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眼中的肝
中医学所说的肝,比西医所说的概念更广更复杂一些,它不仅是指解剖学上的肝脏,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是一较抽象的概念,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等都涉及中医肝的功能范围。肝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古代医家将肝比喻为“将军之官”,这个比喻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后世医家王冰注释:“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将肝的生理功能用形象的比喻做了概括。肝在人体中处于将军位置,捍卫周身,保护君主(藏血养心),平叛诸乱(解毒);对人的思维也起重要作用,人的谋虑正误取决于肝。
1.肝体阴而用阳
先看个病例吧,患者李某,男,55岁,近来因情志因素、工作劳累经常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于是到医院就诊,医生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方,方中用了天麻、钩藤、石决明等镇肝之药,另外还用了当归、白芍这类养肝血的药物,口服几剂后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你一定会问了明明是肝阳上亢的症状为什么要加些养肝血的药物呢?这是由肝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的。“阴”“阳”是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人体中规定凡是部位在上(胸中)者为阳,部位在下(腹中)者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肝位于人体内部,居于腹中,属阴脏。另外,还可以根据脏腑阴阳的功能特性划分阴阳的强弱多少。凡具有升发之性者属阳,而具有下降之性的属阴;其性质强大的便为“太”,相对较弱的便为“少”。肝主升发之性属阳,但其上升之势弱于心,故为少阳。所以说,肝为阴中之少阳。
肝“体阴而用阳”,“体”指肝的本体;“用”指肝的功能属性。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是肝脏中具有滋润、下降、宁静、收藏等功能的物质,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具有温煦、上升、运动、宣散等功能,故肝用为阳。肝体阴而用阳实际上是概括了肝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所以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常常用滋养阴血之法以益肝,或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太过。所以前面的病例当中,虽说是“肝用”过了,同样还是用了养肝血的药物养“肝体”,抑制肝气肝阳的升发太过。
2.肝属木
我们从电视剧当中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受到重大精神刺激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等,醒来后大都会半身不遂、口齿不清,也就是“中风”了。为什么“中风”了呢?“风”又从哪里来?现在我们来说一下人为什么“中风”吧。
我们都知道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五类属性加以概述,有句笑话是这样说的“五行学说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木曰曲直”说的是春天里的树木都会发芽生长,欣欣向荣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我们就把具有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等性质的物体都归为“木”。肝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与木有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点相同,故肝属木。由此推出与肝相关的胆、筋、爪、目、泪也属木。风来了,树木会剧烈的摇晃摆动,同样人受到了刺激,肝的功能也会异常,肝脏失去了它的升发条达之性,人就会感到气血上涌昏倒或者像树木一样摇晃——四肢抽搐、口眼斜等。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大都会用一些天麻、钩藤、桑叶、菊花等平肝镇肝之品。
3.肝主疏泄——动力的源泉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如果把人体比作繁华复杂的交通马路,那么肝就是这条大马路上的指挥官——“交警”,指挥着各个车辆(脏腑器官)的运行,使这条大马路畅通无阻。所以说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一旦警察下了岗,那么交通即将瘫痪。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畅全身气机
气机这个词对于老百姓来说很难理解,气机到底是什么呢?人们常说人活着就是为一口气,也就是说有了“气”人才能活着,而气机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你可能又要问了,气在我们身体当中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既看不着又摸不着。可以这么说,气是无形的,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它的运动又是有一定规律的。想象一下如果“气”在你的身体乱窜的话,你会舒服吗?所以就要有个领导者来约束和指挥“气”的运动,而肝就是这个指挥官。它指挥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功能活动正常运行。
如果肝这个领导者病了,那么“气”就会随着自己的意愿到处跑,这样你就会感觉不舒服。一个人经常生闷气,一天到晚心事重重,思虑太过,这就不像领导者了,领导果断的风格被改变,气的运动就会受到阻碍,我们就会出现胁肋部、两乳或小腹两侧等处胀痛不适的症状;如果易于发怒,遇到事情总是急于做决定,容易冲动,这也不像一个明智领导者的风格,是个不稳重的、鲁莽的领导者。在肝就是功能过于亢盛,我们说肝火旺、肝阳上亢,即肝的疏泄功能太强,气的升发显现过亢,气的下降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口苦咽干等病理表现。重者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称为气厥;甚至于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表现。可以说肝是一个很特殊的脏器,我们平常不能闷闷不乐,这样会“肝气郁结”;更不能经常大发雷霆,这样又会“肝气上逆”。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
一个将军的职责是辅助君主并指挥军队来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在人体,保卫国家的军队就是人体内的血、津液等物质,肝脏就负责将血、津液运到它们该去的地方。气是血液和津液运行的动力。前面我们提到肝指挥全身气的运动,那么肝通过对气的调节,间接地影响了血液的运行和水液的代谢。
