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学习仲景用白术的临床体会
《神农本草经》中将“术”列为上品,无苍术、白术之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术有赤、白两种,赤即苍术,白即白术。张仲景生年早于陶氏,故仲景方中之术,当不分赤白,故书中白术之“白”显系后人所加。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苍术或白术。现代所用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苍术为菊科植物南、北苍术的根茎。《中药大辞典》:“白术又名浙术、于术、冬术。”《中药学》讲义上没有浙术、于术、冬术就是白术。《本草通玄》里面把白术和苍术的功效说得很清楚:“苍术,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及白术。大抵卑监之土,宜与白术以培之。”卑监之土这个是运气学说里的语言,这就是太阴不及,土运不及,说通俗一点就是脾虚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应该用白术来治。“敦阜之土,与苍术以平之”,这就是太阴有余的,脾气偏盛的用苍术。张隐庵说得更加清楚,因为他是清代的,更接近现代临床,“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张山雷说苍术白术在古代是不分的,“而今已各别则凡古人所称燥湿逐水之用,今必以茅山苍术当之”。茅术是生在茅山的苍术,其燥湿功用比苍术还要强,伤津者不可以用。近代程门雪、黄文东、丁甘仁的医案中都有茅术、于术、冬术、苍术、白术的记载,“其补益脾胃,则宜用白术,白术补中,虽以气胜,不可谓其发汗;唯苍术则辛烈开腠,能发湿家之汗耳”。苍术燥湿发汗比较好,所以临床用羌活胜湿汤时用苍术不用白术,白术健脾偏盛。
仲景用白术的方共29方,其中《伤寒论》10方,《金匮要略》19方。以白术名方者有6个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麻黄加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白术散。这6个方名里面都是白术。方名中无白术,但方剂中有白术组成的有23方。
一、白术的功效
1.利水逐湿
仲景凡治“小便不利”,多用白术。如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等。《本经疏证》:“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脾胃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本草衍义补遗》:“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白术有止汗的功效,玉屏风散中有黄芪、白术、防风,用白术就是取其止汗的作用,同时也有发汗的作用。我这里引证了一下现代研究的资料:白术煎剂和流浸膏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抑制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达到利尿的目的,这是它利尿的机制。
2.化饮定眩
①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②真武汤治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③泽泻汤治疗“支饮眩冒”。④五苓散治疗“吐涎沫颠眩”。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饮化而津液行,“二陈汤是基本方”。真武汤治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治疗肾虚水泛,肾气不足水虚上泛而引起的心衰、水肿、“头眩身瞤动”。裘沛然老师常用真武汤治疗眩晕,我请教他为什么?他说“振振欲擗地”就是要晕倒到地上。为什么眩晕呢?因为阴邪蒙蔽清阳,清阳不升所以眩晕。泽泻汤治疗饮证:“支饮眩冒”。“眩”就是眩晕,“支饮”也是痰饮、溢饮、支饮、悬饮四饮中的一饮。它的特点是眩冒,也可以引起眩晕的。泽泻汤用泽泻、白术两味药。现代临床用泽泻汤治疗内庭功能紊乱导致的梅尼埃病。另外,五苓散治疗“吐涎沫癫眩”,以上四个方都有眩晕,说明有痰饮蒙蔽清窍的都要用白术,根据痰饮所在的部位不同,所选的方不一样。后世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其实他是以张仲景的四个方治疗眩晕作为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的经验。他说:“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我们讲脾为生痰之源,因此,要化痰首先要健脾。“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第二个方就是二陈汤。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胆南星、白附子、天麻、姜蚕,老痰用浮海石、半夏、瓜蒌、香附,痰在胁下用白芥子,痰在皮里膜外用姜汁、竹沥。痰湿无处不到,在不同的部位用药有不同的倾向。白术可以定眩,张仲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3.祛湿通痹
