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彩训练的方法
(一)色彩的观察与采集
观察与采集是我们学习与认识色彩的第一步,是培养色彩审美直观感受的有效方法;是发现色彩美,认识色彩规律,提高色彩配色能力的捷径。观察不是简单地用眼去看,而是要用心去体验与琢磨。不仅要发现“是什么”,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印象派大师莫奈正是通过对不同季节、时间光线下同一物体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和掌握了色光与物体色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了一系列色彩斑斓的作品。
1.观察方法
我们对色彩的观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随时随地留心观察、主动发现的习惯。面对同一事物的色彩,由于主观的参与,不同处境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色彩亦如此,即便是司空见惯的色彩现象,由于观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也会在我们眼前出现新的色彩感受。仔细观察对象,从中发现色彩规律和美的色彩搭配形式。
(2)使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观察方法。宏观是从整体上观察色彩的色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总体印象;微观是从局部上观察物体的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上的变化以及构成关系。从观察对象来讲,宏观是指大的自然景色,如乡村、树林、河流、山川;微观是指那些细小物体的色彩搭配,如一片树叶、一只蝴蝶、一粒卵石。
(3)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观察色彩的时候,不能停留在表面,要通过对色调动态变化的比较来了解与掌握色彩配色美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将这种色彩与我们的情感与审美产生关联,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与色彩应用能力。
莫奈的作品以色彩和光线的精巧运用著称,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做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1890~1891年,莫奈对同一干草垛,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绘制出系列组画《干草垛》(图1-35)。作品表达了对光与影的完美诠释,创造了梦幻般的色彩传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富。以《冬季的干草堆》为例,画面中,光与影完美融合,冷暖色调互衬显得十分动人。天际处,淡淡的鹅黄色映着轻盈的白色,连绵起伏的群山被涂上了紫色,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山势的不平与凹凸,就在两种颜色的互衬中体现了出来。山的右边是稍浓些的紫色,左边则是浅一点的紫色,两种颜色的对比,表现了光芒照耀群峰的不同。画面中的主角不是山,不是田野,甚至不是干草堆,而是那些灿烂明亮的光芒。莫奈对自然光和物体色彩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对我们观察与采集色彩具有深远影响和借鉴意义。
图1-35 《干草垛》系列作品(莫奈)
2.采集方法
色彩的采集是对色彩观察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储存的过程。有以下几种方法。
(1)摄影法:是利用数码照相机对自然界、生活中以及人文艺术等色彩资料收集的方法。特别是现在数码技术的进步,几乎人手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机,使得它成为人们采集色彩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方便、直接、真实;缺点是目的性不强,在外在因素(如光线强弱)的影响下,色彩会失真。因此,用此法采集的色彩要尽快进行整理,通过记忆来校正。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技术手段,使色彩的采集与归纳变得十分方便与准确。
色彩传达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属性。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从来都不流于表面的形式美感,而是巧妙地利用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色彩来烘托电影的主题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画面的呈现主要以粉、黄、橙、红、蓝、黑、灰为主色调,充分表达出不同色彩的象征意义,也烘托出古老欧洲时代独有的文化风味和建筑特色(图1-36)。导演将人物的贪欲与自私、摩登与落魄、肃穆与恐怖全方位地展现出来。画面中色彩艳丽饱满、构图工整、刻意对称的站位等种种细节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图1-36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配色
(2)采风法: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色彩采集手法。它不仅要求准确记录对象的色彩,而且还要用文字仔细分析对象色彩的用色特点、配色比例、构成方式等。比如,对某幅绘画作品或者是传统艺术品的色彩进行记录分析。此法的优点是目的明确、便于借鉴学习,缺点是受时间、工具以及采集对象和环境的制约(图1-37)。
图1-37 采风式的色彩采集(对自然色彩的配色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3)写生法:这是艺术院校色彩训练的常用手段,也是色彩采集的有效手法。它在表现自然色彩的同时加入了绘画者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表现技能。因此,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采集法,但是对采集人的色彩认知、审美修养、表现技能的要求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