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
老子
【原文】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或云,老子先天地生。
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
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
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
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
一云守藏史。
或云,在越为范蠡①,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皆见于群书,不出神仙正经,未可据也。
葛稚川云②:洪以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当无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劳。背清澄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何时暂乏。是以伏羲以来,至于三代,显名道术,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苛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说。
其实论之,老子盖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也。
按《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事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孙瑕,仕于汉。瑕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家于齐。则老子本神灵耳,浅见道士,欲以老子为神异,使后代学者从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长生之可学也。何者,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
或云:老子欲西度关,关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从之问道。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亦不然也。今按《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老子未入关时,固已名聃矣。老子数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
所以尔者,按《九宫》及《三五经》及《元辰经》云:人生各有厄会,到其时,若易名字,以随元气之变,则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
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三百年之中,必有厄会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当以史书实录为主,并考仙经秘文,以相参审。其它若俗说,多虚妄。
洪按《西升中胎》《复命苞》《珠韬玉机》及《金篇内经》,皆云: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③,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
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④;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其不在此数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老子恬淡无欲,专以长生为务者,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欲和光同尘。内实自然,道成乃去,盖仙人也。
孔子尝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年,而后可教焉。”
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
曰:“《易》也。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蚊虻噆肤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
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
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
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孔子归,三日不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吾饰意以为弓弩射之,未尝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衔而顿之也;人之用意如渊鱼者,吾饰意以为钩缗而投之,未尝不钓而制之也。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⑥,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阳子见于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
阳子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以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
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风气⑦,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
老子有客徐甲,少赁于老子,约日雇百钱,计欠甲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游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辞,诣关令,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多,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
老子问甲曰:“汝久应死,吾昔赁汝⑧,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
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具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甲叩头请命,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遗之而去。并执弟子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
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之,名曰《道德经》焉。
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
太子太傅疏广父子,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意,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出《神仙传》)
【注释】
①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②葛稚川: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③广颡(sǎng):脑门宽,额头大。
