜鹿之战,漳水边8个月一事无成

从项羽杀宋义,率领楚军北上救援钜鹿开始,项羽和章邯在漳水边你来我往总共纠缠了8个月。在这8个月中,进攻,项羽一无所获;防御,随时有灭顶之灾。项羽的困境,不正好是韩信发挥才能出人头地的机会吗?

有没有必要和章邯死缠?

尤其是在王离投降之后,钜鹿之围已解,预定的战役任务已经完成,又在漳水边和章邯纠缠了6个月毫无必要。是否应该做战略调整,赶紧脱离战场向西推进,抢在刘邦之前入关?

有没有办法突破章邯的防御?

退一步讲,即使项羽一定要打败章邯以解心头之恨,一定要赶到钜鹿分赃王离投降的成果,在项羽三次北渡漳水都失败的情况下,韩信能不能提出一个好的办法,帮助主帅完成战役性的任务,突破章邯防地到达钜鹿,从而使楚军参与王离投降的盛宴?

有没有办法消灭,哪怕是击溃章邯军?

韩信既然很会打仗,能不能出一奇计,一举击溃章邯,最起码也将章邯一部消灭,从而迫使其向西溃退,这样,项羽就可以率领楚军大摇大摆走过棘原,开进钜鹿城中。

上述三种可能,韩信能够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就能帮助项羽摆脱困境,就能显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在不久之后的大封诸侯中,能和黥布一样被封王,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能够处于更加有利位置。可是,从项羽离开安阳挺进钜鹿,到王离投降再到章邯会盟的前后8个月时间里,韩信还是默默无闻,一无建树,为什么?

后人往往把韩信的一无建树归咎于项羽的不纳谏。

《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样写道:“韩信做了项羽的郎中之后,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重视和采纳。”[1]

司马迁的言外之意是,不是韩信无能,而是项羽不能慧眼识珠,不能虚心纳谏。

司马迁的话表面听起来有道理,深究则未必。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虽然也粗鲁不讲信用,但司马迁塑造的刘邦是能够纳谏的。可是,韩信后来投靠刘邦,不是也在很长时间里默默无闻吗?如果不是犯了死罪要杀头,如果不是萧何与藤公极力保举,刘邦同样也不会看得上韩信,他的建议同样也不会被刘邦采纳。

可见,建议不被采纳,才能得不到施展,不能全怪别人,还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提建议的心态和技巧与建议本身同样重要。你老是摆出一副我是高人的姿态,你得不耻下问你得求我,谁会搭理你?

注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