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教育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重点,几乎每一份职业教育重要文件都包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越是如此,越说明它是一个制约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瓶颈”。

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又普遍存在重学术轻职业、重科研轻教学、眼高手低、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只有40%,学校培养的“双师”含金量普遍较低;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两三年后其职业能力也已落后。职业院校师资总体上不能适应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在职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一直存在体制不顺、标准不清、投入不够、激励不力、路径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例如,缺乏职业教师的入职资格与标准;缺乏职业教师师范教育和培训基地;缺乏独立于普通教育的职教教师职称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条件和机制。同时,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多数教师从普通高校引进,直接从企业引进教师存在制度障碍;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和与企业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相互兼职制度落实不力;等等。尤其是在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是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政策供给端的短板。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务院和各部委近期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中,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上有很多突破与创新,提出了实施职业教师专业标准和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办法;要求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聘教师,放宽了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给予特殊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明确教师轮训时间等措施落实教师在职提升计划;通过组建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为打造“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明确了路径;提出了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的要求;等等。这些举措的落实,无疑会有力地推动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

以“四有”标准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在积极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的同时,关键是为现有教师“赋能”,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师使用、培养与评价机制。

从学校层面看,为教师“赋能”,可采取“建机制”“搭平台”“进圈子”“压担子”的做法。“建机制”,即通过建立教师职业成长阶梯和标准,建立导师引导、名师激励制度,完善技能导向与业绩导向的聘用、晋升和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内外专业培训和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搭平台”,即通过建立职教集团、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等,为教师搭建研究应用理论、研发实用技术的产学研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的研发和实践能力,锤炼职业精神;“进圈子”,即用政策和机制引导专业教师进“行业圈子”“职教圈子”和“学术圈子”,使教师在“三个圈子”中磨炼成长为本专业的“专家”型人才;“压担子”,即把科研和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列入考核指标,鼓励教师在为行业企业服务中提高职业能力。

结合国家正在推进的“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应在培养高素质“双师”基础上,对专业骨干教师增加胜任“培训师”的能力要求,让教师既能在学校授课,又能攻关企业技术难题,还能在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探索按照“三师”素质要求完善职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