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身上的学生气,多一些世态心
对于很多职场新人来说,由于长期受校园文化熏陶,社会经验较少,往往持有很单纯的想法。这种学生气的外在表现就是不通人情世故,以学生的视角感知周围的一切,有时对社会还存有一种对抗心理。这个社会自有它的规则,这是永远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如果你不留意,而是贸然冲撞,就会时时受阻、处处碰壁。
据调查,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尽管人们大都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及角色转换的压力,使得这些社会新人倍感紧张,有半数以上会出现“社会不适症”。如果不能尽快褪去学生气,就会与新环境产生摩擦、碰撞,工作也难有成绩与突破,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未来。
所以,进入社会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处处锻炼自己,尽早褪去学生气。踏入社会,懂人情世故是最基本的要求。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智慧。通晓人情世故的人,在交往沟通中,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行事;在坚持自己的原则时,能不伤及别人的尊严;在与人产生矛盾的时候,懂得向后退一步。
人情世故的一个重要心理要素是包容。做一个成熟的人,需要具备包容的心态。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试着包容。”任何人要想顺利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就只能从自身开始做起。因此,我们在真诚、善良、宽容的基础上,也不应始终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认为,在漫长的一生中,谁都难免会遭受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这时,如果我们深陷其中、为它忧闷,就容易给自己增添莫名的烦恼。如果我们抗拒它,就有可能导致人生的覆灭。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聪明的人会选择把它们当作不可逃避的事实,然后接受它、适应它。著名学者于丹说:“人生没有弯路可言,接受一切结果,这就是一种坦然。”
我们都想不到,像于丹这样的人,成长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北大硕士毕业的于丹被安排到北京的一家印刷厂工作,她每天干的活儿就是用汽油擦地上的油墨,还有其他很多体力活要干,手常常被磨出血,还经常被一些工人取笑。
在这种情况下,于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适应,工作起来更加积极主动。一天,车间主任拿来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书稿,问:“你们谁能做校对?”书稿里都是古文,一般人看不懂。于丹主动接受了这项任务。刚开始,主任对她的能力还将信将疑,但于丹仅仅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就把那部书稿校对完了。之后,于丹在厂里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她的心态也更平和了,做什么都不再觉得辛苦,反而会从中找到乐趣。
在一次讲座上,于丹谈到了这段往事。当时,她对台下听众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不要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抱怨不公平。无法改变现状时,要迅速地接受下来。在你迷惑不解、怨天尤人的时候,可能有一些机遇已经被别人拿走了。所以要学会接受现状,但是接受永远不是消极、被动、唉声叹气地去忍受。”
面对现实,越牢骚满腹,就会越消极无奈,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结果变得无路可走。而早早学会适应现实,就能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怨气变成干劲,把消极变成自觉,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社会是现实的,鱼龙混杂,不但有光明,也有黑暗。面对其中的一些人和事,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它。我们无法控制不幸事情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如果我们为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而烦恼,那无异于作茧自缚,甚至自残。面对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悲愤痛苦不如坦然接受。面对种种的困扰,很多人都会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消极怠工,要么跳槽走人。但换个地方,发现问题同样存在,于是再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反复无常、浮躁难安,这正是很多大学生尽管已经毕业好几年,仍旧没有完成最基本转型的根本原因。其实,明白了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不一样,明白了他人不可能以你为中心,以理性的态度尽早地接受现实,反而能过得更惬意。
如果想要立足于世,就必须学会去正视、接受现实。我们一定要试着去适应这个变化极快的社会,学会承受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对那些必然的事情主动而轻松地承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不管任何时候,都能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处变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