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交流,别一味地唠叨
我们发现,这段亲子间的对话,毫无效果,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母亲,大宝的妈妈在沟通技巧上还有待学习与提高:干巴巴的道理唠叨个没完没了、讲话的语气咄咄逼人,这都会让孩子觉得你很烦,自然不愿与你继续交流。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孩子毕竟还小,需要我们家长的呵护,尤其是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时期,一不小心,孩子就可能学习成绩下滑或者结交一些不良朋友等,因此,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对孩子的一举一动相当敏感,总是担心他们这个弄不好,那个弄不好的。其实作为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有的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父母不认同。其实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错误,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碰碰钉子。
其次,我们忽视的一点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他们也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孩子最讨厌的就是父母的唠叨。他们会觉得父母很啰唆!
父母本来应是孩子最愿意倾诉衷肠的对象,但不少父母往往把关心当成了唠叨,甚至招来孩子的厌烦。虽然孩子也渴望倾诉、理解,但他们更需要父母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那么,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
1.少说话,善于察言观色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关心不一定都要通过语言,我们不妨学会察言观色,从一些小细节上发现孩子细微的变化。
另外,即使与孩子交流,我们也要对孩子的反应敏感些。当孩子对谈话内容感兴趣时,可将话题引向深入处,一旦发现孩子有厌烦情绪,就应立即停止,或转移话题,以免前功尽弃。即使找到交流的话题,也应力求谈话简短有趣、目的明确,切忌啰唆,以免造成切入点选择准确,但交流效果不佳的情况。
2.用“小纸条”代替你的唠叨
沟通不一定是“用嘴说”,用小纸条也是不错的方法。
3.关心孩子不一定非得询问学习状况
2007年《钱江晚报》曾经发表过一个有关调查,结论是:“在与孩子沟通的问题上,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占70%,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成才应该是全方位的,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极易产生负面的“蝴蝶效应”。任何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都要避免这一点。
为此,作为父母,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如果你的儿子是个球迷,那么,你可以默默地帮孩子搜集一些信息,孩子在感激后自然愿意与你一起讨论球技、赛事等;如果你的孩子爱唱歌,你可以在节假日为孩子买一张他喜欢的歌星的演唱会门票,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倍受感动,因为他的父母很贴心、明事理。
这种类型的交流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没有居高临下的威迫感,极具亲和力,孩子也容易敞开心扉,接受与父母的交流。
当然,让孩子敞开心扉,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总的原则是:一定要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真正地关心他,并且是从心底里关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