④金醴(lǐ):美酒。
⑤噆(zǎn):叼;衔。咬;叮。
⑥翕(xī):合拢,收敛。
⑦尹喜:字文公,号文始真人,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曾跟随老子西出散关,化胡西域。
⑧赁(lìn):指雇用。
【译文】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他的母亲有一回看见天空中飞过去大流星,就有了身孕。老子虽然是承受上界的神灵之气才降生,但因为是生在李家,就仍把李当成自己的姓氏。
有人说,老子生在了开天辟地之前。
有人说,既然他是天的精灵神魄,那自然他就是神灵那一类。
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把他生下来,生时,他剖开母亲的左腋而出。生出来就是白发苍苍的样子,所以才叫老子。
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老子随的是母亲娘家的姓。
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正好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生下来就能说话,他指着李树说:“拿这个来当我的姓吧。”
有人说,上三皇时,老子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老子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老子是郁华子;神农氏时,老子是九灵老子;祝融时,老子是广寿子;黄帝时,老子是广成子;颛顼时,老子是赤精子;帝喾时,老子是禄图子;尧时,老子是务成子;舜时,老子是尹寿子;夏禹时,老子是真行子;殷商时,老子是锡则子;周文王时,老子是文邑先生。
有一种说法称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
有人说,老子在越国是范蠡,在齐国是鸱夷子,在吴国是陶朱公。这些传说记载在各种书籍里头,但都不是出自神仙的正式经书中,所以不能把它们当成依据。
葛洪曾说:“我认为,老子假如确实是上天的精灵神人,那么他就应当是世世代代都会出世。他放弃自己尊贵的身份,当了一个卑贱微末的凡夫俗子,不去过安逸的日子,反而从事辛苦的劳作。他背离清明高洁的境界,进入凡俗肮脏的人间,抛弃天界的官位,却接受人间的封爵。自有天地,就有道术的存在,修炼道术的人无时不曾或缺。从伏羲以来,到夏、商、周三代,因道术而出名的,绵延世世代代,怎么会只有一位老子?这都是后来的一些学道的人喜欢奇闻异说,对于奇谈怪论很是推崇,他们想要推崇老子,就把这些奇谈怪论编造出来,以耸人听闻而已。”
实事求是地说,老子就是一个得道精深的人而已,他根本不是什么异类。
根据《史记》上记载,老子的儿子名宗,在魏国当过将军,他因为有功,被封邑在段干这一块地方。李宗的儿子是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孙是李瑕。李瑕在汉朝做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的太傅,家在齐国。至于老子,他本来就特别聪慧,所以有些浅薄的道士想把他说成神仙,这样后代就会更加崇拜他和追随他。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一来,更让人觉得长生不老是先天生成,不是后天学习能得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老子是一个得了道的凡人,那么人们会在倾慕他的同时,会努力向他学习;如果他是神仙,那么凡俗的人们怎么学习呢。
据说老子要向西出关而去,守关的令尹名叫喜,他知道老子不一般,就向他问道。老子对他的请求又惊又怪,吐出舌头,半天收不回去,从此他就有了“老聃”这个称号。其实不是。如今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的记载,老子没有进关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别号了。老子改过好几次名字,可不只是一个“聃”字而已。
他之所以改名字,是因为按照《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的说法,人的一生会有几次坎坷际遇,每到这个时候,改一下名字来顺应运气的改变,就可以延年益寿,消灾解危。如今一些有道法的人,也常常这样做。
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多年,三百多年里,肯定有不止一次的厄运,所以他的名字就多了一点。如果想考证老子的生平始末,还是要以史书上的正式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神仙的经传秘文,用来参祥审定。其他一些世俗的传说,大多荒诞,不足以信。
葛洪参考的是《西升中胎》《复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这些记载都说,老子是黄白面皮,他的眉毛很美,脑门宽,耳朵长,眼睛大,牙齿稀,四方大口厚嘴唇。脑门上有十五条横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的鼻子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以跨越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掌纹。周文王时,他做守藏史,到武王时,他担任柱下史。当时,人们看他长寿,就把他称为“老子”。凡是受命于天的人,自然是能够通神而有远见卓识,禀赋气质也和一般人不一样。这样的人理所当然会成为道家之主,也自然会得到天神的保佑和帮助,众仙无不跟从。
老子用来济世度人的方法,共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来修心养性,运气炼身,消灾解难,辟易邪祟,清除鬼魅。而且又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的方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道术。老子的道术共有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这些都记载在他的著作中,自有目录可供查阅。凡是不在他著作中的,都是后来的道士们自作主张增添的,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老子为人恬淡,没有物欲,专心修炼长生之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活的时间很久,但在名声官位上并不显赫,因为他本来就打算和光同尘。他内里效法自然,修炼得道,羽化而去,成为仙人是很正常的。
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的知识,他先派了学生子贡去拜见老子。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他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能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
孔子就去见了老子,老子告诉他:“会经商做买卖的人,再怎么有钱都会深藏不露,就像他什么都没有一样。君子虽然有着特别美好的德行,但是他会表现得像愚人一样,对自己的德行毫不外露。你呀,赶紧把你的骄气、泛滥的欲望和志向丢掉吧,这些东西对你可没一点好处。”
孔子读书的时候,老子看见了,问他:“这是什么书?”
孔子答:“这是《易经》,圣人都读这本书。”
老子说:“圣人读它没问题,你为什么要读它?你来说说看,这本书的精要是什么?”
孔子说:“它的精要是在宣讲仁义。”
老子说:“蚊子牛虻乱咬人,咬得人整晚不得安睡。如今仁义惨毒人心,再没有比它给人造成的乱子大了。你看鹄鸟,它不用每天洗浴,它的毛自然就是雪白的。乌鸦不用天天把自己染黑,它的羽毛自然就黑漆漆。天自来的就那么高,地自来的就那么厚,日月自来的就能放射光芒,星辰自来的就能够按照顺序排列,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冲着自然的规律去修道,自然能够修得最高的道法,又何需讲什么仁义!就像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你这是在拂乱人的天性啊!”