血液的运行与心、肺、脾和肝密切相关。其中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主统血、肝主藏血。就好比心脏是造血的机器,肺经常带来新鲜的氧气、脾负责血液不溢出血管、肝脏则是储藏血的大池子。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气机的调畅。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肺脾肝的生理功能,从而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布,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津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结,也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堵了,那么血的运行就会不通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癥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由肺、脾、肾及三焦等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与肝密切相关。其中脾主运化水津、肺主宣发肃降、肾主水、三焦主决渎,就好比脾负责从饮食中提取出精华后给肺,肺像喷洒车一样将水津布散周身,肾则负责将垃圾运出体外,三焦则给出了通道。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脾肺肾三焦的生理功能,从而保证津液的正常代谢。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我们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生气或心情不好时会感到没有食欲,也就是“没胃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肝对我们的消化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也许你们要问了,吃饭不是脾胃的事吗?怎么又和肝有关呢?中医讲究气的运动方向。脾气的运动方向是向上,因为我们的司令部——心、脑都在最上面,而我们要想把汲取的营养运到司令部,必须要脾气的运输,所以脾气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而胃气则是向下的,这是因为食物从入口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整个方向是向下的。虽然脾气和胃气的运动方向相反,但却是相成的。肝调节全身气的运动,“脾气”和“胃气”的运动同样要靠肝这个指挥官的指导。换句话说,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脾胃才可以正常工作。其实,当脾胃功能正常的时候,是看不出肝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的。但是一旦肝这个领导者失职了,那么带来的负面效果立即现显,整个消化系统的异常反应会非常明显。临床上除表现为肝气郁结症状之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嗳气、恶心、食欲差、脘腹胀满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出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我们都知道肝脏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中医认为“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经胆道排泄至小肠内,以助油质类食物的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其分泌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才能够正常地分泌与排泄,饮食消化吸收才能正常。如果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则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甚至黄疸等。通过以上的解释,我们就知道了生气或者心情不好,肝气就会郁结,不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胆汁的排泄,所以就“没胃口”了。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生气时吃不下饭不是赌气,而是真的没有食欲了。
调畅情志,防治抑郁
临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总是闷闷不乐、多愁善感,或者经常怀疑这怀疑那、爱叹气、喜欢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抑郁症;还有高血压的人每次发脾气都会感到头晕、头痛。而大多有经验的医生都会从肝论治,用诸如柴胡疏肝散之类的疏肝理气的药物,每次都会取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因为吃了这些药之后,肝这个领导者气顺了,那么全身的气也会正常运动,人的心情也就好了,病自然也就好了。我们这里说的情志活动,指人的感情、情绪的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很多人会质疑:我心情好不好是心的问题,和肝脏哪来的关系?古人有“肝主谋虑”之说,心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肝就是为其出谋划策和冲锋陷阵的将军,即肝具有辅助心神进行思维和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人的心情就会舒畅;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则易肝气郁结,心情抑郁不乐,多忧善疑,胸闷,善太息等,类似现在的抑郁症;若肝气郁而化火,则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常急躁易怒,易于激动,类似于甲亢、高血压等一类疾病的表现。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古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说当自己的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的运行。这种正常的气血运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反之,你的情绪出现变化时,气血的运行就会紊乱,你就会生病。
疏泄男子精液与女子月经
令大家意想不到吧!肝脏和男女生殖也有莫大的关系。这其中包括男子的排精及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等生理现象。大家公认的是“肾主生殖”。其实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是肾主藏精和肝主疏泄二脏协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精子的排泄还是卵子的排放都需要肝气的疏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卵子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排卵不畅或紊乱。而这些问题也是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的部分因素。
气机调畅又是女子经血排泄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之一,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疏泄功能不及,则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痛经。有人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很多女人爱生气,尤其是在月经的前后。为什么呢?女人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当月经来的时候,血大部分向下走,而气浮于上,气血就不平衡,气有余便化火,就爱发脾气了。所以女子在这个时候应该注意调理自己的情绪,既不要过怒,也不要郁闷,这些都不符合我们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久了,就会生病,例如月经不调。中医治疗此类病证时,常以疏肝为第一要法。
