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契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讲 一切皆契约

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契约分析

在上一讲,我们了解到,经济学的目的,是让稀缺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现实生活中,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很多人都认为,价格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在这一讲,我们将讨论,为什么价格并不是配置资源的唯一手段。

口罩该不该涨价?

翻开任何一本流行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不管是哈佛、耶鲁的,还是牛津、剑桥的,它们的主要结论都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价格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这就是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结论。这个定理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市场上有无数个买方和无数个卖方,那么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一个均衡价格出现。这个价格是供求双方力量共同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在均衡价格下,所有愿意买的人都能买得到,所有愿意卖的人都能卖出去,这就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买卖双方在做决策时,根本不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其他信息,例如买卖双方是什么人,甚至商品质量怎样,因为价格就包含了所有的信息。

看起来很简单,只要让价格起作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例如,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口罩严重短缺,以至于“一罩难求”,怎么办?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逻辑,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口罩价格。价格高了,愿意买的人就少了,需求就会逐渐下降到和供给相等的水平,于是供求平衡了,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

但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普通的医用口罩,平时可能是1元钱一个。在疫情期间,价格曾经涨到了10元钱一个。如果一个口罩用一天,那么一个月就要多花300元钱来买口罩。对于一个月收入只有1千多元钱的穷人来说,他根本就买不起口罩。如果穷人买不起口罩,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首先,穷人的感染率会提高。一是因为他们买不起口罩,二是因为他们舍不得花钱去医院看病,三是穷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往往要经常暴露在户外。其次,患病的穷人会传染给别人,导致整个社会的感染率提高。最后,原本买得起天价口罩的富人,也会增加感染率。

所以,如果只是通过提高价格来保障口罩供应,那么价格越高,最终感染者可能越多。换句话说,涨价将导致损人不利己的最坏结果,而不是最优结果。这说明,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价格不是唯一的机制,更不是万能的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价格理论的缺陷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之所以失灵,是因为它存在几个明显缺陷。第一,它把所有东西看作是普通商品,忽视了一些东西的公共价值属性。比如,疫情期间的口罩就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种公共保障品。政府有义务保障穷人对口罩的基本需求。

第二,它把所有的市场都看作是完全竞争市场。所谓完全竞争市场,就是有无数个买家和卖家的市场,双方之间充分竞争。但是在现实中,绝大部分市场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价格无法快速地引导供给等于需求。以口罩生产为例,有媒体报道,在生产车间,只需要0.5秒就可以生产一只口罩。这其实会误导大家。一个企业要转产医用口罩,首先需要引进专门的生产流水线,接着要购买原材料。生产出样品之后,要送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去检测,确保产品合格,才能从市场监管部门获得生产许可证。拿到许可证了,开工生产。刚生产出来的口罩,上面有一种叫作环氧乙烷的残留物质,这种物质会引起癌症,因此还需要进行解析。解析的过程,一般是14天,最短也要7天。把上面这些时间加在一起,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月,普通企业根本不可能生产出口罩来投放市场。这就意味着,即便提高价格,短期内也无法刺激更多厂家立即提高供给。因此,按照我们前面的推理,提价只会让穷人利益受损,增加全社会的感染率。

第三,它把决策者看作原子式的个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价格可以将富人和穷人对口罩的需求隔离开来,却无法在社会联系上将富人和穷人隔离开来。我们第一讲就曾说过,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反应。

在一个不完美的复杂世界中,试图借助简单的价格理论“手起刀落”地解决问题,这只是很多经济学初学者的一厢情愿。追求“大道至简”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很多人找错了解决问题的工具。那么,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什么才是我们剖析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呢?

大多数人了解的经济学,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但新古典经济学只是经济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主要使用价格理论来解释个体的最优选择,包括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Buchanan)把新古典经济学称为“选择科学”(the sciences of choice)。

与此同时,以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它们放弃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被称为“契约科学”(the sciences of contract)。布坎南断定,如果经济学把“选择科学”作为发展方向,就是误入歧途,正确道路应该是成为一门“契约科学”。契约科学的核心是契约理论,也就是这本书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何为契约?

究竟什么是“契约”?

契约(contract),是当事人之间关于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约定。世界上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制度和法律,本质上都是一种契约。商品买卖是一种契约,买家付出金钱,卖家提供合格商品,彼此不能欺诈;雇佣是老板和员工之间的一种契约,按我们江西方言来说,“拿谁的碗,就服谁管”;债务是借贷双方之间的一种契约,债主有权在约定时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婚姻是夫妻双方之间的一种契约,彼此之间负有忠诚义务;村规民约是一种契约,大家共同遵守集体制定的游戏规则;国家和宪法可能是最高层次的契约,公民通过让渡一部分个人权利来换取全社会的总体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因此,在经济学中,契约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口头约定、文化习俗等各种隐性契约或非正式契约,并不仅仅包括具体的法律合同。一句话,一切皆契约。

契约科学vs. 选择科学

“契约科学”跟传统的“选择科学”有哪些区别呢?如果我们学过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知道价格理论,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契约理论呢?有三个理由。

首先,研究对象不同。“契约科学”主要关注制度层面的问题,比如在一个企业,谁应该当老板,谁应该有股权。与此不同,作为一门“选择科学”,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特定制度或者博弈规则下的行为和结果。比如,假设企业老板已经和你签订劳动合同了,你应该怎么工作才能提高收入。所以,如果想了解制度层面的知识,或者要做管理工作,显然就有必要学习契约科学或者契约理论。

其次,基本假设不同。传统的“选择科学”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交易双方之间是信息对称的,而“契约科学”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交易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比如,在婚姻市场上,结婚之前双方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配偶,看上去这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结婚就是一种最优选择。但问题来了,怎么解释婚后有那么多人离婚呢?契约理论就可以解释这种悖论。男女双方一旦结婚,就从一个竞争性市场变成了双边垄断市场。而且,为了维持婚姻,双方都需要付出很多沉没成本,比如养家糊口以及生儿育女。双方之间根本就不是一种竞争性市场,谁也没法轻易“用脚投票”。另一方面,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时候了解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需要很长时间,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又往往是婚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那么按照契约理论的逻辑,应该如何减少婚姻中的信息不对称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内容里会介绍。

在真实世界中,面对牢骚或抱怨,那些只懂得经济学皮毛的人,往往喜欢居高临下地指责“这是一个竞争性市场,不喜欢你可以用脚投票啊”。我们应该同情地理解他们,是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判断力。

最后,分析框架不同。传统的“选择科学”把决策者看作是原子式的个体,彼此之间没有互动。“契约科学”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强调决策者之间的博弈和互动。比如,口罩就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暗含了政府有责任为普通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一种隐性契约,还体现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博弈。

当一种商品被嵌入到不完美世界的博弈时,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显然无法胜任,我们必须掌握直面真实世界的契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