①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背脊、全身疼痛,烦躁不安,这是湿邪侵犯了太阳经络。麻黄汤可以发汗,加白术可以祛湿除弊。②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身体疼烦”。桂枝汤证出现身体疼烦,或者病毒感染出现身体疼烦,比如SARS、禽流感出现的身体疼烦,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白术治疗。③甘草附子汤治疗“骨节疼烦掣痛,或身微肿”。④防己黄芪汤治疗“身重”,湿性黏腻困重。⑤甘姜苓术汤治疗肾着证。“腰重如带五千钱”,这是寒湿在腰部,腰为肾之府,感染寒湿表现为腰部沉重,可以用甘姜苓术汤。陈士铎说:“如人腰痛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痛减半,再剂而通如失矣。”单味白术用二三两可以治疗腰痛。
4.健脾制水
①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脉沉紧”。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桂枝证仍在,无汗,心下满,微痛”。张介宾说: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治疗采用崇脾制水。白术是其制在脾的一个典型的药物。有两个方,一个是苓桂术甘汤,治疗水肿的痰饮病,气上冲心;第二个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证仍在,无汗,心下满,微痛”,白术能够健脾制水。实验研究证明,白术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白术煎剂能使离体肠管自发活动紧张性增高,能明显拮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的肠管痉挛,能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对小鼠口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促进肝细胞的生长、降低谷丙转氨酶、增加胆汁的分泌。所以,为什么痛泻要方中用白术,是因其本身也有止痛作用。白术能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所以我治疗肝硬化用大剂量的白术,肝硬化者制造白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重用白术一方面可健脾制水,一方面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白术还可以促进肝细胞的生长、降低谷丙转氨酶、增加胆汁的分泌,所以有保肝利胆的作用。
5.通大便
《金匮要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方中白术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由于汗多伤津导致脾虚便秘,就加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张隐庵:“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湿而能和。”我个人的经验是:白术之通便,一是生用;二是剂量要大,30~60g。北京名医魏龙骧认为白术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并将其用于脾虚便秘证。据报道:“以生白术三两,生地黄二两,升麻一钱,大便通。”一阴一阳,治疗顽固性便秘。魏老治疗顽固性便秘用白术少则30~60g,多则120~150g。有临床报道生白术60g、生地黄30g、升麻3g,治疗妇科术后便秘,有效率80%。
6.安胎
《金匮要略》中涉及白术安胎之功方剂有三。①“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散:白术、川芎、蜀椒、牡蛎。②“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③“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白术、黄芩有安胎的作用,与人参、茯苓、半夏、砂仁同用可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可治妊娠血虚有热、胎动不安;与桑寄生、川续断、狗脊、茯苓、甘草同用可益气养血安胎。
二、白术的配伍运用
1.白术加麻黄
解表除湿,代表方为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太阳表湿证,畏寒,腰背酸痛,无汗,骨节酸痛明显,舌苔腻的要加白术,说明它不仅是寒,还有湿。《金匮要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麻黄和白术配伍,二者均有发汗的作用。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此方为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代表方剂。临床运用此法治疗湿邪偏盛的痹证及风寒湿停滞肌表,营卫不和的荨麻疹,以及寒湿在表,肺气不宣,水道不利的肺炎。其类方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治疗“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2.白术加桂枝