4.肝主藏血——血液的调度
古人云:肝为血海,血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储存在肝脏中。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大部分是运行不息的,人在不同状态下血液的分配情况是不同的。当你思考时,大部分的血液分配在大脑;当你吃饭时,大部分血液分配在脾胃;当你运动时,大部分的血液分配在四肢;而休息的时候,大部分的血液会回归到肝脏,而这个血液流量的变化也是由肝脏完成的。
肝脏实在很可怜,像老黄牛一样无怨无悔地替人做工,却天天受到伤害。也许你会说,我平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肝的事情,每天吃护肝的食物,每天都在做运动……的确,您做的这些都可以养肝,但是有一个伤肝的行为您没注意到——那就是为了学习、工作,经常熬夜加班,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这样做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人只有休息时,肝脏才会藏有足够的血,这样才会养好肝。“卧则血归于肝”,熬夜加班不但不能养肝,还消耗营养、破坏人的好心情。当人休息或情绪稳定时,全身活动量小,外周需血量就减少,于是大量血液储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需血量就增加,肝就将所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供应机体活动需要。“人动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在半夜1点到3点的丑时还不休息的话,血液就要继续不停地“运于诸经”,无法归于肝并进而养肝,这就好像银行的存款,如果你一直不存,却天天支出,早晚有一天会变成空头。我们的肝脏就是人体的血液银行,需要随时存入,如果天天透支,还要处理一大堆的垃圾(因为所有的污染物质到了人体内,第一个要应付它的就是肝脏),那么我们的肝脏在超负荷运转下难免会有闪失。所以要强调的是,丑时一定要睡觉,而且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睡着”。你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在子时前就寝,此时肝胆都需要养护,如果你这段时间没睡好,第二天你肯定会顶个黑眼圈,因为肝脏没有休息好,不能很好地担负自己的责任(排出身体内的毒素)。另外,如果你在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就一定要在第二天找时间适当休息一会儿,这样才有助于强化肝脏。
实际上肝脏贮藏一定量的血液,对肝脏本身和全身均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一方面肝必须贮藏一定的血液濡养自身,以收摄住肝脏的阳气,防其“造反”,从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另一方面就全身而言,肝的藏血功能既可以防止出血,又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防止出血的作用是指肝藏血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溢于脉外而发生出血。这一作用属血液正常循行的固摄力。调节血量是指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此外,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大家肯定又要问了,肾为先天,为什么“女子以肝为先天”呢?我们都知道缺什么补什么,“肝藏血”,女子最重要的就是血,最典型的就是月经,而妊娠、分娩也无不涉及于血。女子在每个月的那几天总会心情不好、烦躁不安,为什么呢?肝血失的太多,不能使肝的阴阳趋于平衡,肝阳过于亢盛,所以发脾气、烦躁,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前面我们说血液像银行的存款,那么肝脏可以说是个大银行了,如果一个国家银行里没有钱或者钱少的话,我们不难想象会发生什么混乱的局面!同样肝脏存的血少了,那么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病变,可引起血虚,从而出现机体各部分特别是外周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导致各种功能减退的病变。若肝体失于血养,失其柔和之性,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可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等证;如目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四肢屈伸不利;妇女冲任血亏不充,则可见月经量少,甚至经闭,不孕等证。
另外,肝藏血功能失职,还易导致各种出血。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肝气虚弱,收摄无力;二是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临床上均可出现吐、衄、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征象。
5.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肝属木而应春令,可以想一下,春天时不管什么树木都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向外向上生长,都是随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不会受到其他环境的影响,肝像树木枝条一样柔和、舒展、畅达,所以说肝性喜条达。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的特性,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肝气冲和条达,则血脉也通畅。若肝之阴血不足或肝失疏泄均会导致肝失其柔和条达之性而致肝郁。若肝郁不和,易郁而化火,产生气逆、生风、动血诸证,故治疗气郁多以辛散为法。
6.肝主升发
肝在五行属木,在季节为春,肝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具有充满生机、升发生长的特性。万物都会在这样自由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其中肝脏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发、疏通的作用。肝的升发作用正常,则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消化、调畅情志、调节血量等功能也正常。若肝的升发太过,则易化火、上逆、亢动、生风而导致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理变化,就像将军发怒了一样,临床往往可见急躁易怒、头痛目赤、眩晕震颤等表现。这些都说明肝脏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故前人有“肝主升、主动、为刚脏”之说,临床治疗常从柔润和缓或清降潜镇立法以敛其升发之性。
7.在体合筋——足得血而健步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管关节运动的组织。电脑、电视、汽车让人久坐不动,令许多人关节肌腱韧带僵硬,失去柔韧灵活性,使肝疏泄条达不畅。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越是坐着,越是不运动,人就会越是郁闷、迟钝。那么筋与肝有什么关系呢?
