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功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医气功理论

古代的医家气功为现代中医气功学的前身,故医家气功理论即中医气功理论的前身。现代中医气功理论是运用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阐述气功的功理功法,指导实践应用,进而探讨治疗原理,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体系。古代医家气功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由于这些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已有详尽论述,以下只作简要介绍,着重说明其在气功修炼中的作用。

一、 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两仪,是谓“阴阳”;两仪生四象,则演化为五行;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由此而演化成宇宙万物。这种数学模型表达了系统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思想,因而可以说明人体生命现象。《四圣心源》说:“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中气,即五行之土)。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土合四象,是谓五行。”可见阴阳五行是古人用以描述气候、动植物周期性变化,以及人体新陈代谢、升清降浊等周期性变化的工具,是关于宇宙物质运动形式的一种假说。

(一)阴阳学说与气功

古人有云练功“须洞晓阴阳”(《悟真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气功锻炼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功法。人“有少阴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阳之人,有太阳之人,有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若是患者,则更有阴盛阳盛、阴虚阳虚之别。而功法也有阴阳属性的不同,不同的人应“对号入座”地选择相应功法,进行修炼,方可取得良效。在养生治疗过程中,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可以选用几种功法加以组合,例如阴虚阳亢之证,宜选滋阴潜阳的功法,练功时注意配合应用“搅海吞津”和“存想冰雪”法;阳虚阴盛之证,宜选用益阳消阴的功法,可配合应用“闭气发热法”和“存想火热法”。

气功修炼调身之动静开合、松紧刚柔、俯仰屈伸、上下升降等,都有阴阳属性。一般而言,动功属阳,静功属阴;向上向外的升式开式可以升阳,向下向内的降式合式可以潜阳。《医学汇涵》曰:“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欲引气上行的治耳目口鼻之病,则仰身为之;欲引头病则仰头,欲引腰足病则视足。”调息也如此,吸为阳,呼为阴。《长生胎元神用经》云:“鼻主清气为阳,口主浊气为阴……”存气闭息,可以去寒;呼出浊气,可以清热。因此,阳虚者应练吸,即注意吸气,延长吸气时间;反之,阴虚者练呼,即注意呼气,延长呼气时间。调心之阴阳变化,在意守、存想格外分明。守外景可以退火,守内景可以温阳;存想水与寒的意境可益阴,存想火与热的意境可生阳。《文始真经》说得好,“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而在阴阳相济上,《内功图说》曰:“平日尤重存想乎丹田(意守丹田),欲使本身自有之水火得以相济,则神旺气足,邪不敢侵。”又曰:“再能调和气息,运而使之降于气海(下丹田),升于泥丸(上丹田),则气和而神静,水火有既济之功,方是全修真养。”这正是修炼小周天功的作用。

此外,在人与外界的阴阳关系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六阳时(子时至巳时)练功,可以助阳;六阴时(午时至亥时)练功,可以益阴。

(二)五行学说与气功

将五行的生克关系应用于气功调息,可以调节脏腑,如六字诀功法。赵台鼎在《脉望》中介绍了两种练习六字诀的具体方法。一是按五行生克关系,如肝气不足,是肺之有余,用呬字泻之;肺气不足,是心之有余,用呵字泻之;心气不足,是肾之有余,用吹字泻之;肾气不足,是脾之有余,用呼字泻之;脾气不足,是肝之有余,用嘘字泻之。二是按五行生克中“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治疗脏腑实证,“肝有余则用嘘,若嘘亦不能引肝气,则引其子,用呵字泻心之气,心气既行,肝气自传;心有余则用呵,若呵亦不能引心气,则引其子,用呼字泻脾之气,脾气既行,则心气自传;脾有余则用呼,若呼亦不能引脾气,则引其子,用吹字泻肾之气,肾气既行,则脾气自传;肾有余则用吹,若吹亦不能引肾气,则引其子,用嘘字泻肝之气,肝气既行,则肾气自传”。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也有这方面的经验。

