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懂自己
01 Who am I
成龙有一部电影《我是谁》,讲的是一个失忆的英雄的故事。
黄渤有一首歌曲《我是谁》,歌词写到“有谁能告诉我身在何方,有谁能告诉我心之所向”。
李小龙也曾写过一首鲜为人知的诗《我是谁》[1],下面节选其中一段。
我是谁?
这是一个老问题。
每个人都会这样问自己,
反反复复,在此时或彼刻。
尽管他向镜中端详,
可以认出自己的面庞。
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龄与生平。
但他仍深深地渴望了解,
我是谁?
以上,一部电影、一首歌、一首诗,一个萦绕在耳边的问题——“我是谁”。
折纸游戏:九宫格
大家看看手边有没有一张空白A4纸,如果没有,就找一张大小差不多的白纸,将其变成九宫格。如果身边还有伴侣、同学、好友,不妨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说不定有惊喜呢!
中间一格,填上你的名字,其余八格,写上你身上的标签或特质,譬如培训师、天蝎座、幽默、足球……
有的人喜欢写“身份角色”,工程师、创业者、新员工、奶爸、老公等。
有的人喜欢写“兴趣爱好”,游戏、钓鱼、旅游、健身等。
有的人喜欢写“性格特质”,活泼、沉稳、乐观、善良、闷骚等。
如果玩这个游戏的只有一个人,你写了什么?在写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譬如怎么想也想不出,写了一个就再也写不下去,绞尽脑汁却只能写满一半……
没错,我们把时间都花在工作学习、赚钱养家上,却很少花时间思考“我是谁”。
如果玩这个游戏的是一群人,大家各自写了什么?一起交流一下。如果遇到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惺惺相惜、喜笑颜开,激动得就差结拜:“哇,我俩好像呀,相见恨晚!”如果一圈看下来,没找到一个相同或相似的人,则是另一番境遇,要么一脸嫌弃,要么摆手说:“毫无共同语言,再见再见。”
通过“我是谁”的游戏和与之相关的思考,我们学到了什么?
① 悦纳差异。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跟你一样,而要学会愉悦地接纳他人的不同。譬如D型特质的小伙伴,要试着悦纳I型特质的人、S型特质的人、C型特质的人;就像DI型特质的小伙伴,也要习惯于职场上存在SC型特质的人。
② 同频共振。我们会遇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当一位I型特质的销售人员展示着主动热情,也收到了另一位I型特质客户的热情回应,那真是极好的。陌生人最容易打破沟通壁垒的方式是——发现对方是老乡,迅速用方言同频!
③ 保持好奇。遇到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看看人家身上的特点,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可以互补,偶尔马虎的I型特质的人,不妨好奇一下C型特质的人为何心细如尘,不易快乐的C型特质的人,可以咨询一下I型特质的人为何始终乐观而积极。
④ 升级认知。我们习惯了困在自己的认知里,不越认知边界半步,然而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升级认知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如果你曾经误以为DISC是不变的、自己身上只有S型特质,如今可以重新审视了。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2],曾经说过:“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你生命中每一次接受教育和学习,包括看一本书、听一堂课,都是在升级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