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浅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林黛玉并列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善处世为人,识大体,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父亲早亡,有一母(薛姨妈) 一兄(薛蟠)。宝钗进京主要是为了备选“才人、赞善”之职,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文再未提及。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寄住于贾府。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戴之玉上所刻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是一对,寓意金玉良缘。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据推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却并不爱她,爱的是青梅竹马却已身亡的黛玉,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哀悼中,又无法忍受“转眼乞丐人皆谤”的生活,十分绝望和痛苦,最终出家。而宝钗和宝玉无子,最终回到娘家(薛家),死在薛家,正应了那句“金簪雪里埋”。
宝钗捕蝶
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当中,薛宝钗无疑是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地把她归入“好人”或“坏人”之列。一方面,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的典范;另一方面,她在骨子里是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并且她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又不像王熙凤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封建淑女的外衣之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人物性格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下面将从个人外貌、生活环境、复杂又多变的个性及作者对她的态度来进一步分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
一、貌由心生,外貌描写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书中是怎样描绘薛宝钗的形象的。《红楼梦》第八回中就有对她外貌的正面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而众人对她的评价“绝色的人物”,可见她的美丽。当然,在大观园中,黛玉无疑也是美中翘楚,但是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而她的这种美又是在淡妆素服之下的一种自然美,这些从文中对她日常装扮的描写可以初见端倪:“水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文章第七回中薛姨妈说她:“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自己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并且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她全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奢华,唯觉淡雅。如果把这样的装扮与她“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庭背景联系起来,这又是多大的反差!曹雪芹是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她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
二、环境影响性格
与贾宝玉、林黛玉的出场不同,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一出场就是从非常现实的背景中向我们走来。她以世代皇商之女,金陵恶霸薛蟠之妹,皇宫待选秀女的身份入京,没有神话,没有诗意,甚至没有美的氛围。在她的周围一切都是那么世俗,那么平凡,却又笼罩着贵族之家的珠光宝气。
薛家与贾王史三家齐名,护官符上写道“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小说中介绍说“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换言之,薛家就是当时一个支用国库营商的大官僚家族。因此与贾府的那种纯粹官僚式的贵族世家不同,其商业气味很浓。在这样一个大富商家族中,薛宝钗早年丧父,哥哥薛蟠“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因而薛宝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分忧解劳”。薛宝钗既懂得生计又有理家才能。林黛玉、史湘云看不懂当票,被薛姨妈取笑为“侯门千金”的呆子,而这对薛宝钗来说“本是玩惯了的东西”。再如王夫人叫人去买人参,宝钗说市面上的人参都不好,“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作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舒芜先生赞叹说,她这就不仅知道一点医药道理,而且对药材市场的真伪都洞若观火。小说写“我们铺子常和参行交易”,可见宝钗懂得生计是与商人生活有关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养成有巨大影响,因此在她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以追求现实功利为目的的商人精神与色彩。并且她将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当中,成为了她的一种生存哲学。
三、态度决定命运
想要深入了解薛宝钗的性格特征,首先一个问题是,作者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是怎样的。很多人认为曹雪芹对薛宝钗是持否定观点、是批判的。其实不然,而且从各个细节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薛宝钗深刻热烈的爱。如果没有如此热烈的爱,薛宝钗的形象也不能散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让读者为她神魂颠倒,引出几挥老拳争执。但作者并不因为深爱薛宝钗这样的形象而有意掩饰她那些不可理喻的思想和行为。在《红楼梦》