老子问孔子:“你得道了吗?”
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还没有哩。”
老子说:“如果道这种东西能够拿来送人,那人们没有不争着献给君王的;如果道能够拿来送人,那人们也会争着送给自己的亲人;如果道能够明明白白地告诉给人的话,那人们谁不会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能够传给人的话,那人们肯定都会传给子孙。为什么这些都做不到呢?没有别的原因,人的心中没有正确的主见,道就进不到人的心里面。”
孔子说:“我孔丘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王治国的道理,对于周公、召公的事迹没有哪一些儿不明白。我用这些学问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他们都不肯采用。想要劝服人,实在是太难了!”
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老旧的事迹,说那些有什么用处可言。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迹。‘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儿,脚印和脚印,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跟弟子们谈话。子贡很奇怪,问他怎么了,孔子说:“我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我可以把我的意见和观点变成弓箭,就没有射不住,制不住的;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我可以把我的意见和观点变成猎犬,没有叼不住他的;如果对方的思想像深渊的鱼一样,我可以把我的意见和观点变成钓钩,没有钓不上来,制服不了的。可是,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着云气遨游太清,那我就赶不上了。如今我见到老子,他就像条龙一样,让我张着嘴喘不了气,舌头伸出来缩不回去,心神错乱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身上的花纹,猿猴身手的敏捷,是它们招人猎杀的原因。”
阳子说:“请问英明的君主,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老子说:“英明的君王,他即便有着不世出的功劳,但是百姓并不知道。他的德行包容和泽被万物,百姓却认为世界本当如此。他德行很高,百姓却并不提念他的名字来称颂。他在位不在位对于百姓来说,都不要紧。”
老子将要出关西去,登上昆仑。守关令尹喜占卜风气,得知会有神人经过,就清扫了四十里道路,一见老子来,就知道他就是了。老子在中原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停在关中。
有一个人,叫徐甲,从小就给老子做仆人,他每天的工钱大约一百钱,老子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要出关远行,就想赶紧把自己的工钱要回来。他又怕要不回来,就求人写了状子,想去找令尹喜,让他跟老子说说这回事。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经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计算下来,徐甲会得到很多钱,就答应把女儿嫁给他。徐甲见那是一个美女,更高兴了,就把状子递交给令尹喜。令尹喜看了状子,大惊,就去见老子。
老子对徐甲说:“你的寿命早就应该到头了。我当初雇用你,是因为我的官小,家里又穷,没有打杂的人,所以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你才能一直活到现在。你凭什么要告我呢?我答应过你的,将来你进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工钱还给你。你怎么这么急,竟然等不了?”
