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总是不听话呢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不听话,似乎不听话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孩子的标签。其实,不听话并非大多数父母所想的那样是一个负面标签,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样子。孩子不听话,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所有的孩子在呱呱坠地的时候,一定是很听话的,因为此时的他完全处于无我的状态,误以为自己与外部世界浑然一体,也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照顾,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做很多事情。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他们也就越来越不听话。从此,父母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却没有想到不听话正意味着孩子是在渐渐长大。
在人际沟通之中,人们有很多种交流形式,而说话则是诸多交流形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除了说话之外,还有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也可以对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都是辅助的交流形式,说话作为正常人最常用也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不可替代的。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说话才能表达自己、交换信息。亲子关系也是普通人际关系的一种,也要通过沟通才能实现亲子之间的深入了解。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相依相伴,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语言沟通。但是也有极少数父母性格暴躁,和孩子沟通的次数远远没有对孩子扬起巴掌和挥舞拳头的次数更多,这简直就是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
让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尽管会说话,却不懂得亲子沟通的正确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也是不会说话的。他们常常使说出去的话被孩子误解或者抗拒,也使得亲子沟通面临阻碍和困境。因而,父母不要抱怨孩子不听话,而要首先反思自己是否会说话,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与孩子发生争执和冲突,才能避免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
从理性的角度而言,很多父母都知道亲子沟通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也知道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然而在真正的亲子沟通过程中,大多数父母依然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使得孩子暂时服从,也让家庭教育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表现出一派祥和的模样。实际上,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使一时压制了孩子,也会导致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很不服气,甚至使得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明智的父母不会一味地压制孩子,而是会采取理性沟通的方式让孩子心服口服,也让亲子沟通进展得更加顺利。
不得不说,孩子不听话,或者是因为压根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或者是因为对父母的批评方式心生抵触,也或者是因为父母总是自说自话,压根没有想得到孩子的积极回应和反馈。很多父母对于孩子总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思想,以成人的思想揣度孩子,也只顾着关心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对于孩子真正关心什么丝毫不在乎。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想而知,亲子沟通必然进展艰难,也会面临很大的阻碍。
人为什么要说话?目的就在于沟通和交流。作为父母,即使我们真的是真理的代表和化身,如果不能把道理灌输给孩子,不能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那么我们说的话也是没有效果的。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要求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必须不忘初心。记住,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所以父母不可能像把信息输入计算机那样把信息传递给孩子,而必须更多地照顾到孩子的心理。正因为如此,尽管很多父母一味地苦口婆心,且自以为已经对孩子仁至义尽,而孩子的感受与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在很多亲子沟通中都存在误解,即父母以为孩子已经非常明白,孩子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导致孩子无法贯彻执行父母的教育方针,父母也对孩子心生不满。
父母还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与孩子沟通和与成人沟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很多父母误以为自己巧舌如簧,与成人沟通没有问题,那么与孩子沟通也会特别顺畅、毫无障碍。其实不然。孩子因为身心发展的限制,人生经验的不足,所以理解能力与成人相差甚远。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面对幼儿的时候还要尽量以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在与孩子沟通时事半功倍。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声色俱厉地告诫孩子: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要受穷受累一辈子。殊不知,孩子对于所谓“失业”根本没有概念,说不定他们还会觉得待在家很舒适呢!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劝说孩子认真学习的话,对孩子丝毫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与其这么劝说孩子认真学习,父母还不如给予孩子适当的物质奖励,例如,允诺孩子,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在学习上表现优秀,就带孩子出去游玩一次。这样的激励,对于孩子而言比失业等警示作用更好。总而言之,既然与孩子说话是亲子沟通的重要方式,父母就必须要掌握说话的方式与技巧,从而让亲子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