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食育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述

(一)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国民健康长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传播科学、正确的信息和行为干预等方式来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水平的提升,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但是行为的改变以知识、信念、健康观的改变为基础,因此首先要使个体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技能,建立起追求健康的理念,并为此自觉自愿地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等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基本因素。研究表明,人类所患疾病中45%与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个人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健康的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占总死因的48.9%,在我国占37.3%。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则可以使大多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方面。学校开展食育工作在目前的形势下迫在眉睫。

缺乏营养相关知识是目前我国居民营养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普及营养知识成为首要的解决办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2017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了“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这体现了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健康教育的施行对保障健康的意义。

学龄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我国目前约有2亿中小学生,他们身心快速发育和群体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学龄儿童是健康教育的最佳目标人群。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2017年2月28日,“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之“健康中国·营养先行”专场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今后的饮食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在幼儿园和中小学中进行营养相关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最好。

此外,学龄儿童在家庭中占有一定地位,他们可以把在学校接受的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健康行为带回家庭、带到社会,从而影响家庭和社会的行为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是最理想的场所,为健康教育保质保量地开展提供保障,是国家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

学校食育工作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儿童、青少年学生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形式应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学龄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现场教学结合、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集体教学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等。

(2)应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3)传授的知识必须有科学依据,且切合实际;不能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而有意夸大事实。

(4)必须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如教育目标、知识掌握程度)及远期目标(如行为目标和健康目标)。

健康教育具有对象明确、双向传播、注重反馈和行为改变效果等特点,因此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时首先要了解被教育对象,明确他们需要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健康教育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实现多种多样,如健康教育课、在线互动课程、讲座、健康咨询、小组活动、现场教学、个别劝导等形式;教学方法有教师或者学生讲述、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示范演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教学媒介可以采用教材、课外读物、图片、海报、视频、食物模型、烹饪材料等。

食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被教育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与媒介,更新教学过程设计,从而更好地实施健康教育。在每一个教学活动结束后,应有教学效果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自我评估、家长访谈等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健康理念和意识的树立情况、健康行为的养成情况及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价。这些反馈与健康教育评价对于完善教学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客观地评价教育效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提高提供基础数据。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GB/T 18206-2011)依照学龄儿童的认知接受程度、心理发育水平及生长发育状况将中小学阶段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教育内容分配到5级水平中,同时确定了各级水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见表2-1),这为学校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知识分层提供了依据。

表2-1 中小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健康教育水平、目标及基本内容

(续表)

学校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社会和政府的配合才能更加有效。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实践、保持和巩固。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W.格林(Lawrence W.Green)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环境,支持即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这说明仅靠学校力量是难以做好食育工作的,还需要政府、各相关职能机构和学生家庭的共同努力。科普宣教很重要,不仅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营养知识宣传,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更应该有所把握。因此,正确生活方式的改善,应该由社会及政府共同努力,给大众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