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开始极简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极简生活 DAY 06 回归理性的消费

爱自己不只是“买买买”

20世纪20年代,美国被滚滚而来的财富浪潮淹没,精明的广告商们开始有意地在公众的脑海里把“拥有感”与“幸福”联系起来。直至今天,这样的理论依然在发挥着作用,在很多人看来,拥有一套大房子、一辆高档汽车,穿新款的运动鞋,用新的电子产品,直接指向了人们的身份地位、生活品位、收入证明,显示出自己有能力为自己和家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甚至连喝某品牌的咖啡与啤酒,就成了友谊与归属感的代名词。

这一切是真的吗?不,只是广告商们臆造出来的概念。当我们购买的东西远远超过自身真正的需要时,他们的客户就能实现盈利的目标。广告商们利用了我们获得“拥有感”的欲望,却让我们掉进了一个思维陷阱,认为生命的目的就是要自我满足,“买买买”是爱自己最直接的方式。

曾经的我,也秉持着这样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发了工资的第一时间,要么跑到购物中心,放肆地吃一通,再挑几件看起来喜欢的衣服和小物件;要么就把收藏在网络购物车里的物品,统一结账下单。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一种犒劳。

这样的做法,有没有给我带来幸福?或许有,但更多的是在“买”的那一瞬间,觉得有一种掌控感。然而,当物品被带回家之后,幸福感就开始回落了。在衣物被使用一两次后,新鲜感荡然无存,幸福感也消失了,留下来的就是银行上或支付宝上带着“-”号的数字。偶尔,我还会为此感到焦虑与懊悔。

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为实体物品的消费上,还包括为精神食粮埋单时。

我在某公众号上购买过一个课程,其实我并没有想清楚它对我而言有多大用途,只是无意间看到了一句话,大致是说: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领域。我想,商学对我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那我有必要去充实一下自己。

课程价格不算太贵,可问题是,买了那个课程以后,我总共就听了5节,剩余的90多节课,至今我都没点开过。这样一算的话,我几乎就是把钱白白地扔掉了。事实上,我也真的对商学没什么兴趣,现在让我抽时间去学习它,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不知道生活中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触?为什么我们给自己花了钱、买了物品,换来的只是短暂的愉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在我遇到了极简生活的理念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只是消费行为本身,而不是消费的内容;我们只是想给自己花点钱,却没有认真思考要花在什么地方,花得值不值?我们把“买买买”当成了爱自己的方式。

当然,这不能全怪我们。放眼望去,全世界的广告语几乎都在传递这样的信号——“买它,你值得拥有,它会让你变得更好!”听起来真的很有诱惑力,谁不渴望变得更好呢?可这里隐藏着一个现实:不假思索地“买买买”,只会让我们变得寒酸,甚至负债累累;只有更好地、更理性地买,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消费,从来无法实现让我们感到幸福或满足的承诺,恰恰相反,它会偷走我们的自由,让我们对拥有更多的物品产生难以抑制的欲望,同时也会在心理上带来悔恨与负担,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忽略那些真正能够带来快乐的事物。

当我认清并可以抗拒消费主义的诱惑后,再拿到工资的时候,我偶尔还会去商场,但已经不是看什么都想要了。我可能会去某个角落的书店,选一本喜欢的书,安静地坐一下午,给自己放个小假。这种犒劳无须消费,带来的却是踏实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