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理论、实践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数字社会、新基建与数字社会治理

正如U-Japan战略中描述的那样,“ICT将变得像空气或水一样”,ICT的发展历程,从信息化、自动化到数字化、智能化,当前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新产业、新行业,更是新的社会运行模式。2014年前后,ICT新技术领域曾提出“云物移大智”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云物移大智”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与经济的强相关性不断被认可,并逐渐演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治理的核心。

依靠数字孪生所开展的数字社会治理从大数据走向大模型。首先,依靠全面覆盖的传感器,对物理系统和社会进行全面、多模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完成对物理实体的镜像创建和仿真实验。其次,通过全场景、全尺度的建模,在计算机中数字化表达一个与物理实体相同的信息模型世界。最后,基于数字孪生体对物理实体进行仿真分析和演化预测,寻找驱动物理世界最好的运营路径。

物理社会中的实体都是可感知的和经客观证实的。而统计模型中的实体是物理实体一般意义上的抽象,因此既不完全,扩展能力也不强,但有助于对社会逻辑的认识和演绎推理。大数据社会的物理实体借助了硅基社会中计算器、存储等资源,极大地延展了人的功能,拓展了人们认识社会、挖掘价值的能力。最终的数字孪生体则是对大数据社会的进一步升华,在数据采集和存储上更丰富、更完全,在数据加工和应用能力上更超前,预测能力更强。同时数字孪生体还被视为超前模拟实体演化规律,探索给定目标下“恰当干预策略”的重要途径,是重要的系统预测和社会治理辅助工具。如图1-11所示描述了物理实体、统计模型实体、大数据实体和数字孪生实体之间的差异。

img

图1-11 物理实体、统计模型实体、大数据实体和数字孪生实体之间的差异

1.3.1 数字社会:从+ICT到ICT+

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了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不断向前。物联网的定义被不断扩大,设备连接数量也急剧增加,人与终端在网络中相遇并完成数据交换。日本在2016年第5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指出:继狩猎社会(社会1.0)、农业社会(社会2.0)、工业社会(社会3.0)和信息社会(社会4.0)之后,一个全新的以人为本、超级智能的数字社会(社会5.0)[13]将是日本向往的未来社会,如图1-12所示。

img

图1-12 数字经济与社会5.0

资料来源: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 Japan 2019[14]

社会5.0中的一切都是数字化的、可计算的和高度智能的。社会中包含物联网、传感器、工具实体和网络等物理基础设施,信号采集与传输、VR/AR、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计算模块或服务系统,以及人和事件等活动主体。社会5.0在物理世界上层形成一个新世界,但区别于目前的信息社会:社会5.0是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融合的世界,而目前的信息社会则是与物理世界相独立的、镜像的一个空间。社会5.0中的数字空间对传感器和人的数据进行科学、复杂的运算,继而对物理社会进行优化和改善。社会5.0如图1-13所示。

img

图1-13 社会5.0

(1)社会5.0促进了业务合作伙伴的多样化和贸易扩大,通过信息传输的便利性解决远程订单获取问题。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作为代理执行或支持人类的活动,解决地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保障货物和服务的交付。

(2)社会5.0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平等化,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危机及性别、年龄和种族歧视等行为,弥补劳动力短缺和能力差异问题,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通过辅助感知和智能计算,人与人之间的人力资源差距将变得越来越小。

(3)社会5.0将过去需要人工处理的数据和任务通过机器和智能算法等替代,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人类或直接调动物理世界的资源分配。这个过程不仅为工业和社会创造了新价值,也实现了从“+ICT”到“ICT+”的转变。ICT不再是使能的技术,而是赋能万物的基础,ICT是新的社会基础设施,而社会的关注焦点也将重新回归到建设以ICT为基础设施的社会规则和内容上来。

(4)社会5.0同样扩大了人体的能力,ICT控制的机器增强了肢体功能,打破空间阻碍,实现了协同办公,加强了传感器的使用,扩大了人的感知和数据(信息)收集能力,增强了人的认知能力和数据加工/应用能力。

1.3.2 新基建:开启数字经济新范式

社会5.0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是产业发展和行业政策的代名词。社会5.0代表了站在数字社会门前的人们的一切美好向往,即借助高度发达的ICT基础设施,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和新的社会治理范式。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确立社会5.0的发展概念,却在扎实地推进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和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以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频频被提及,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制度能效、转变经济发展动能等改革要求频频见诸政策。尤其随着“新基建”概念的提出,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建设是系统的和顶层规划的。新基建的推出不仅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迎合了消费升级,更是国家的中长期战略,是面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的升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基建是中国社会5.0建设的具体落地,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升级和制度升级的主要内涵,也必将开启全新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范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基建、物联网及它们与其他领域在数字经济、社会5.0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笔者将新基建的主要内容与人体系统做类比,进行阐述分析。

