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路易吉·达拉皮科拉
(Luigi Dallapiccola, 1904.2.3~1975.2.19)

意大利作曲家。1949年,在歌剧《囚徒》首演后不久,指挥家伊戈尔·马尔凯维奇问达拉皮科拉,为何他的许多作品都与监狱以及受煎熬的囚徒有关。作曲家这才意识到,在1938~1948的十年间“监狱和囚徒充斥了他的精神世界”。1917年,达拉皮科拉和他的家人因遭“民族同情主义”嫌疑而在格拉茨被奥地利占军逮捕,并被强行软禁在该地。从此,“自由”和“迫害”就一直在达拉皮科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而这正是《囚徒》的主要立意。直到战争结束,伊斯特拉半岛移交给意大利,达拉皮科拉一家始终没离开过格拉茨。这次自由的丧失对年幼的达拉皮科拉所造成的影响在他日后的作品,尤其是歌剧《囚徒》《约伯》和《尤利西斯》中都能窥见。

达拉皮科拉在格拉茨歌剧院获得了至关重要的音乐经历,尤其是观看了《漂泊的荷兰人》的演出后,他决定从事作曲。一战结束后,达拉皮科拉更认真地对待学业,每个星期都去特里斯特那里学习钢琴和和声。1920年左右,德彪西的音乐给达拉皮科拉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他正沉浸在蒙特威尔第和杰苏阿多笔下的意大利早期音乐中,这位法国作曲家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唤起了他的热情。1922年,达拉皮科拉移居佛罗伦萨,并在当地的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后,受到勋伯格的《月迷皮埃罗》的影响,开始对十二音体系进行透彻的剖析。20世纪30年代后期,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独幕歌剧《夜航》,作品基于安托宁·德·圣-埃克絮佩里一部讲述南美洲夜间飞行员的文学著作。这是达拉皮科拉唯一一部现代题材的歌剧,但依然和他那永恒的主题——“挣脱”息息相关,尽管这一次的“获释”是精神层面的。

在作曲家卡塞拉的提携下,达拉皮科拉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知,他的名声响遍了整个意大利。然而墨索里尼的上升势头和西班牙内战所带来的恐慌令作曲家寝食难安,他写道:“安详无忧的世界在我面前分崩离析,回去也成为妄想……我不得不另寻栖身之所。”意大利的法西斯反犹运动虽不如德国那样极端,仍使达拉皮科拉犹太血统的妻子劳拉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带有反抗意味、政治色彩浓重的作品《囚徒之歌》应运而生,达拉皮科拉不断迁徙辗转,甚至在中立国举办音乐会,由此得以逃脱政治迫害。

二战结束后,达拉皮科拉完成了歌剧《囚徒》,他的生活也回到了“安详无忧”的状态,又一部短小的歌剧《约伯》于1950年宣告完成。此时,他已经是一个国际名人,得到最好的指挥家和演奏家的青睐。在受库谢维茨基之邀去坦格伍德夏季音乐学校上大师班课后,达拉皮科拉开始定期访问美国,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讲座。1968年,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尤利西斯》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演,由洛林·马泽尔担任指挥。《尤利西斯》是达拉皮科拉唯一一部全本歌剧,他将荷马笔下的男主人公塑造成一个真理的追寻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四处游荡的英雄。十二音技法的运用甚至比在《约伯》中更为显著,这部分是出于对勋伯格《摩西与亚伦》的敬意。尽管达拉皮科拉视它为自己最伟大的作品,但此剧后来并不十分成功,这也许要归咎于整部作品中所充斥着的生涩的音乐语言。此后,达拉皮科拉主要致力于自己作品的编纂和出版,很少再创作。但作为20世纪意大利音乐的掌门人,他的影响力丝毫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