于是他就让徐甲低头张嘴,太玄真符马上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像刚写的一样新鲜,而徐甲也随即变成了一具枯骨。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能让徐甲复活,就为徐甲叩头说情,愿意替老子出钱还给徐甲。老子就又把太玄真符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又活了过来。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徐甲走了。而令尹喜却对老子执以弟子之礼,于是老子就把长生之道都教给了令尹喜。
令尹喜又请老子进一步教导自己,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把它们全部记载下来,这就是《道德经》。
令尹喜就按照老子的教导修行,于是他也成了仙。汉代的窦太后崇尚老子的著作,孝文帝及外叔窦氏家族的人都读老子的书,读后都大有收获。所以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天下太平,而窦氏三代都保住了他们的富贵和荣宠。
太子太傅疏广父子对老子的道义理解深刻,特别了解功成身退的道理,于是父子二人同一天辞官。回家后,他们散家财给穷人,谋恩惠给百姓,保持了自身的节操清贵。后来的那些隐士们,凡是遵从老子道法的人,都不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着力于内在的修身养性,所以哪怕乱世险恶,也不遭颠沛坎坷。老子的学说源远流长,渊博广大,这难道不是乾坤所定,值得做后代万世之师表吗?所以庄周一派的人,也都把老子奉为宗师。
王母使者
【原文】
汉武帝天汉三年,帝巡东海,祠恒山,王母遣使献灵胶四两,吉光毛裘。武帝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也,以为西国虽远,而贡者不奇,使者未遣之。帝幸华林苑,射虎兕①,弩弦断。使者时随驾,因上言,请以胶一分,以口濡其胶,以续弩弦②。帝惊曰:“此异物也。”乃使武士数人,对牵引之,终日不脱,胜未续时也。胶青色,如碧玉。吉光毛裘黄白,盖神马之类。裘入水终日不沉,入火不焦。帝悟,厚赂使者而遣去。集弦胶出自凤洲,洲在西海中,地面正方,皆一千五百里,四面皆弱水绕之。上多凤驎③,数万为群。煮凤喙及角,合煎作胶,名之“集弦胶”,一名“连金泥”。弓弩已断之弦,刀剑已断之铁,以胶连续,终不脱也。(出《仙传拾遗》)
【注释】
①兕(sì):古代指犀牛(一说雌性犀牛)。
②弩弦:弩弓的弦。
③驎(lín):为古代骏马名;古同“麒麟”,传说中的祥兽,形似鹿,独角,全身有鳞甲。
【译文】
汉武帝天汉三年,武帝巡游东海,在恒山祭祀,西王母派使者进献给他四两灵胶和一件吉光毛皮的袍子。武帝把它们交给了宫外的大库收存,因为他并不知道灵胶和皮裘这两件东西的妙用何在,觉得虽然是遥远的西方仙国,送来的礼物也没什么稀奇。他也没有把王母的使者送走。武帝驾幸华林苑,他用箭射老虎和犀牛,弩箭的弦却断了。王母的使者当时正好随侍驾前,就对武帝请求,拿一分王母献来的灵胶,他用嘴把胶濡湿后,就能够把断了的弓弦给接续起来。武帝一听,惊了,这可真是神奇的东西呀。果然,他按照这个法子成功把断弦接上了,然后让几个武士从两面使劲拉扯弓弦,扯了一整天,都拉扯不断,而且比没断时还要结实。灵胶是青色的,像碧玉一样。那吉光皮裘则是黄里透白,它是用的神马的皮毛,皮裘入水不沉,入火不焦。武帝这下子恍然大悟,重重地赏赐了使者,便打发他回去了。那灵胶产自凤洲,洲在西方大海,整个洲的地面四四方方,长和宽都是一千五百里,四面环绕着弱水。洲上有很多凤和,好几万匹聚集在一起。把凤的喙和的角放在一起熬煮,就煎成了灵胶,起名叫“集弦胶”,又叫“连金泥”。弓弩断了的弦和折断了的刀剑,都可以用这种胶来粘,粘好后再也不会断裂。
蓝采和
【原文】