按照情志的五行关系,可以指导气功调心治疗相应的疾病。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指出情志过激会引起气机紊乱,甚则引起类似气功偏差的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是对情志五行生克关系的明确阐述,也是气功调心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到了“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的具体方法,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和喜怒”,达到心平气和的效果,但也指出此法运用难度较高,“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二、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学说也称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关于人体等级结构的理论体系。肝、心、脾、肺、肾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了互相联系制约的五大功能运化系统。气功修炼可以协调脏腑功能,避免出现太过或不及的状态,从而维护系统的稳定。现代黑箱理论,可以说明脏腑学说的科学性。脏腑藏于内,但是有象形于外,“司外”可以“揣内”,故曰藏象。藏象是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黑箱”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揭示(各功能系统的相互作用),但又不完全清楚的解释体系,可以说是“灰箱”模型。

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补充。脏腑学说从宏观角度肯定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四肢百骸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联络方式;经络学说则对此做了较为充分的说明,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维持人体气化功能的正常,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有重要意义。《内经》中讲到的经络系统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及奇经八脉等。

(一)脏腑学说与气功

心主神志,主血脉,为一身之主宰,只有心神得养才能更好地协调全身的机能,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反之,主不明则全身各器官都要受影响。练气功通过意守丹田,使心肾相交,维持水火阴阳的动态平衡,达到清心养神的目的。因此,练功日久,可有睡眠改善、精神振奋的效果,于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腰酸、遗精早泄等心肾不交的症状会逐步解除。意守丹田还能使心火下降,温养脾土。脾胃是向人体各部提供营养和能源的系统,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以练功后食欲改善,消化良好,体重平衡,是明显的效验。通过气功调息,吐故纳新,不但保养了肺气,使肺能辅佐心来治理调节内脏功能,且由于“气贯丹田”,既制约了肝阳,又滋养了肾阴,使阴阳气血升降正常,气机运转调畅,又有助于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从气功调身角度看,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和四肢、心主血脉、肺主皮毛,所以导引、按摩等动作,通过运动肌肉筋骨,也有助于肝气疏泄、脾升胃降、气血流畅、皮毛润泽、筋骨强壮。许多练功的人都感到心情舒畅,食欲改善,容光焕发,形体健美,动作灵活,身体强壮。在练功中,由于心息相依、意气相随、心身相应,久之可以达到“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到”的境界。于是五志舒和,气血流畅,所以气功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经络学说与气功

一些气功功法依据经络理论而创,如循环导气法,就是依经络循行路线,以意领气,依次运行,或只以意行,任其自然。在气功三调的具体操作上,经络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调身时出现的“形正则气顺”现象,就是说明形体正,则经络畅通,从而气血运行顺畅。拍打按摩也多以经络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穴位为中心进行,如保健功中的擦丹田、擦涌泉等即是如此;或以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为依据,如放松功中拍打放松的方法。调心也不离经络,特别是其中的意守。意守之处,通常都是腧穴,如内丹术中的三丹田,放松功中的止息点等。结合意守的调息过程也是这样,起到调畅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在引气攻病、布气时用得最多。引气攻病时,多在吸气时用意念将清气沿经络引至病所,呼气时再用意念将浊气沿经络排出体外。如此反复,将经络作为通道,引气“洗涤”病灶之处。布气者多于呼气时,以意引气,由体内沿手三阴经达手掌部的劳宫或其他穴位,然后外放。胎息中的一些内容,如体呼吸、丹田呼吸、皮毛呼吸等,则是通过控制腧穴之开合而行“呼吸”的。

然而应注意,气功修炼所讲的经络与一般中医理论所述者不完全一致。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引录张紫阳《八脉经》时说:“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比较两者,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不同。

1.腧穴范围大小不一。气功中所讲的腧穴范围较大,是一个“面”的概念,而医家特别是针灸中讲的腧穴范围较小,仅为一个“点”的概念。

2.任督脉的经气运行方向不同。医书谓,任督冲一源三歧,起于胞中,沿不同路线上行,经气流向一致,都是由下而上。而气功家认为任督脉虽起源相同,但经气运行方向相反,督脉之气自下而上,功能“进阳火”;任脉之气由上而下,功能“退阴符”,如此循行,使气机升降有序,阴阳协调平衡。

