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中国保险业的历史
历史扫描
中国历史如果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1840年前为古代,1840年至1949年为近代,1949年后为现代。
1840年以前中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万年)以及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统称为古代。
从地理上看,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版图会有大小和区域变化,但中国整体所在的地域呈现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西部、北部是连绵山脉,东部、南部平原地区的海拔阶梯式降低,陆地延伸进入黄海、东海和南海,面向蔚蓝深邃的太平洋。贯穿东西的两条孕育华夏文明的大河—长江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由西到东、由高到低流入黄海和东海。这样一种天然地理特征,在航海缺乏机械动力、航空还没有发明之前,并不利于对外的交流和贸易往来。然而,不同文明之间天然的交流意愿和冲动,以及物品贸易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带来精神丰富和推高,促使当时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马或者马车、风力航船等交通工具开展交换与交流。自夏以降4 000年的历史中,汉代甘英出使波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元代忽必烈向西扩张,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清朝洋务运动等,都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大洲的文明交互的著名历史事件。
始于汉代的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形成一条连接和横穿欧亚大陆的通道。发生在丝绸之路上而传于后世的事件除了甘英出使、玄奘取经等以外,还有张骞出使西域(前139年)、《浮屠经》传入长安(前2年)、波斯国遣使献佛牙(530年)等。千年之后,当现代人缅怀追忆古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时,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吟诵透过塞外西域的风沙隐隐传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北方雪景描绘让人浑然忘却了北疆的荒芜和苍凉。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宋代以后,伴随着经济中心南移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从广州、泉州、杭州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海船经南海穿马六甲海峡、驶印度洋、过红海、达波斯湾,沿途到达东南亚、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各国。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后,逐渐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输送到了西方,西方的香料、琉璃、胡椒以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输入了中国。
背景字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自宋代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位于大陆南端的港口城市泉州、广州等逐渐成为海外贸易繁荣的重要港口。971年,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宋代的经济十分繁荣,农业方面由越南传入占城稻,小麦、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增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仓。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福建武夷山南平一带成为北宋的御茶园,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传世至今。河南开封的官窑、浙江龙泉的哥窑、河北定县的定窑、河南禹县的钧窑、河南临汝的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扬名于世,北宋时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的造船业水平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型船舶设计科学、规模宏大且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泉州、广州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海外贸易十分兴旺。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映射出当时物贸交易的频繁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演化轨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定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元朝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专门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和征税。史载元代开设泉州、庆元、上海、澉浦、广州、杭州、温州、雷州等八个港口开展国际贸易,其中福建泉州为当时中国第一大港,《元史·食货志》《辍耕录》中均记载了当时的泉州港船舶众多、货物堆积如山的盛况。从元朝开始,元政府为了整顿沿海治安、禁阻海上走私活动或者在战时禁止沿海居民与外部发生往来,曾阶段性地禁止沿海居民和商人非经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同时也禁止外国商船非经官方许可与本国沿海居民和商人开展贸易活动,称为海禁或洋禁。元朝的海禁时兴时废,从元世祖到元英宗期间曾出现四次海禁,第一次为1292—1294年,第二次为1303—1308年,第三次为1311—1314年,第四次为1320—1322年。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大明。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1405年,永乐帝以“遣使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为由,派郑和率船队南下西洋,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庞大远洋船队,运用世界领先的指南针导航和天文导航技术,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1405—1433年共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促进了明王朝的对外交往和朝贡贸易。明代由于东南沿海常年受到倭寇袭扰,政府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控,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实施海禁、强化海防,“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除朝贡贸易外,一切海外私商不得来华贸易,《大明律》甚至规定“片板不许入海”。直到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东南沿海的民间海外贸易方始得到合法化的发展。当时的广州、泉州、宁波、福州、漳州月港等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朝的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征税也由抽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商品经济更趋活跃,东南沿海经济迅速发展,带动明朝整个社会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国家。
背景字幕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与外国多所交往,以至贡使日益增多,遂于永乐三年在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设驿馆,用以接待诸番贡使。
公元1405年,郑和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队共27 800多人,船208艘。
清政府早期实行严厉的海禁。1684年康熙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后,清政府于1685年3月开放海禁,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大通商口岸。1715年,中英签订《粤海关通商条约》,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自由通商权利,英国在广州建立了商馆。1757年,乾隆下令所有南洋、西洋商船必须从广州入关。18世纪末期,英国在其东南亚殖民地建立了罂粟种植园和鸦片工厂,通过印度洋海运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同时通过鸦片贸易获得的巨额收入换取大量的瓷器、茶叶、布匹等中国商品运往英国。当时的英国贵族和富商们以拥有精美的中国瓷器、在自己的庄园里和朋友一起喝来自遥远中国的下午茶为荣。鸦片贸易让英国人获得了巨大利益,但是导致清政府白银大量流出形成巨额逆差,且贻害国民身心健康,埋下了两国爆发战争的隐患。
背景字幕
公元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诏令,废除南特法令。
公元1685年12月,著名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去世。
在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沿着印度洋、东南亚航线进入广州港的商船往来越来越频繁,货物的运载量和交易量也与日俱增。海运船舶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经常会遇到巨风大浪、海盗抢掠以及战争的威胁,商人们对于保险的需求自然产生。当时英国的海上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通过保险机制来保障和促进海上商业贸易已经成为英国商人的商业传统和惯例。到广州口岸开展国际贸易的英国商人们将保险制度引入中国成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