1.3.2.1 物联网——皮肤、毛孔、四肢等一切感知、沟通和交互系统

尽管目前我们对物联网的探讨已经远非单纯的技术概念,但当我们置身于技术的讨论和“基建促进GDP增长”的思维背景下,仍旧习惯把物联网当成物理设施、可触摸的服务和一大堆关联的硬件终端(包括芯片、计算机、机床等)。从这个角度可以将物联网的功能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集感知到的数据,如读卡器对电子标签、二维码或图像等信息的识别采集,还有部署在一线的各类传感器按照业务的要求和既定程序规律性地采集数据;另一方面是通过终端计算机自主决策,或者通过中央控制器/服务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向终端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联网设备的操作控制(如微创手术、农业灌溉系统、无人机等)。实际上,整个过程中不仅涉及终端感知、网络传输和服务平台三大主要机构,更涉及一系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服务(见表1-2所示)。

表1-2 物联网涉及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img

(1)物联网作为典型的数据驱动型业务,数据中心就成了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工具。在万物互联时代,数据必然是海量的,分布式存储不可或缺,所以云存储和云计算就成为得力支撑,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使用成本。

(2)为了实现安全的物联网资产管理和数据登记,必须建立完善的标识解析体系,或基于注册账号,或基于媒体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等标识号。

(3)感知终端的数据无论是传输到数据中心还是服务于应用平台都需要连接和通信,甚至有些时候终端采集的数据还需要路由或中继跳转才能接入广域网。这种无处不在的部署环境和移动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5G、6G、蓝牙、自组织网络、确定性网络等的发展。

(4)物联网服务的智能化不仅需要数据驱动,更需要一系列创新方案和算法在数据画布上进行喷绘,如认知频谱资源分配、消息队列处理、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成为支撑智能物联网、可计算社会的重要工具。

(5)物联网在垂直应用领域的延伸又诞生了车联网、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概念,甚至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这些与物联网并无不同,都是特定场景下对特定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和应用,实现特定业务或创新业务智能化提供的过程。

因此,毫无疑问,物联网关联起了整个新基建,成为未来社会5.0的重要抓手。物联网不是简单的“物理设施”的概念,而是社会系统中感知、处置、交互的基础;是连接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重要桥梁;是指令传递和执行、需求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所在;是社会系统服务的重要呈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1.3.2.2 数据——维持社会生命系统的血液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第一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在一起,使其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成为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数字主权的重要体现。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石油、煤炭等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类比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数据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动力,是社会资产或财富的直接源泉。然而这种认识存在偏差。人们误以为数据所代表的价值是独立的,简单,可储藏,可传递,认为建立数据库就意味着把“价值”存储起来。事实上数据应该是流动的,只有将其中包含的信息和能量(糖分和氧气)按需输送到社会躯体的全系统,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对数据的正确理解应当是“维持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这意味着数据属于社会经济运营的内系统,并不像食物一样从外部获取;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数据的应用并不像传统的煤炭、石油一样经过消化系统的处理和吸收,把残渣排出生命系统,而像血液一样流动在数字社会中,传递消息、信息、指令,为商业决策、生产制造提供关键的决策支撑和能量供应。从这个角度来讲,数据中心只是对数据资源的短暂寄存,或者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对数据更大范围、更长周期的收集。数据中心建设不是政绩,让数据流动起来才是数字经济的本质。

与此同时,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在数字经济中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算法、协议等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也存在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加密经济等表述。数据的价值在于传递,在算法和自调节系统的驱动下将权利进行分发或重构。如同“老油火锅”一样,数据的价值随着流通次数的增多、附加交易主体标签的增多而实现保值和增值。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资料并不像石油、煤炭、盐/铁矿等一样通过萃取获得最终消费品,而是在交易和流转过程中分别充当着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品的角色。数据的流通是可逆和可持续的,可以流入并流出,是可以(应该)从最终消费者那里再次参与流转的特殊的生产要素[15]