3.任督脉联结的方式不同。医书认为两者由分支相连,而气功中则靠鹊桥相连。

4.练功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经络路线也与医书所述不完全符合。

与十二正经相比,在气功修炼中更重视奇经八脉,尤其是内丹派,对此阐发最详。《庄子·养生主》就指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延年。”《行气玉佩铭》虽未指明任督二脉,但已有通过深呼吸运气升降而调和阴阳的概念。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充分肯定了内丹派的学术观点,认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内丹学派把任督阴阳相交的巨大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切修炼方法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的。号称邋遢道人著的《气功大周天八脉八穴论》,更有独特的发挥。此书所指八脉,除任督冲带四脉同名外,其余四脉不同于传统的八脉说,名曰网脉、丹脉、天脉、理脉,每脉相应一穴。其循行路线除任、督、冲三脉与传统八脉相同外,带脉则分四部,每部有三道环体带脉;网脉则如网,打通任督二脉后,将全身经脉上下纵横一一打通,是谓修网脉;丹脉则分内、外丹脉,网脉修成后,全身网络均通,唯中元仍有阻塞,于是调动元气打通之,是谓大周天完成;此后瞑目静守,可发出丹气给人治病,是谓外丹修成;至于修天脉、理脉,则更加难于把握,此不赘言。关于八穴位置,“任穴”在心,“督穴”在脑,“冲穴”在会阴,“带穴”在肚脐,“网穴”在前阴,“丹穴”在眼目(男左女右)……

此外,藏密修炼的三脉四轮理论,则是另一套与经络系统类似的人体网络模型,它发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其所谓“中脉”就与督脉相似,所谓“轮”则与丹田相似。

三、 精气神学说

(一)概念

精是指一切精微有用的,滋养人体的物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人体各部分都含有精的成分,而各部分组织都以精为基础。

气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或是人体脏器的功能活动。它的重要性,正如《难经·八难》中说的:“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由于它分布的部位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作用不同,故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名称。如禀受于先天的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得之于呼吸、饮食的,称为后天之气、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表为卫气,气在脉中为营气;气在心为心气,在肺为肺气,在肝为肝气,在脾为脾气,在胃曰胃气,在肾为肾气;在上焦为宗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下焦为元阴、元阳之气等。而诸气根源于元气,元气位于下丹田。正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是无形的,却表达着生命活动的主动性,主要包括思想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动的本能调控机能。《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神是有物质基础的,它是随精气相互作用而生,而且出生之后,其一切活动又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

气功修炼中强调的精、气、神,在先天本是一体,都是先天祖气所化,所以《性命圭旨》中说,“大药虽分神、气、精,三般原是一根生”,只是“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因为原是一体,所以在后天就能相互转化与促进,正如张景岳在《类经·卷二十八类》中指出的:“人生之本,精与气耳。精能生气,气亦生精,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

(二)精气神学说与气功

精、气、神在道家气功中被视作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物质基础,故有“三元”“三才”“三宝”之说。如董德宁《悟真篇正义》中说:“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气功古籍《玉皇心印经》中也指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张景岳在《类经·卷二十八》中更指出:“修真诸书,千言万言,无非发明精、气、神三字。”传统气功修炼实际以这三者为锻炼对象,锻炼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养精、气、神。通过锻炼,使在后天耗散的精气神得到恢复充实,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勿药元诠》说得好:“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自有而之无也。”这正是古人对人体生命过程的认识。神是虚灵的,它指挥机能活动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来复制自身,这是从无到有;反之,消耗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精神活动和机能活动,又是从有到无。气功修炼就是锻炼精、气、神,维护这三宝。《寿世青编》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噫!从何处练乎?总不出于心耳。”就是说练功的关键在于调心,通过调控心理活动以主宰精气神的生生化化,使物质代谢良性循环,才能“积精全神”,使“形”与“神”长期稳定地处于对立统一体中,于是就能健康长寿。具体说来,清心寡欲则神静而不外耗,心存正念,排除杂念则神明而不惑,于是就能使机体的一切活动尽可能符合养生之道,即自然规律。正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在气功修炼的三调过程中,意守丹田,使心火下交于肾水之中,相火不妄动,可保养阴精,火能生脾土,使后天之精充足,以养先天之精,静默调息,使真气不耗,吐故纳新,养足了宗气,气贯丹田,则元气归根,谷气充足。于是精充气足神旺,病体自然康复,却病即是延年。

复习题:

1.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气功修炼?

2.气功修炼所言之经络与医家有何不同?

3.精气神学说怎样应用于道家气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