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六銙①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②,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唱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③,暮见苍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歌词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但以钱与之,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及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至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踏歌于濠梁间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出《续神仙传》)
【注释】
①銙(kuǎ):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金、银、铁、犀角等制成。
②谐谑:诙谐逗趣,语言滑稽而略带戏弄。
③鸾凤:鸾鸟和凤凰。碧落:天空。
【译文】
蓝采和,也不知他是什么地方的人。这个人常穿一件破蓝衫,腰里系着有六块黑木的腰带,腰带有三寸多宽。他的一只脚穿靴,另一只脚光着。夏天他就在单衫里加上棉絮,冬天他却又躺卧在雪里,而他呼出的气像蒸发出来的雾气。他常常在城里唱歌要饭,手里拿一副三尺多长的大拍板,醉着踏歌。老老少少都跟着他看稀奇。他脑瓜机智,言辞敏捷,谁问他,他都毫不迟疑,应声作答,常常逗得人们大笑。他似狂非狂,一边走一边踢着靴子唱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苍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歌词很长,大体都是看破红尘的仙家深意,人们猜不出来。有人给他钱,他就用长长的绳子把钱穿起来,拖着它在地上走路。有时候钱散了,丢了,他也不回头。有时看到穷苦的人,他就把钱送给人家,还把钱送给酒家。他周游天下,有的人小时候见过他,到自己老得头发都斑白了,还能见到他,他的面貌身形跟原来一样。后来他在濠梁间的酒楼上踏歌,乘着醉意,空中有云鹤笙箫的声音,他忽然轻轻一抬身,就到了云中,把靴子、衣衫、腰带、拍板都扔下,冉冉升空而去。
颜真卿
【原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也,北齐黄门侍郎之推五代孙。幼而勤学,举进士,累登甲科。真卿年十八九时,卧疾百余日,医不能愈。有道士过其家,自称北山君,出丹砂粟许救之,顷刻即愈,谓之曰:“子有清简之名①,已志金台,可以度世,上补仙宫,不宜自沉于名宦之海;若不能摆脱尘网,去世之日,可以尔之形炼神阴景,然后得道也。复以丹一粒授之,戒之曰:“抗节辅主,勤俭致身,百年外,吾期尔于伊洛之间矣。”真卿亦自负才器,将俟大用;而吟阅之暇,常留心仙道。既中科第,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辨之。天时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为御史雨。河东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于僧舍堙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讬以霖雨,修城浚壕,阴料丁壮,实储廪②。佯命文士泛舟,饮酒赋诗。禄山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反,河朔尽陷,唯平原城有备焉,乃使司兵参军驰奏。玄宗喜曰:“河北二十四郡,唯真卿一人而已。朕恨未识其形状耳。”