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望诊
望诊是对体表各部及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疾病的变化。《推拿广意·指南赋》云:“保婴一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可视,唯形色以为凭。”故望诊在儿科是最为重要的诊断方法。
1.全身望诊
(1)望神志:《灵枢·癫狂》篇云:“衣被不敛,言语相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调经论》云:“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又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篇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又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由此可知,神志表现与脏腑气血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如《推拿广意·审候歌》有“手舞足蹈语癫狂,两手乱抓如鸡爪,目睛不动眼如羊”之记,表述的是癫狂、痫证的临床证候。盖因神是机体生命的体现,神离不开形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有神,此即“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内经》形神统一的生命观。
(2)望色泽:《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表述的是五脏、五体、五味与五色的关系。该篇又云:“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表述了这些色泽都是死证的征象。《灵枢·论疾诊尺》篇云:“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灵枢·水胀》篇云:“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如腹胀等也,色苍黄,肤筋起,此其候也。”《灵枢·决气》篇云:“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上述《内经》经文,表述了凡是反常的颜色都是病色。他如《推拿广意·入门察色》云:“五色多在面,吉凶要观形。赤红多积热,风生肝胆惊,面黄多食积,唇白是寒侵,青黑眉间出,黄粱梦里人。”由此可知,病色有善恶之分,大凡五色表现明润含蓄的为善色,以晦暗暴露的为恶色。
(3)望形态:《素问·评热病论》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灵枢·水胀》篇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也。”《灵枢·本藏》篇云:“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推拿广意·指南赋》云:“脾冷则口角流涎,肝热则目生眵泪。面目虚浮,定腹胀而气喘;眉毛频蹙,必腹痛而多啼。”形是形体,态是姿态。综上所述,人体是内外统一的,内脏有病,就会反映到体表。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姿态,是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
2.面部望诊
(1)望颜面:《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生也。”《推拿广意·指南赋》云:“红光见而热痰壅盛,青色露而惊痫怔悸。如煤之黑兮,中恶传逆;如橘之黄兮,脾伤吐痢。白乃疳劳,紫为热炽,青遮口角难医,黑掩太阳莫治。”以上的文献记载,意谓五脏各有气色见于面部,这些色泽都是五脏的生气显露于外的荣华。所以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可推断五脏气的盛衰。他如《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此论表述了五脏病色反映于颜面上相应的部位,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2)望目:《灵枢·论疾诊尺》篇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该篇又云:“诊目痛,赤目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灵枢·五阅五使》篇云:“肝病者,眦青。”《素问·三部九候论》云:“目内陷者死。”《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由此可见,《内经》十分重视目部的望诊,认为面与目部是望诊的重要部位。对此,《灵枢·大惑论》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之论。因此诊目可测知五脏的变化。他如《推拿广意·指南赋》有“目为肝之液”“肝热则生眵泪”之记。《推拿广意·五视法》篇又有“两目乃五脏精华所聚,一身精气所萃,若是睛珠黑光满轮,精神明快,儿必长寿,虽然疾病,亦易痊愈;若白珠多,黑珠昏蒙,睛珠或黄或小,精神昏懒,此父母先天之气薄弱,禀受既亏,儿多灾患也”之论,表述了望目在儿科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3)望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忧恚无言》篇云:“足少阴,上系于舌。”《灵枢·经别》篇云:“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足少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灵枢·经脉》篇云:“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之脉……系舌本。”由此可见,舌体与脏腑经络有着重要联系。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在舌象上出现特殊的变化。如《灵枢·五阅五使》篇云:“心病者,舌卷短。”《灵枢·寒热病》篇云:“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灵枢·热病》篇云:“热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素问·刺热》篇云:“肺热病者……舌上黄身热。”他如《推拿广意·指南赋》有“重舌木舌,热积心脾……舌长伸,而心热”之记。由此可知,舌诊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舌诊主要分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可分神、色、形、态四种;舌苔分苔质和苔色两种。详细内容,可参阅《中医诊断学》讲义。
(4)望口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主口。”《灵枢·经脉》篇云:“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夹口,交人中。”“胃足阳明之脉……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肝足厥阴之脉……环唇内。”《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灵枢·阴阳清浊》篇云:“胃之清气,上出于口。”《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上颐环唇。”《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上夹口。”上述文献表明了口唇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若脏腑经络失调,必然在口唇上出现病理性变化。如《灵枢·本藏》篇云:“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灵枢·五阅五使》篇云:“脾病者,唇黄。”他如《推拿广意·指南赋》有“唇冷兮脏腑先亏”之论,而《入门查色》篇有“唇白是寒侵”“面赤唇红,心之病也”之论。通过唇色和唇形的变化,可以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有利于临床的治疗。