健脾化气。代表为方五苓散,主治太阳病表邪不解,随经传腑,水蓄膀胱者。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二者共用行水解表。其类方苓桂术甘汤可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现代临床多用此法治疗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膀胱炎、功能性尿潴留、产后癃闭等。五苓散中桂枝起通阳化气、气化利尿的作用。桂枝本身不利尿,它通过气化,把水湿排出体外,达到利尿的作用。白术虽有利尿作用,但是它的利尿作用不强,加桂枝相得益彰。实验研究表明,五苓散水煎剂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与呋喃苯胺相比,其利尿作用缓和,但持续时间长,对实验型高血压模型有明显降压作用。
3.白术加干姜
温中除湿。代表方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疗肾着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寒湿留滞腰部经络肌肉。干姜、甘草辛甘扶阳,温中散寒;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所以,裘老凡遇到舌苔厚腻湿重的,往往干姜白术一起用。干姜温化寒湿同时温化水饮,无论是寒饮、水饮、溢饮、支饮,西医学之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见痰稀薄,像泡沫一样,则可以用白术9~18g。我体会,干姜有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干姜一用痰就少了,故可起到化痰的作用。这就是《金匮要略》里面提到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奥秘所在。脾为生痰之源,白术和干姜同用可通过健脾达到化痰的作用。
4.白术加当归
补血健脾。代表方为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怀妊,肝脾失调,气郁血滞湿阻,可予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其类方有二:①“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散药用白术、川芎、蜀椒、牡蛎;②“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药用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此配伍可用于治疗妇科胎位不正、先兆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等。实验研究证明,当归芍药散可使小鼠受孕力明显增强。
5.白术加黄芪
固表实脾利水。代表方为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中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利水。水肿病表实证麻、术相配;表虚证芪、术相配。此配伍类方有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用于治疗痹证、水肿、喘咳、鼓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痛风、荨麻疹等。
6.白术加茯苓
白术加茯苓,一个健脾利水,一个淡渗利水,这属于同类药物的相须作用。代表方为苓桂术甘汤,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主之”,饮停中州。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类方有五苓散。现代临床应用此配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内耳眩晕症、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实验研究证明,桂枝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配伍白术有利尿功能。
7.白术加附子
温阳健脾,补火生土。代表方为白术附子汤,治阳虚风湿病,以湿为主。其类方有三:桂枝附子汤,药用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治疗风湿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甘草附子汤,药用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治疗风湿烦疼,掣痛不能屈伸;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补火生土。此配伍现代临床除了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外,还经常用于脾胃疾病虚寒证的治疗。
8.白术加泽泻
健脾利水。代表方为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脾虚饮泛,蒙蔽清阳。泽泻利水消饮,导浊下行;白术健脾制水。二药相伍,清阳上达,浊阴下降。临床运用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高脂血症、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在此配伍基础上,加茯苓以减轻迷路水肿;加石菖蒲可通九窍;痰热加黄芩、龙胆草;气虚加党参、黄芪;阴虚加生地黄、石斛、麦冬;鼻炎加辛夷花、苍耳子、防风;高脂血症加山楂、丹参、茶树根。
