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钞:七月半,鬼门开,地下先人回家来
刘再秋今年65岁了,他住的房比他年长,已过了百岁,是一幢土墙木楼板古屋的一小间。这栋老楼的一层,分别开有刘再秋老人的冥钞店、米酒谷酒专卖店、缝纫店、理发店,余下两间屋子,空着。冥钞,在当地大家习惯于称之为“纸钱”。
刘再秋是黄材古镇人。“黄材古镇”这地名,在全国成千上万的古镇古村里显得颇为陌生,但出土于此地的一件青铜器——四羊方尊却举世闻名。实际上,在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挖掘出来的古青铜器除四羊方尊外,虎食人卣、人面方鼎、兽面纹瓿、铜铙、分裆鼎、象纹大铙等商周时期的文物均可称为“国宝”。还是此地,2004年,炭河里发现的西周城址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刘再秋的纸钱店,离炭河里文化遗址仅仅三四里之遥。年幼时候的刘再秋也许就曾在埋藏着无数商周青铜器宝藏的沩水和炭河里光着膀子、光着脚丫子扑腾吧。
“一年365天,只要没外出,我都在店里打纸钱,从早到晚,只干这一件事。”刘再秋对我说。
65岁的刘再秋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多了。1989年之前,他曾有一个小杂货店,每天守在杂货店里等顾客上门的同时,他兼着打纸钱。1989年之后,他干脆关了杂货店,只一心一意制作纸钱了。
制作纸钱之所以被刘再秋称为“打纸钱”,是因为制作的纸钱主要动作是用木槌敲打钱模子,在粗糙的黄色草纸上刻出圆形方孔古钱的印痕。制作纸钱的工具极其简陋,仅三样:一个木槌、一个用铁打制的顶端呈圆形方孔铜钱状的钱模子、一个木墩子。
一手握钱模子,一手挥槌敲打钱模子,简单的动作,沉闷的碰撞,真的有些索然寡味,但刘再秋每天硬是要重复成千上万次,而从他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儿厌倦与疲乏的影子。
我问:“你每年每月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动作,连木椎槌敲在钱模子上轻重缓急的声音都是一个样子了,你不觉得枯燥无味么?”刘再秋摇头:“没觉得啊,我这活儿我都干了十多年了,我从没觉得无聊啊。”顿一顿,他满脸欣慰地补充,“你晓得不,远近三十多里,就我打的纸钱卖得最欢。都说我打的纸钱上的钱眼间隔均匀、轻重一致,看起来舒畅。”我仔细打量刘再秋已经制作好的纸钱,确实看到上面布满的圆形和方孔细密匀称,我想,非一丝不苟的人恐怕难敲打出如此“成果”吧。
世上的骄傲与自豪有许多种,刘再秋的骄傲是他花了十多年的努力,使自己打制的纸钱比其他师傅制作的纸钱更显得技术熟练一筹、美观一筹。这,给60多岁的老人带来了心满意足的成就感。或许,这也进一步给他波澜不惊的生活带来了幸福的感受吧。
纸钱并无一定的尺寸。土黄色的草纸(这种纸是运用传统的“蔡侯纸”造纸工艺,用竹子生产出来的,该叫“竹纸”才对,但当地人习惯于叫“黄草纸”,也许是因为与此类似的一种纸在当地被大量用作厕纸的缘故吧),用手摸起来显得格外粗糙,采购回来后原本是好大一张,需裁减成长条形的小张。同样大小的长条纸20张或30张摞成一沓,就可以敲打钱眼了,一般的规格分为四种:横排打5个钱眼,竖排则打7个、9个、11个或13个钱眼,都是单数。这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不管是办丧事还是清明扫墓、中元节祭祖等民间礼俗,所用之物一律单数;而结婚、生儿育女、贺寿、过年等红喜事所用之物则一律是双数,借“好事成双”之寓意。
在黄材古镇,长年累月不停不歇进行纸钱制作的老人除了刘再秋还有一位,年岁更长,也始终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挥舞着木槌敲钱模子。除了住在镇上的这两位“专职”制作纸钱的老人,我猜想古镇之外的乡间,也一定有打制纸钱的人家。由此可见,纸钱在黄材古镇一带的民间有多大的销售市场了。其实还不止如此,农村有些人家是每逢中元节便自己去城镇里买了竹纸回家来剪裁好,再去借了钱模子回来自己打制纸钱。他们并不买别人制作好的纸钱——有个张姓农民就告诉我,买现成的已打好的纸钱要2元一斤,而买散装竹纸回家来自己打钱眼制纸钱则只要1元2角。为省下每斤8角的差价,他干脆请铁匠师傅给他打制了一个钱模子,每年一临近“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到来之前,他便去买了竹纸回家来亲自动手打制纸钱。他打制的纸钱并不外卖,只供自家焚烧给阴间的祖宗使用。