筋的活动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能耐受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即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肝脏之气失和,肝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筋力衰疲、懈怠,不耐疲劳,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拘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指出男人56岁左右,其肝脏之气虚衰,筋失充养,肢节活动受限。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还可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临床上统称为“肝风”,前者叫“血虚生风”,后者叫“热极生风”,大多从肝论治。
8.其华在爪——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摄
华,指表现于外的色泽。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人类五脏的变化,会相应地反映到指甲上来。爪甲是筋骨的延续并且裸露在外,有“爪为筋之源”之说,即爪甲也靠肝血的濡养。故说肝的表现在爪,通过爪甲的荣枯变化可以了解肝脏功能的盛衰。肝血充足,爪甲得到血的濡养,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色白干枯,甚则变形、脆裂。因“肝藏血”,血液到手上,手才能握起拳,即“掌得血而能握”;血液到指尖,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即“指得血而能摄”。
临床上观察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推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指甲出现横向白色条纹表示可能有肝病;指甲下大部分皮肤呈白色,指尖部正常的粉红色区域减少而呈带状,这种指甲可能表明有肝硬化;如果指甲白得像毛玻璃一样,则是肝硬化的特征;指甲远端为红褐色,甲板近端为玻璃白色,界限分明,常见于肝硬化氮质血症。
9.在志为怒——大动“肝”戈,既伤己又伤人
人们常说,养生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这句话非常重要。你想,我们在任何情况下,甚至走在马路上,都可能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你不碰他,他碰你。如果你总纠结在其中,永远也不会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说的是知足者常乐。心情舒畅,不为七情所伤是养生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指的是什么呢?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如果这些情志长期或过度的兴奋或抑制,就会损害人体而发生疾病,称“七情内伤”。大家一定都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吧,由于过度的高兴最终疯了。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这些事儿,过喜了,过哀了,过悲了,这全不成,不能让这些不良情绪所伤。遇见你喜欢的事,高兴高兴就得了,没事欢喜个没完可不行;遇见悲哀的事,你哭个没完也不行。为了不让七情所伤,切忌大喜大悲。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的说法,肝与怒的情绪反应最密切,“暴怒伤肝,怒则气上”。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一种本能的情志活动,对于机体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人体气血上逆,阳气升泄。事实上,脾气急躁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憋出病来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病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怒则气上”,气上亦称气逆,包括气机上逆和横逆两个方面。由于肝主疏泄,主阳气升发,调节人体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当人受到不良精神刺激发怒时,就可导致肝的气机逆乱,阳气升发太过,此为上逆。血随气逆,可见面红目赤、胸中气满、呼吸急促,或见呕血,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称为“气厥”。反之,肝的阳气亢盛或阴血不足,阳气升发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横逆,指因怒而使肝气横逆,影响脾胃,可见腹胀、泄泻或恶心、吞酸、呕吐等症。在治疗上,平肝为治怒之大法。
1〇.在液为泪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透明的无色液体,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说,眼泪,证实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常言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即便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也难免会有痛哭流涕或者潸然泪下的时候。而且,人们不仅悲哀时会流泪,高兴时、激动时也会流泪。要探究流泪的具体原因,或者是“英雄有泪不轻弹”,或者是“花前泪下,月下伤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极大的。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为肝之液。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可出现两目干涩,实质是泪液分泌不足;如果一个人发怒了或者上火了,肝火就会旺,就会两目红赤。
11.与春气相通应——春天得意也容易生病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应,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春季,自然界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的肝气也会旺盛,肝气升发太过就容易生病,这就是春季里许多人易发怒、头晕、腹泻的原因了。春天本来肝气就旺盛,如果你平时就是一个容易动怒发脾气的人,那么在春季你更会因一些小事大动干戈,甚至让人认为你不可理喻。如果你平时就脾胃虚弱,时常不爱吃饭、腹泻,那么在春季更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这就是肝木太过则克脾土,抑制了脾胃的功能的缘故。所以说,春季我们要学会控制好我们的脾气,对己对人都好。