1.3.2.3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经济体运行的大脑

随着新基建和数字化战略的深化,“上云用数赋智”逐渐被人们熟悉和接受。所谓“上云”就是利用云计算或云存储开展数据存储和计算,“用数”就是深层次挖掘数据价值,推进数据驱动决策的融合应用,“赋智”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动化、人工智能、优化决策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推动企业业务、服务的智能化改造,将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因此,不难看出,数、云、智密不可分:“数”是“云”的客体,“用数”是“上云”的目的,而“智”就是“用数上云”的结果。值得说明的是,“云”实际上是一种降低计算和存储等资源开销的方法,本质上应该是: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和方法,对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推动智能决策和服务。因此,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如同大脑一样,从外界接受科学算法和知识,形成智能化的处理逻辑和方法;当数据的血液流转到大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就根据经验、算法和模型对整个系统进行资源调度、信号收发和反应等。

相应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就是大脑的物理体现形式。建设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只是为了提高社会大脑的容量,使其具备更高的容量和计算能力。对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的虚拟化变成了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服务提供方式,云计算大大降低了服务需求企业的成本,企业可以直接租用云空间和算力,而不需要购置实体的服务器和存储空间。但云计算需要高稳定和可靠的通信,由于存储和计算都在云端,这就迫使终端要不断地与平台进行通信,因此这实际上也算一种用“流量换取空间”的思路。

1.3.2.4 电信网、电力网、互联网和特高压电站——心血管系统

如同高速公路一样,电信网、电力网和互联网负责信息社会的信息、数据和能源的传输。数据是血液,电信网和互联网就是血管,负责将社会生产资料按照合约(算法、协议)输送到相应的需求单位。驱动社会运行最本质的要素是能量,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只影响财富创造,电力才是驱动机器运转、信息传输和血液循环等活动最基本的能量供给。因此,电力网和特高压电站就像人的心脏一样为传输网等能量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2]

心血管系统中不仅包含跨区域的大动脉和骨干网,也包含本地接入网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负责将指令信息、数据生产资料和能量精准地输送到社会系统的各个角落,保持各个神经末梢的活性。与此同时,这些毛细血管还负责与物联网无所不在的感知和控制终端连接,开展数据采集或执行交互控制。

值得提出的是,传统基建“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依旧是新时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旧是社会的骨架,这是由人的物理存在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物理层面的商品、服务的交付依旧是赛博空间所无法实现的。赛博空间只能实现权利的让渡和转移,但并不能完成物理的交付和交割。因此,新基建中的信息和能源大动脉一般会与传统的“铁公机”相伴而生,如同人体内的骨头和筋永远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一样,新基建的“心血管系统”也一定与“铁公机”物理交割系统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社会5.0。

1.3.2.5 区块链——数字社会的DNA

区块链(Block Chain)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具有去中心、多方信任和难以篡改等特性。一方面,由于区块链处于发展的早期且又直接嵌入金融应用中,大众的认知往往仅处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层面。另一方面,区块链存在泛宣传的误区——“区块链是个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干不了的”[13]。社会上曾一度传出“区块链落选新基建”的论调,这当然是错误的,区块链并非落选新基建,相反,区块链所蕴含的“魔力”将是新基建的重要指导思想。

确切地说,区块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正是互联网精神的延续。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阿帕网。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要求网络必须能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如遭受核打击),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更为直接地说,阿帕网是美国国防部为抵御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具备完全恢复能力的通信网络。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核打击没有来,依赖互联网连接的各种交易平台、服务中介和资源“烟囱”,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人们厌倦了被信息中心、信任中心和垄断平台支配的互联网生活,点对点技术和服务应运而生。从电影下载到论文共享,从加密通信到非法的“暗网”支付……技术朋克和密码极客们享受着“无政府主义”下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催生了区块链解决方案——比特币,这是一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范围内安全、便捷和匿名的货币支付系统。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权力分配机制,如同DNA编译转化一样控制了身体各项器官的表达和协作模式。例如,原本所有个体都必须依赖大脑提供决策支持,一旦大脑遭到损伤或知识的损毁,对整个系统的打击就是致命的,而通过区块链将决策中心分散化、去集权化,就可以提高整个系统决策的稳定性。在多元主体参与的业务中,彼此不再需要推举出一个核心领袖来监督大家的行为,在开放的网络中,区块链的机制设计让所有参与者“必须保持诚实和善良,才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任何欺瞒或违规操作都会使自身利益受损”。

这就是区块链的魔力,区块链的真意并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去集权化”,将信息中心、交易中心、信用中心的过度权力进行分散,并与各种算法一起形成新的社会制度,对原有社会秩序进行完善,对交易关系和合约结构进行重构。区块链还将成为促进未来社会/社区电子市场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虚拟电子社区的分布式、自组织、自进化和可持续发展。

