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
Quiet Flows the Don
剧情梗概
第一幕,第1场:格里高利(男高音)在父亲潘特列伊·梅雷霍夫(男高音)的安排下,迎娶了一位富有的哥萨克的女儿娜塔丽娅·科舒诺娃(女高音)为妻。合唱烘托着婚礼的喜庆气氛,但格里高利的心里却隐藏着深深的忧伤,因为他所爱的人是美丽、善良的阿克西尼娅(次女高音)。闻讯赶来的阿克西尼娅也出现在婚礼现场,还表达了她对格里高利深切而真挚的爱。
第2场:为了爱情,格里高利不顾父亲的责骂、母亲和妻子的眼泪,放弃了财产的继承权,带着阿克西尼娅毅然地离开了家乡,去追求新的生活。
第二幕,第1场: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尼娅在里斯特尼茨基将军(男低音)的农场劳动谋生。人们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即将送来的面粉,突然富有的哥萨克和贫穷的农民厮打了起来,里斯特尼茨基将军及时赶来并制止了这场纷争,同时宣称战争即将爆发,号召大家为了保护沙皇勇敢地奔赴战场,现场顿时一片寂静。
第2场:在仆人的住处,赶马车的老人萨什卡(男低音)正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阿克西尼娅却望着摇篮里病重的女儿焦虑不安,她正期盼得到此刻正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的消息。年轻的农场主叶甫盖尼(男中音)唱着庸俗的小调试图勾引她,但遭到阿克西尼娅的严词拒绝,只得悻然离开。正在这时,娜塔丽娅带来了一个噩耗:格里高利在战场上牺牲了。阿克西尼娅麻木地摇着摇篮里的孩子,当发现孩子已病死之后,小声的哽咽逐渐变成了号啕大哭。犹如一个猎人追寻猎物一般,叶甫盖尼又返回来向阿克西尼娅大献殷勤。这次,阿克西尼娅没有拒绝他。
第三幕:格里高利出乎意料地活了下来,并且找到了那些以为他已经牺牲了的哥萨克战友们。格里高利告诉他们沙皇已经被推翻,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使大家一致决定放弃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于是哥萨克与其他士兵一起唱着一首革命歌曲,撤离了前线,向自己的家乡走去。
第四幕:回到家乡后,格里高利得知女儿已病死,阿克西尼娅也另嫁他人。愤怒的格里高利杀死了叶甫盖尼,但原谅了阿克西尼娅。最终,他决定离开这里,独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全剧以一首爱国歌曲的大合唱结束。
评介
《静静的顿河》着重刻画了人物的情感冲突以及高涨的革命精神。歌剧在塑造格里高利这位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精神。剧中人物朴实无华,毫不矫揉造作。那些耳熟能详、优美动听的民歌曲调构成了该剧的一大特色。剧中音乐旋律优美、调性明确、结构清晰,没有过于复杂的器乐重奏和尖锐的不谐和音。
该剧诞生之初,评论界一致批评其台本零碎,配器简陋粗糙,音乐单调乏味。但肖斯塔科维奇却透过这部作品发现了捷尔任斯基的创作天赋,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捷尔任斯基对这部歌剧进行了部分修改。为了感谢肖斯塔科维奇,捷尔任斯基将这部歌剧献给了他。紧接着,肖斯塔科维奇又将这部歌剧推荐给大剧院的总指挥兼艺术总监萨缪尔·萨莫苏德,在他的帮助下,《静静的顿河》于1935年10月在彼得堡上演,并由萨莫苏德亲任指挥。
2个月之后,该剧又在莫斯科上演。1936年1月17日,斯大林和一批高级政府官员出席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在演出结束后,他把作者及主要演员们都召集到他的包厢,对这部歌剧给出了许多肯定的意见,并鼓励他们为苏联歌剧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引起了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和报道。9天后,斯大林和其随行人员去歌剧院欣赏了肖斯塔科维奇已经取得成功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但斯大林没等歌剧演出结束就离开了歌剧院。2天后,媒体就出现了对《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尖锐批评。很显然,斯大林极其一行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要转变苏维埃音乐家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要转变整个文艺界的审美倾向。捷尔任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在苏维埃歌剧界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们各自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该剧取得成功后,许多作曲家都争相模仿这种“歌曲歌剧”的形式,但都未能超越该剧,捷尔任斯基也因这部歌剧而被载入歌剧史册。尽管后来他又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创作了三部歌剧,其中还包括为《静静的顿河》所写的续集,遗憾的是都不及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