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的宇宙究竟有多古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 踏光而行

1995年,上初中二年级的我偶然间从市图书馆借到了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那是一本改革开放前出版的古董书,书皮已残破得不像样子,定价只有7毛钱。然而我却被书中叙述的爱因斯坦生平深深地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步步踏上了物理学这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求学“不归路”。

2000年我上大学,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获取信息的途径的越来越多样化,我渐渐发现那本传记里讲述的故事未必都是事实。但爱因斯坦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中,成为我求知求学道路上的偶像和榜样。一转眼二十年过去,我拿到了理论物理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走上了工作岗位,但那些年少时就深深印刻于脑海中的爱因斯坦的逸事与名言、思想和模型、疑问和解答始终都没有被生活的琐事磨蚀,成为我心中一片永存的绿洲。我谨慎怀疑,爱因斯坦“有毒”。这位物理学大师在我的心中是一种象征热爱的图腾,它一经确立,就永远不会消退,不能被忘怀。

这些年,市面上的科普图书数量在飞速增长,爱因斯坦的传记和译著也层出不穷,我经常会买一些,却都因为书太厚、故事太熟、语句太生硬而没有读完,放在书架上仅做收藏之用。直到拿到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身处的宇宙究竟有多古怪?》,我的双眼终于被点亮,似乎看到了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一个少年在书本上第一次认识自己日后多年的偶像时的欣喜和激动。

我必须公开赞扬这部书的文字,译者杨立汝老师的翻译如行云流水,让人完全看不出这是一部翻译的作品。作为一个同样爱好翻译的科普作家,面对杨老师的译文我自叹不如。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人物传记。书中将爱因斯坦的生平与相对论的理论叠加在一起,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爱因斯坦走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时,他的生活给了理论什么样的灵感,他的理论又给了他的生活怎样的支撑。这本书既讲故事又做科普,在历史的背景中探究物理学的奥妙,使读者的时间凝固,专注于伟大的思想实验。即使是阅读过多种类型的科普书的我,也不得不感慨阅读这本书实在是一段宁静而奇妙的旅程。

除了赞扬,我还有些许补充,本书聚焦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由相对论衍生出的诸多物理学概念,但爱因斯坦一生中的伟大工作远不止于此。比如,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论文,提出了光量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种金属表面会产生电流),使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补发)。我们今天使用的绝大多数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光电效应制造的。而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体,也是因为视细胞底层发生的光电效应将可见光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神经元告诉大脑,大脑才知道它看到了东西。又比如,爱因斯坦在1917年左右提出了光的受激辐射理论,而在43年之后的1960年,才由物理学家梅曼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亦即我们今天家喻户晓的激光(镭射),这也算是爱因斯坦的伟大杰作。虽然本书忽略了一些爱因斯坦的重要理论,但总体来说,这还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普和传记著作。

爱因斯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了解他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何在人生道路上走过坎坷与辉煌,在科研道路上攀登最高最远的山峰,用思想和智慧开辟出物理学,甚至是人类如何看待世界的新纪元。

人类踏光前行,一代又一代的人追寻着自己内心的光明与火种、好奇与渴望,认识世界,发现世界,也改变着世界。懵懵懂懂的少年走向科学的道路,也许有某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在未来遥远的一天站在天文台上找到了暗物质存在的迹象,也许有某个在黑夜的灯火下冥思苦想的中年人用新的数学工具实现了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真正统一⋯⋯我想他们都不会忘记,在多年前的一天下午,那个少年从图书馆的缝隙中找出一本介绍物理学大师或物理学理论的科普著作,从此点燃他心中追寻真理的火。他抬起头来,看得见的物理学世界的漫天星光,照亮着他前行的路。

吴宝俊

2019年11月1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