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以其首招降河北。真卿恐摇人心,杀其使者,乃谓诸将曰:“我识李憕,此首非真也。”久之为冠饰,以草续支体,棺而葬之。禄山以兵守土门。真卿兄杲卿,为常山太守,共破土门。十七郡同日归顺,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万,横绝燕赵。诏加户部侍郎平原太守。时清河郡客李萼,谒于军前。真卿与之经略,共破禄山党二万余人于堂邑。肃宗幸灵武,诏授工部尚书御史大夫。真卿间道朝于凤翔,拜宪部尚书,寻加御史大夫。弹奏黜陟③,朝纲大举。连典蒲州、同州,皆有遗爱。为御史唐实所构,宰臣所忌。贬饶州刺史。复拜升州浙西节度使,徵为刑部尚书。又为李辅国所谮,贬蓬州长史。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入为户部侍郎,荆南节度使,寻除右丞,封鲁郡公。宰相元载,私树朋党,惧朝臣言其长短,奏令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真卿奏疏极言之乃止。后因摄祭太庙,以祭器不修言于朝。元载以为诽谤时政,贬硖州别驾,复为抚州湖州刺史。元载伏诛,拜刑部尚书。代宗崩,为礼仪使。又以高祖已下七圣,谥号繁多,上议请取初谥为定,为宰相杨炎所忌,不行。改太子少傅,潜夺其权。又改太子太师。时李希烈陷汝州,宰相卢杞,素忌其刚正,将中害之。奏以真卿重德,四方所瞻。使往谕希烈,可不血刃而平大寇矣。上从之。事行,朝野失色。李勉闻之,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密表请留。又遣人逆之于路,不及。既见希烈,方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雪刃争前欲杀之。丛绕诟骂,神色不动。希烈以身蔽之,乃就馆舍。希烈因宴其党,召真卿坐观之。使倡优讟朝政以为戏④。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小辈如此。”遂起。希烈使人问仪制于真卿。答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其后,希烈使积薪庭中,以油沃之。令人谓曰:“不能屈节,当须自烧。”真卿投身赴火。其逆党救之。真卿乃自作遗表、墓志、祭文,示以必死。贼党使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也。年七十七。朝廷闻之,辍朝五日,谥文忠公。真卿四朝重德,正直敢言,老而弥壮。为卢杞所排,身殃于贼,天下冤之。《别传》云,真卿将缢,解金带以遗使者曰:“吾尝修道,以形全为先。吾死之后,但割吾支节血,为吾吭血,以绐之,则吾死无所恨矣。”缢者如其言。既死,复收瘗之⑤。贼平,真卿家迁丧上京。启殡视之,棺朽败而尸形俨然,肌肉如生,手足柔软,髭发青黑,握拳不开,爪透手背。远近惊异焉。行及中路,旅榇渐轻,后达葬所,空棺而已。《开天传信记》详而载焉。《别传》又云,真卿将往蔡州,谓其子曰:“吾与元载俱服上药,彼为酒色所败,故不及吾。此去蔡州,必为逆贼所害,尔后可迎吾丧于华阴,开棺视之,必异于众。”及是开棺,果睹其异。道士邢和璞曰:“此谓形仙者也。虽藏于铁石之中,炼形数满,自当擘裂飞去矣。”其后十余年,颜氏之家,自雍遣家仆往郑州,徵庄租,回及洛京,此仆偶到同德寺,见鲁公衣长白衫,张盖,在佛殿上坐。此仆遽欲近前拜之。公遂转身去。仰观佛壁,亦左右随之。终不令仆见其面。乃下佛殿,出寺去。仆亦步随之,径归城东北隅荒菜园中。有两间破屋,门上悬箔子。公便揭箔而入。仆遂隔箔子唱喏。公曰:“何人?”仆对以名。公曰:“入来。”仆既入拜,辄拟哭。公遽止之。遂略问一二儿侄了。公探怀中,出金十两付仆,以救家费,仍遣速去,“归勿与人说。后家内阙,即再来。”仆还雍,其家大惊。货其金,乃真金也。颜氏子便市鞍马,与向仆疾来省觐,复至前处,但满眼榛芜⑥,一无所有。时人皆称鲁公尸解得道焉。(出《仙传拾遗》及《戎幕闲谭》、《玉堂闲话》)
【注释】
①清简:清正简朴。
②廪(lǐn):粮仓。