如此多的纸钱都被人烧成纸灰,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阴间去了。在黄材古镇一带,无论城乡,焚烧纸钱的时候一般是办丧事、春节时给已逝的先人“拜坟年”、清明扫墓或中元节祭祖——其中,数中元节焚烧的纸钱最多。
中元节是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该日地府大门大开,已逝祖先的魂灵都会回到阳间的老家。先人回家,后人除了请他们吃喝这些头等大事外(筵席上鱼肉俱全,烟、酒、茶都摆上桌,请先人吃的米饭,筷子要竖插在上面),余下一桩最重要的事,便是给“回家”的先人烧“祭包”了。
最原始的“祭包”是个白色的纸袋子,外封上印着几排竖格子,上面大多写有“××府××里××乡××土地故(先)显(女性则写“妣”)××大人(女性则写“孺人”)魂下受用”字样。如烧纸钱时,我父母就曾要我给老家乡下的先人写下“益阳府三十里千十乡档子塘土地故显××魂下受用”的祭包。祭包塞满纸钱,焚烧时一起点燃。近些年来,祭包被篾片制作的竹篓所取代。竹篓祭包显然比纸做的祭包好多了,因为后者在焚烧时难免因风大而被吹得纷纷扬扬,一着不慎会引起火灾。将纸钱放在竹篓里焚烧,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性。等到竹篓里的纸钱焚尽,竹篓会随之烧毁。这架势,好比说钱太多了,用个“保险箱”装起来一起速递。
中元节焚烧纸钱有个小细节,那就是必须选择水边或山边人很少践踏的偏僻地方,而且,最好是纸钱焚化后,灰烬上古铜钱的模样依旧有完整的印痕,这样一来,也就预示着纸钱到达阴间后还是完整的钱币。之所以选择在偏僻的水边、山边焚化纸钱也是同样的道理——希望灰烬不要被路人践踏。在给先人焚化纸钱的同时,还得在附近给那些没有亲人后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烧些零散纸钱,这是希望穷得叮当响的野鬼们不来抢劫先人的纸钱,不给阴间的先人添乱子瞎捣乱。除了焚化纸钱,也有人趁着中元节给先人焚化一些用五彩缤纷的彩纸编扎的金山银山、亭台楼阁等“阴间不动产”。
在中元节那日,家家户户给众多的先人焚化的纸钱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如此以来,纸钱的需求量也就大得惊人。或许正因为此,刘再秋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用木槌敲打钱模子,制作出来的纸钱也从无积压,总是在每年的中元节前夕或批发或零售而卖个精光。
在广东,潮汕人则不仅仅在中元节大量焚化纸钱,每月的初一、十五,潮汕人都会祭祖、拜观音、敬关二爷或财神赵公明,其中纸钱的焚化是少不了的。但广东果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们所焚烧的纸钱不再是打有圆形方孔铜钱眼的竹纸了,而是印刷精美的纸钱,纸张大多了,外貌类似于人民币,上面印有“中国冥通银行”或“中国天地通冥钞银行”字样。至于其他印制精美的诸如童男童女、宝马香车等祭品则更是丰富多彩得多。
冥钞制作工艺
1. 剪裁纸张
将整卷购买回家的黄色纸张裁剪成长条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颜色泛黄、质地粗糙的纸张属于竹纸,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工艺手工生产出来的(请参看《手工造纸:传统造纸术在蔡伦故里绵延流长》一章)。
剪裁纸张
2. 打扎
将20到30张裁剪成形的黄纸捋齐整,平放于木墩上。
打扎
3. 敲铜钱印
用木槌敲钱模子的顶端,使钱模子受力,在草纸上印戳出圆形方孔的古铜钱样。敲铜钱印有一定的顺序,先右后左,由上而下,类似于古人读书的顺序。冥钞制作中,敲铜钱印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工艺,该工艺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产出来的冥钞最终买卖时的价钱的高低。铜钱印如果间隔均匀、轻重一致,销售的价格就能稍高,否则就只能低价处理了。另外,敲铜钱印时,纸的正反两面不能随意颠倒更换。钱模子敲打进去的一面为正面,最终焚烧冥钞时正面也必须朝上,不能反过来焚烧。
敲铜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