1.3.2.6 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系统——功能系统

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和智慧能源等系统可被视为新基建中的功能系统,也可被视为面向中小企业、个人等提供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系统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与其他新基建内容相互关联。就好比人体的肌肉系统、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等功能系统,它们既是人体内的重大循环系统,同时又可以与不同的器官、局部系统组成个性化的小功能系统,为其他功能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这些系统往往并不是一个个真实的实体,而是完成一项项重大功能或服务的架构设计,不同系统彼此间相互独立,又在整个系统中紧密相连,共同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这些系统既依赖于物联网的各项“身体器官”,连接不同的实体,同时又维持彼此间的协作,如同人体的运动系统,实际上是由骨(实体)、骨连结(接口)和骨骼肌(软件系统)共同组成的。

这些功能系统有时也充当功能单位(手臂等)与决策单位(大脑)之间的桥梁(虚拟的关系,并不是实体),形成新的工程系统或解决方案,如建立在智慧交通系统上的自动驾驶系统、道路规划系统,建立在智慧社区上的灾害预警系统、楼宇安防系统等。因此我们会发现,理清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社区等概念也十分困难,这是由场景的复杂性及其在新基建和社会5.0中的定位所决定的。

1.3.2.7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免疫系统、基因表达系统

要理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内容,首先需要明确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和内涵。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基础平台;科教基础设施保障了信息时代每个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为企业工程实践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可以说,该三大基础设施实际承担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能,像免疫系统、基因表达系统一样,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是维持整个生命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新基建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社会治理新体系、新规则的建设。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显著区别并不在于是有形资产的建设还是无形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在于新基建面对的是社会的未来形式和运作规律。这将颠覆传统的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范式,因此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对新工具、新方法和新工艺的探索,更应该是对管理哲学和经济机制设计的探索。因此,新的制度体系建设和社会秩序重建将是新基建的重要命题,也是高水平社会5.0建设的重要保证。

“天眼”“墨子号”量子保密通信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各级专业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中心和科教平台等科教、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不仅承担着提供创新成果、培养创新能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责,更要做好实体与实体、实体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润滑剂。重大科技基础施设、科教基础施设、产业技术创新基础施设等将以科学的、专业的、战略的角度协调政策、产业、科研、金融、媒介等资源,保障未来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

1.3.3 数字孪生与赛博治理[16]

1.3.3.1 孪生世界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概念在近年才被提出,用来描述大数据时代一个与物理空间平行的数据仿真空间。但真正的平行世界的概念源于物理学的“时间旅行”和“多重世界”[14]两个有意思的猜想。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惠施曾提出“今日适越而昔来”[17]的奇思妙想,意思是说“如果从今天向着过去出发,那么到达就会比出发更早”。到了1895年,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H·G·威尔斯(H.G.Wells)出版了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18],从此“逆着时光旅行”“在时空中穿梭”成为严肃的科学问题。

拥笃者认为,在宇宙中只有时间是真实的,人只不过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一种呈现,所有物理元素都是一个个时间点,因此只要将时间弯曲,人们就可以与曾经或未来的自己“重逢”。随着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波函数坍塌、测不准原理、坦场方程等物理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确信“人类的历史可能只是一项时间的试验而已”[15],量子的不确定性让科学家们怀疑“薛定谔的猫”现象将会让两种不确定的状态结果朝着相互独立而又关联的方向演变下去,形成另外一个或多个“平行世界”,这最终促成了1945年著名的休·埃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Ⅲ)“多世界解释”。甚至有科幻小说家提出“虫洞”理论[19],认为存在一个隧道通往时间的外部,并且这个隧道可以将时空中两个不同的点直接相连。

如果物理学中的“平行世界”只是凭空想象且捉摸不定,客观世界里的“平行世界”则是现实的、演进的和可感知的。近年来,随着ICT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感知终端的逐渐渗透及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产生了工程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复杂的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ocial Systems,CPSS),CPSS不仅是物理实体行为和关系的数字化描述,同样也成为交易交付、行为预测和资源调度的重要渠道或方式,如图1-14所示。如此,人们就被迫穿梭在以“人—事件—组织—地理”为基础的物理世界和以“标识—记录—连接—时间”为基础的网络世界中。