后世还有如下关于白术的配伍:①白术加人参(白术膏),补气健脾。②白术加防风(白术汤),补气固表。③白术加枳实(枳实丸、枳术丸),消补兼施。④白术加肉桂(桂术汤),温中健脾。⑤白术加黄连(术连丸),治疗吞酸嘈杂。⑥白术加白芍,治疗腹痛泄泻,为痛泻要方中的重要组成药物。⑦白术加黄芪,治以安胎。
本人亦有如下关于白术的配伍经验:①白术加苍术,治疗脾虚湿困。②白术加薏苡仁,健脾淡渗利水,治疗脾虚湿困。比如夏天胃口不好,恶心纳少,可予白术、薏苡仁、藿香、佩兰、荷叶、砂仁。③白术加藿梗、苏梗,健脾化湿。④白术加蒲公英,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病。⑤白术加菝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⑥白术加椿根皮,治疗湿浊下注腰酸。⑦白术加茵陈、泽泻、生山楂,治疗代谢综合征。
三、白术的应用剂量
仲景用白术29方中注明用量者21方。用二两者8方,用三两者6方,用四两者3方,五两、七钱半、十八铢、六铢者各1方。仲景应用白术的剂量特点是:①祛风湿量重,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附子汤,用四两。②用于化痰去饮者量轻,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用二两。③汤剂量大,散剂量轻,如五苓散,只用十八铢。
本人用大剂量白术有以下体会:①肝硬化及腹水:用30~90g,配黄芪、党参、薏苡仁、茯苓、猪苓、大腹皮、葫芦壳、车前子、商陆根、土狗、将军干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白术崇土制水,有保肝作用。②代谢综合征:用30~60g,与茵陈、泽泻、生蒲黄、茶树根等配伍,治疗脾不能散精,精化为水湿、痰饮、瘀血等。现代研究证实,白术浸膏有降血糖作用。③治疗大便秘结:用生白术30~90g。
四、病案举例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案。陈某,男,57岁,初诊日期:2012年12月13日。
主诉:腹胀2月伴尿少、肢肿。
现病史:患者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近2月来出现尿少、泡沫尿伴腹胀,入住某医院,诊断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腹水形成,肾病综合征。因患者病毒复制活跃及肝功能失代偿,故未使用激素,对症处理后症状稳定出院。刻诊患者自觉腹胀,饮食无味,疲劳,尿少。现每周2次静滴白蛋白;口服速尿片2.5粒,每日3次;安体舒通5粒,每日3次。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乙肝后肝硬化病史,2011年脾切除。
体检:神清,面色苍黄,腹部膨隆,按之硬满,双下肢肿胀,按之凹陷,舌质淡红苔薄腻,边有齿痕,脉弦滑,舌下有瘀斑。
辅助检查:2012年12月12日肝肾功能检查示白蛋白24g/L,球蛋白33.7g/L,肌酐135μmol/L,尿素氮10.3mmol/L,尿酸378μmol/L。
诊断:西医诊断:①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形成。②肾病综合征。③高血压。中医诊断:鼓胀;肝病血虚失养,脾病失运,连及肾脏,水湿积聚。
治法:缓者治其本,急者治其标;健脾行气利水、分消中满。
处方:炒白术6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商陆根12g,薏苡仁30g,车前子30g(包),腹水草30g,大腹皮15g,葫芦壳30g,川厚朴9g。7剂。嘱记24小时尿量,并每日清晨空腹测腹围。
二诊:2012年12月20日。尿量较前略增多,24小时尿量900mL,腹胀略缓解,微微发热,胃纳差,口干,大便每日1次,质干,无腹痛,舌质红苔白腻,脉细。24小时尿蛋白7.87g。治法:健脾利水分消中满,咸寒软坚散结,利尿消肿。
处方:炒白术60g,大腹皮30g,葫芦壳30g,猪苓30g,茯苓30g,桑白皮15g,茵陈30g,商陆根15g,桂枝9g,乌药9g,车前子30g(包),蝼蛄9g,将军干6g。7剂。
三诊:2012年12月27日。腹胀,纳少,24小时尿量约1000mL,大便畅、成形,每日1次,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2012年12月22日腹穿引流1500mL液体,白蛋白26.6g/L,球蛋白49g/L,肌酐111.5μmol/L,尿酸460μmol/L,尿素氮10.5mmol/L,24小时尿蛋白1.71g,尿微量蛋白0.92g,尿量1730mL。治法:健脾行气,利水渗湿。
处方:炒白术90g,薏苡仁30g,大腹皮30g,葫芦壳30g,猪苓30g,茯苓30g,乌药12g,腹水草30g,商陆根12g,车前子20g(包),泽泻15g,茵陈30g,肉豆蔻6g,桂枝12g,僵蚕12g,木瓜15g。14剂。
四诊:2013年3月21日。腹胀,口干,每日大便2次,胃纳可,性情急躁,舌质嫩红苔少,脉紧。近12天来未静滴白蛋白。肌酐81.9μmol/L,尿酸422μmol/L,尿素氮10mmol/L,白蛋白29.7g/L,球蛋白40.5g/L。
处方:炒白术30g,黄芪30g,猪苓12g,茯苓12g,山茱萸12g,葫芦壳15g,腹水草15g,僵蚕12g,枸杞子12g,大腹皮12g,鸡血藤30g,薏苡仁根30g,苏叶15g,玉米须15g,怀牛膝15g,车前子15g,黄芩12g,金蝉花15g。14剂。至灵胶囊3粒,每日3次。
2014年5月随访,未再出现腹水,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偏高,目前仍在治疗观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