③黜陟(chù zhì):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④讟(dú)朝:攻击朝政。讟,诽谤,憎恶。
⑤瘗(yì):埋葬。
⑥榛芜:杂草丛生,指荒凉。
【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是琅琊临沂人。他是北齐时黄门侍郎颜之推的第五代孙子。颜真卿小时候就勤奋好学,长大后考进士,多次登第。他十八九岁时,卧病在床一百多天,医生也治不好。有一个道士路过他家门前,自称是北山君,拿出来几颗米粒大小的丹砂,给他救治,他服下后一下子就好了。道士对他说:“你有清正简朴的美名,已经记在黄金台上,在人间救度世人,然后到天上去补阙做仙官。所以你不要沉沦于当一个人间名宦。如果你实在不能摆脱尘网,一定要留在尘世,那么去世的那天,你可以用你的形骸炼神阴景,然后也能够得道成仙。”道士又交给他一粒丹药,言辞真切郑重地警告他:“你要保持节操,辅佐君主,勤俭度日,甘于奉献。一百年后,我在伊水和洛水之间等你。”颜真卿对于自己的才气和器量很是自负,一直等着被重用的那一天。不过他读书学习之余,也常常在仙道上面留心用意。考中进士后,他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充当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一职。五原县有一起冤狱,很久都不能判决。颜真卿到后,明辨了这起冤案。当时正值天气大旱,冤狱解决后,老天爷就下起了雨,郡中人都称这雨为御史雨。河东有一个叫郑延祚的人,他母亲死了二十九年了,埋葬在寺庙外面的墙下。颜真卿向皇上劾奏了郑延祚的罪状,郑家兄弟三十年都被世人不齿,天下人都敬重颜真卿。后来他升迁为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杨国忠恨他不肯依附自己,就把他派出京城,让他当平原太守去了。安禄山叛唐的野心特别明显,颜真卿就以下雨不断,需要加固城池的名义,修城墙,挖城壕,暗中招兵买马,储备粮草,暗做准备;他自己却做出一副和文士泛舟水上,饮酒赋诗的潇洒散淡的样子。安禄山派人秘密探查他的行踪,觉得他就是一介书生,不值一提。不久,安禄山果然造反,河朔之地都沦陷贼手,只有平原城事先有所准备。颜真卿派司兵参军快马到京城报信,唐玄宗高兴地说:“黄河以北二十四郡,只有颜真卿一人而已!我真恨自己太不了解他了。”安禄山攻下洛阳,杀了留守李憕,拿着他的首级在黄河以北招降其他大唐将领。颜真卿担心这样会动摇军心,就杀了安禄山派来的使者,对将领们说:“我认识李憕,这个首级不是真的。”过了一阵子,他为李憕戴上帽子、饰物,用草做了一个假的身体,装棺把它埋葬了。安禄山派兵守住土门。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是常山太守,他和颜真卿共同攻破了土门,十七个郡又在同一天归顺了大唐,共同推举颜真卿做元帅,收集起了各部军队,得兵二十万人,在燕赵一带纵横抵敌。皇帝下诏,封他为户部侍郎平原太守。当时清河郡的李萼到军前拜谒,颜真卿和他共同谋划,在堂邑打败了安禄山的两万多人。唐肃宗在灵武时,下令授他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之职。颜真卿走小道到了凤翔朝见天子,被拜为宪部尚书,不久又加封御史大夫。颜真卿在皇上面前每每弹劾、禀奏,让不称职的官员降职,让有才干的官员升职,朝纲一下子大振。颜真卿连年治理蒲州和同州,都有仁爱的美名流传于世。后来他被御史唐实陷害,又遭受宰相的猜忌,故被贬为饶州刺史。不久又被任命为升州浙西节度使,征召为刑部尚书。后来又被李辅国诽谤陷害,贬为蓬州长史。唐代宗继位后,他被拜为利州刺史,回京做了户部侍郎、荆南节度使,不久又做了右丞相,封为鲁郡公。宰相元载私底下聚党结朋,又担心朝臣们议论他的不是,就向皇帝奏请:文武百官凡是要向皇上奏报的,都要先向自己的长官汇报,长官再向宰相汇报,然后才能向皇上奏报。颜真卿上疏坚决反对这个奏议,元载只得罢休。后来颜真卿主持祭太庙,在朝堂上说祭器不完整、不齐备,元载说他是诽谤朝政,把他贬为硖州别驾。