(5)望齿:《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推拿广意·指南赋》云:“肾运牙齿。”《灵枢·五味论》云:“齿者,胃之所终也。”《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大肠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由此可知,齿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齿是“骨之余”,肾主骨,阳明脉络于齿龈。故脏腑经络的异常变化必然表现在齿龈上。如《素问·痿论》云:“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灵枢·经脉》篇云:“足少阴气绝则骨枯……故齿长而垢发无泽。”《灵枢·论疾诊尺》篇云:“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6)望耳:《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主耳。”《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云:“耳为之听。”《灵枢·官能》篇云:“聪耳者,可使听言。”《灵枢·卫气》篇云:“足少阴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出走耳前。”“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胆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筋》篇云:“手少阳之筋……循耳前。”“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手心主之正……出耳后。”“足少阳之筋……循耳后。”“手太阳之筋……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上述经文表述了耳和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耳部望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若人体的脏腑经络出现异常的变化,必然会出现耳色和耳的外形变化。如《灵枢·卫气失常》篇云:“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灵枢·本藏》篇云:“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他如《痘科全书》歌云:“耳后红筋痘必轻,紫筋起处痘沉沉;兼青带黑尤难治,十个难求三五生。”
(7)望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鼻。”《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经脉》篇云:“大肠手阳明之脉……上夹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下循鼻外。”“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抵鼻。”《灵枢·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结于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灵枢·五色》篇云:“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内经》的上述经文,表述了鼻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若外邪侵入,或脏腑经络的异常变化,必然在鼻部反映出来,这就是鼻部望诊的意义。如《素问·刺热》篇云:“脾热病者,鼻先赤。”《灵枢·寒热病》篇云:“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灵枢·五阅五使》篇云:“肺病者,喘息鼻胀。”
(8)望毛发:《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云:“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故眉发的多少与肾气的盛衰、气血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肾气衰、气血失濡必造成眉发的异常。如《灵枢·经脉》篇云:“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灵枢·论疾诊尺》篇云:“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素问·痿论》云:“肺热者色白而毛败。”《推拿广意·指南赋》云:“血衰兮头毛作穗。”《五视法》篇则有“夫毛发受母血而成,故名血余也。母血充实,儿发则色黑而光润,母血虚弱,或胎漏败堕,或纵酒多淫,儿发必黄槁焦枯”之论。
(9)望指甲:指甲是筋之余,为肝胆的外候。对此,《灵枢·本藏》篇云:“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素问·痿论》云:“肝热者色苍爪枯。”正常指甲红润,表示气血充。色深红是气分有热,色淡白是脏气虚寒,苍白是血虚,色黄是黄疸,色黑是血瘀,或血凝,是死症。指甲按压变化,放手即复红者,为气血畅流;放手不复红者,是血亏。
(10)望排泄物:即察汗液、痰涎、鼻涕、呕吐物、大便、小便的情况,以知疾病的寒热虚实,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灵枢·寒热病》篇云:“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素问·气厥论》云:“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唾吐清液”。又云:“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素问·咳论》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素问·气厥论》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灵枢·师传》篇云:“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11)望络脉:《素问·经络论》云:“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俱见者,谓之寒。”《灵枢·论疾诊尺》篇云:“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害蜚”,张介宾注云:“蜚,古飞字。蜚者飞物也,言阳盛而浮也。凡盛极必损……是以阳明之阳,名曰害蜚。”此段经文表述了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都是一样,其所属皮部中出现的浮络,都是阳明经的络脉。由此可知,通过观察皮部络脉的颜色和形态,可知脏腑经络的虚实寒热。小儿望指纹“三关”法,即是在望络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2)望指纹:《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至于手太阴肺,必因于胃乃至于手太阴也。”《素问·五脏别论》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即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即寸口、脉口。上述经文表述了五脏之脉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寸口处,必须依赖于胃腑水谷之气,故胃为五脏的根本,此即诊寸口脉法的机理。《灵枢·邪客》篇云:“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诸阴络会于鱼际。”表述了鱼际为诸阴络交会之处,又为小儿推拿板门之处,故推运之,按摩之,可以诊疗五脏之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鱼络血者,手阳明病。”盖因鱼络在鱼际之部,手阳明大肠之脉行此,故谓“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也。此即诊鱼际络脉之由因也。《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其支者”即从“腕后”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处,交于手阳明大肠经。《周氏经络大全》云:“肺止于少商矣。”又曰:“支者,接次指而交阳明大肠,不又止于商阳乎?曰:少商在两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肺经已终,而商阳在两手食指外侧亦去爪甲角如韭宽,大肠经脉之穴由此起,而源发于少商,下之别支联太阴列缺。”说明了大肠手阳明经之络脉发源于手太阴之少商。综上所述,食指内侧络脉,即小儿指纹,其诊断原理与诊鱼际络脉和寸口脉,同出一辙。
小儿指纹诊法,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第一节部位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三关络脉的纹络和颜色,可作为诊断的依据。纹现风关时,是病邪犯络,邪浅病轻;纹从风关透至气关,其色较深,是邪气由络入经,主邪略重,病亦略重;邪再从风关、气关透至命关,是邪气深入脏腑,可危及生命,故名“命关”。大凡色浅者病轻,色深者病重。色鲜红为外邪,紫色为热,色淡为虚,色滞为实,色青主风、主痛,青兼紫黑,为血络闭郁,病势危重。《推拿广意》中有“四十九脉图解”与“详解脉纹”两篇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