人们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养生要从春天开始。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如要保持情志舒畅,就不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动肝火或者郁闷不已。可以踏青登山,陶冶情操,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早睡早起,做一些适当的晨练,例如打打太极拳、跑跑步,以助阳气之升发。春季养生要吃一些柔肝的食品,都有些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鸡是大补之品,但鸡肉易助长肝火,春天还是少吃为妙。可以多食一些益肝和中的荠菜、对五脏都有好处的菠菜、养阴柔肝的银耳,还有多喝些我们都熟悉的菊花茶。
12.在窍为目——五轮学说,一眼将您看穿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故又称“精明”。肝与目有密切联系,一是因为肝与目有经络直接连属,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二是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是其依赖于肝血之滋养和肝气之疏泄,肝所藏的精血由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肝气调和,肝血充足,肝藏血功能正常,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若肝血不足,两目失于血的濡养,则会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夜盲、目眩、目眶疼痛等症;肝火上炎则两目红肿热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可致两目昏蒙、视物不清。由于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目疾多从肝论治。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看眼睛可以看出你心里想什么,眼睛也可以反映你的身体状况。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分别滋养目的各个组织。《灵枢·大惑》上记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又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也说明了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还生动地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这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医眼科的重要基础理论——“五轮”学说。“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济生方·目》),之所以谓之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眼部对应的五脏部位是: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角膜、虹膜)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仁(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白睛(球结膜、巩膜)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中医认为“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失调所致”,也就是说脏腑的病变能相应地在眼部反映出来。如心火旺,就会反映在两眼眦赤色,晨起眼睑水肿我们都会想到肾的病变。
13.肝的经络分布
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肝有病时,会出现巅顶、乳房、两胁、少腹等部位疼痛?这就是中医经络学说的神奇之处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连接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网线和桥梁,也是我们通过体表来医治内脏的长臂触手。可以想象如果其中一部分损坏了,那么其他部分就会有相应的反应。经络对很多人来说是很神秘的,因为解剖学上找不着,而它又有实在的治病功效。但是古人是怎么发现经络的呢?古人凭自己的感觉发现经络,有些人特别敏感,可以感觉到自己经络的情况。经络是人体的信息传导网,它能够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
足厥阴肝经
肝厥阴之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绕过生殖器,入体腔,联系于胃、肝、胆、膈、胁肋,经咽喉上联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目系的分支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肝的分支穿过横膈,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色不佳、喉干、恶心、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趾痛、急躁、缺乏决断力。当肝脏有病时,肝脏症状和其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常相兼出现,如肝病常见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肝失疏泄的症状,又可见眩晕,目赤,巅顶、乳房、胸胁、少腹疼痛等肝经所属部位经气不利的症状。临床头部疼痛、眼部疾病多从肝经论治。平时容易出现上火、发怒、眼红等表现的人,敲敲肝经,可明显地改善状况。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经颈、肩部后下入锁骨上窝。耳部的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分支,从外眦部下行至面动脉搏动处,再向上到颧骨部,下行经颊车(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颈部向下与前脉合于锁骨上窝;从锁骨上窝发出内行支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系肝胆,经胁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部,再经过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从缺盆部发出的外行支,下经腋、侧胸、右胁部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下行至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足背的分支止于足大趾。
胆经与肝经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胆经有病时可见胁痛、爱叹气等肝经之候;而肝经病变时,不仅可见胆经的症状,更可见呕吐、泄泻、遗尿等脾、胃、肺、肾等多经合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