在这两个平行世界中来回穿梭,使传统的社会活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通信协议、计算机程序和算法代替我们做出选择,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和阅读偏好,挑战着服务的公平和可获得性。数据收集和存储变得更加普遍,而数据的“主人”却始终无法厘清。越来越多的评价体系包围着我们,如星级用户、VIP、诚信者等,我们的诚信和正义用一套毫无感情的数据公式来计算。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虚拟化让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岌岌可危。因为个人意志在赛博空间被算法支配,所以传统的以人的实体为治理对象的管理体系面临失效风险。每个人都是网络空间里的一个标识,每个动作或交易都只是网络标识之间连接的消涨、通信权力的转移等。

img

图1-14 CPSS示意

1.3.3.2 赛博空间治理

有挑战就一定有机遇。治理工具的创新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历史上每次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都归功于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使电子治理(Electronic Governance)成为各国政府治理中的重要议题;互联网的普及、海量信息数据的收集为政府更精准的施政、行政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全面数字化和价值互联网扑面而来的时候,“计算”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政府治理的新工具、新方法,赛博空间也将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战场。2004年,中国科学院王飞跃教授提出了ACP[20]方法——人工系统(Artificial Systems)+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如图1-15所示。它把信息、心理、仿真、决策融为一体,采用可计算、可操作、可实现的方式,为研究复杂的系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已成为复杂系统领域体系化的、完整的一种研究框架。

基于ACP方法的社会治理的实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和步骤。

(1)一切用模型说话。通过各类符号语言和数学模型将物理世界的行为模式和关系等抽象化、模式化表达,将混乱的世界进行标准化和秩序化描述。

(2)用大数据仿真。社会计算是复杂的、随机的,必须将传统依赖简单统计模型的解析系统升级为复杂系统,将社会要素和扰动纳入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和预测推理,理清可能出现的事件、结果和收益。

(3)诱导策略与引导规制。根据决策或治理目标发现并推导出必要的社会扰动和引导策略,驱使事件进程朝着管理目标行进。这些扰动和引导策略就成为对物理系统的政策、制度等的刺激和引导。

img

图1-15 ACP框架

赛博治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网络空间的约束,更是对物理社会的治理,是通过数字孪生社会(Digital Twin Society,DTS)开展识别、预测、仿真实验之后对物理世界和资源的综合治理。这种基于孪生的社会治理,通过全面感知和数据挖掘,不仅对即将发生的可能事件做预测,还要分析通过不同的干预条件(因果关系和演化规律)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可以通过DTS的推演反过来对物理社会的发展进行干预和引导,如流行病预测、政策制定的舆情反应等。

1.3.3.3 万物互联的社会治理新范式

伴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来临,赛博空间和平行世界不再是简单的平行于人类社会之上的一个大型网络数据库,而是与物理空间紧密耦合在一起形成的CPSS系统。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办法像人一样进行形象学习和逻辑推理,因此在这个CPSS系统中,社会治理将面临三大变革。

1.身份革命

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开展,以及大数据和网络分析能力的提高,“人肉搜索”、隐私泄露不断证伪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曾代表了互联网隐私保护和“计算机扮装”精神的至理名言,以主体身份内容为识别依据的身份体系面临着极大的安全困境。随着物联网社会的加速推进和网络连接数量的激增,连接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无论是具体的个体,还是一类(个)终端,亦或是一项交易、一个指令,都将得到一个唯一的标识。这种标识的传递是平等的、难以区分身份信息的,它不仅作为区分不同主体的依据,还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账号为核心的权力分配机制,将以签名的形式执行交易动作和存证。

2.万物皆数

与人脑的思维不同,计算世界的一切都是实体和关系、对象和函数。物联网的身份革命不仅让每个终端、个人和交易可区分,也将每笔交易、操作、变化以数字的形式进行采集和应用。通过无所不在的感知和数据采集,一切都成为可度量、可计算的,如信用评分系统让正义得以计算,基于博弈论的资源分配实现对代理人/终端的激励……从自动化服务的提供,到深度数据挖掘的智能决策,再到整个社会的演化控制,以身份为基础、数字化存证记录为依托、算法和模型为工具的新体系实现了万物皆数,即一切可计算、可度量。

3.隐私交易

被大量接入的物联网终端,与人类平等地存在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中,成为社会5.0的新公民,这对传统的信息传递和交易达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是基于物联网的CPS无法像传统互联网平台或中介机构一样完成所有信息的收集和呈现、所有交易的撮合和监督执行,在时效的约束下,CPS中的信息互动必然需要在边缘、分区域、分布式地快速执行。其次是大数据算法和模型的广泛应用,算法黑箱(Algorithms Block Box)问题难以解决,如大数据风控、推荐系统和订单匹配等,难以实现“知道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KYC)、“洞悉你的业务”(Know Your Business,KYB)甚至KYD。这种分布式和算法驱动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传输/交易过程中的身份隐藏、偏好隐藏、内容隐藏、交易过程隐藏。交易的双方不再具备完全的交易信息(交易对象、对手方偏好、市场状况等),匹配的艺术成为CPS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