后来他又做了抚州湖州刺史。元载被诛杀后,颜真卿官拜刑部尚书。代宗驾崩时,颜真卿是礼仪使。又因为唐高祖以下的七位皇帝,谥号很多,他上奏疏议请以初谥的号为准,结果又被宰相杨炎疑忌,他的奏请也没有被采纳。他被改任为太子少傅,暗中被夺了权。后来他又改任为太子太师。当时李希烈攻破了汝州,宰相卢杞本来就忌恨颜真卿的刚直,想趁机陷害他,就上奏说颜真卿德高望重,被全国百姓仰望,让他去说服李希烈,一定能够兵不血刃,平定强敌。皇上准了所请,颜真卿出使,朝野震惊。李勉听说后,觉得这事会让国家失去一位国老,朝廷也会因此蒙羞,就秘密上奏章,请求皇上收回成命。他又派人到路上去截住颜真卿,却没有发现颜真卿的行踪。颜真卿见了李希烈,正在宣读诏书的时候,李希烈的养子等一千多人亮出兵刃,争着上前,要杀了他。他们围着他,骂他,污言秽语不堪听,他却神色不动。李希烈用身体护住他,把他安置到馆舍里。李希烈就着此事的因由宴请同党,让颜真卿坐在那里看着李希烈让倡优攻击朝政,以此做戏。颜真卿愤怒地说:“您也是人臣,怎么能让无知小子们这么干!”随即站起。李希烈让人问颜真卿朝廷的礼仪制度,颜真卿回答说:“老夫已经老了,虽曾执掌国礼,但是能记得的都是诸侯朝觐的礼仪罢了。”紧接着,李希烈让人在院子堆积柴草,浇透了油,派人对颜真卿说:“你不投降,那就自己爬上去烧死自己吧。”颜真卿真就自己跳到火堆里去。那些叛贼把他救了出来。颜真卿就自己写了遗表、墓志、祭文,以示必死的决心,叛贼就把他吊死了。那天是兴元元年八月三日,颜真卿享年七十七岁。朝廷听到这一消息后,罢朝五日,赐他谥号文忠公。颜真卿是四朝元老,德行高尚,名望很重,为人正直,敢于说话,虽然年老,却益发豪气逼人。他因为被卢杞排挤,最终死在叛贼之手,真说得上是天下奇冤。《别传》说,颜真卿就要被吊死的时候,解下金带送给使者说:“我曾经修炼过道术,以保全身体为先。我死之后,只需割开我的肢关节放点血,再把我咳的血清理一下,把我葬了,保全我的躯体,我就虽死而无恨了。”缢死他的人就听了他的话,他死后,把他给收殓埋葬了。叛贼被平定后,颜真卿家里的人把他迁葬到上京,打开棺材看时,虽然棺材已经朽烂,但是他的尸体却形状不变,肌肉像活着的人一样,手脚柔软,胡须头发青黑,拳头握着,打不开,手指甲透过了手背。远远近近的人都十分惊异。走到半路,棺木渐渐越来越轻,到了下葬的地方,就只是一口空棺了。《开天传信记》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别传》又说,颜真卿要到蔡州去,对他儿子说:“我和元载都服用过天上的灵药,只不过他的药力已经被酒色破坏,所以他比不上我。我这次去蔡州,一定会被逆贼杀死。你以后记得把我迎回来,埋葬到华阴。到时候你打开棺材看看吧,一定会与众不同。”等到打开棺材,果然目睹了异状。道士邢和璞说:“这就是人们说的形体成仙。哪怕是形体藏在铁石之中,但是修炼时日已满,形体也会自然裂开而飞走。”后来过了十多年,颜真卿家从雍州派一个家仆到郑州去收庄田的租子,回来的时候走到洛京,这个仆人偶然间到了同德寺,却看见颜真卿穿着白色的长衫,张着伞盖,在佛殿上端端正正地坐着。这个仆人赶紧就要上前参拜,颜真卿却转身离开了。颜真卿仰着头看佛寺的墙壁,仆人也就或左或右地跟着他,但他却始终不让仆人看到他的脸。过了一会儿,他走下佛殿,出了寺门,离开了。仆人也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一直回到城东北角的被荒弃的菜园子里。菜园里有两间破屋子,门上悬挂着帘子。颜真卿就挑帘进去了。仆人隔着帘子行礼唱喏,颜真卿说:“你是谁?”仆人告诉他自己的名字。颜真卿说:“进来。”仆人就进去拜见,刚要哭,颜真卿急忙制止了他。颜真卿就大略问了问儿侄们的事情,然后把手伸进怀里,掏出十两黄金交给仆人,来添补家用,仍旧打发他赶紧离开,“回去后不要对别人讲,以后家里过日子有了短缺,就再来。”仆人回到雍州,颜家全家大惊。把那黄金拿去卖,是真的。颜家的子孙就买了鞍马,和那个仆人一起飞驰来探望拜见。又到了以前那个地方,却只剩下满眼的杂草,别的什么也没有。当时人们都说颜真卿尸解,得道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