第三十二回中丫鬟金钏由于对贾宝玉说了句情话被王夫人逼得跳井而死,这是《红楼梦》中两代人之间的首次激烈冲突,也是鲜花如锦柳如烟的人间仙境中的一场大悲剧,它对宁荣二府中人们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罪魁祸首王夫人承认:“这是我的过错。”贾宝玉专门去了水仙庵祭祀年轻的冤死者,一向奴气十足的袭人也不禁流下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且看薛宝钗的作为:她听到金钏的死讯后既没有伤感也没有叹息,而是径直去了王夫人的房间,在那里她竭力劝慰王夫人:“她(金钏) 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想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边玩失足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她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的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也算尽了主仆之情了。”巧舌如簧、逻辑清晰的诡辩,转瞬之间,使受害者成了找麻烦的糊涂人,害人者成了施舍恩惠的慈善家,在宝钗的意识里下人的性命比猫儿狗儿金贵不了多少,区区几两银子既赔了性命还偿还了良心上的债务。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更有进一步的目的,当王夫人说起没有新衣服为金钏装裹,又不愿意拿黛玉的新衣服顶替时,宝钗立即挺身而出:“姨娘这会子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两日倒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王夫人也因此对她感激至深,赞赏倍至。这个结果难说不在宝钗的预料之中。笼络人心的手腕耍得如此巧妙润物无声,在一个少女的身上,这样的冷酷和圆滑着实令人胆战心惊。这种行为仅仅解释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它更多地来源于薛宝钗心里更深处的一种冷漠,性格中的冷酷无情。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薛宝钗由于扑蝶偷听到了滴翠亭里小红和翠儿的谈话,在就要被发现的紧急时刻,她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哪里藏!”于是小红错以为:“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话去了!”无论薛宝钗的行为在这里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表现出她的损人利己。我宁可相信她的这个金蝉脱壳之计是迫于无奈无心而为,但是就算在无心行为之时都能自然而然地嫁祸于人,可见她的利己思想已经无药可救,根深蒂固了。对于曹雪芹来说,写清薛宝钗这个人温柔善良性格背后的圆滑冷漠和愚拙守道背后的追名逐利,以上两处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见微知著,对细节的精彩描写才是写活人物的关键所在。在第六十七回中她对柳湘莲和尤三姐的悲剧缺乏同情心,在第二十二回中她只挑贾母喜欢的戏文与食物点,在第三十五回中她当着众人的面夸奖老太太,在三十三回中她极力劝导宝玉走仕途、学经济,在四十二回中她抓住机会向黛玉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等等。这些足以构成薛宝钗性格本质的体现,任何对宝钗褒奖有加的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一尴尬。然而曹雪芹也并不吝啬笔墨于宝钗性格中的冷漠、利己、圆滑和世故,同样的,一旦失去这样的描写,薛宝钗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作家周中明在其著作《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中提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形象化丑为美,也是基于对曹雪芹描写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时着力刻画其性格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并不赞同薛宝钗人格中的美和丑是尖锐对立的,正如史湘云口中的阴阳之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如果不用丑和美这样尖锐的词汇,那么我宁愿说薛宝钗一直处在追逐功利和回归本真的矛盾之中。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会做人”,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以此引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着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堪配宝玉的人。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份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贾母要给她过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文,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喜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我们家四个丫头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她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来的虚伪,也主要是因为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的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
四、真假完美妻子
鉴于以上宝钗的性格特点,我又想到在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直到今天,很多的中国人还有‘娶妻当如薛宝钗’之想。
诚然,宝钗是貌美的、是端庄的、是和平的、是多才的、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如果你是一个富贵大家庭的主人,她尊重你的地位,陪伴你的享受;她能把这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理得和睦而得体,不苛不纵;能把复杂的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奢不吝。如果你是一个中产以下的人,她会维持你合理的生活,甚至帮助你过穷苦的家计,减少你的许多烦恼。如果你又多些生活的赊余,她会和你吟诗论画,满足你的风雅情怀。她会使你爱,使你敬,永远有距离地和平相处,度过这一生。不合乎礼法的行为,不近乎人情的说话,或是随便和人吵嘴怄气的事,在她是绝对不会有的。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没有不想拥有宝钗这样一个太太的理由罢?”
也许宝钗是这世间男子追求的完美妻子,其实不然,细想我觉得宝钗又未必是一个真正完美的妻子。我们不妨仔细看,在《红楼梦》书中并没有描写宝玉和宝钗恋爱的史实!可宝玉和黛玉初见的时候,如但丁与比特丽丝桥上的相逢,西厢记张生在佛场中的“惊艳”相近,是一见面便触动了心灵的悸动。而宝玉和宝钗的初见,却是彼此认那个宝玉和金锁——两件命定婚姻的象征物。象征物自然是具有极大的威力的,但这时作者指出宝玉和宝钗的关系是从外而来的物质上的。我们看得见黛玉为宝玉悲伤,宝玉为黛玉而痴迷;虽能看到宝玉欣赏宝钗时而沉醉,可在宝钗这方面却永远是那么平平淡淡的。换句话说,黛玉要的是宝玉的真心,是爱情;宝钗则要的是宝二夫人的地位,是要婚姻。在当时的正统思想看来,恋爱不但是不正当的,而且是无必要的。青年们应当严防那些浪漫传奇的诱惑,男女婚姻是“人之大伦”,终不能避免的。以贾府门阀之高贵,宝玉地位之重要,这个孙媳妇的宝座是值得取得的。宝钗就以此种观点为根据而作战。黛玉只以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向宝玉一人倾诉,而宝钗却以智慧和手腕向周围的人做功夫。她曾劝过宝玉学些应酬,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却“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宝钗顿时羞的脸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在这种人生意态相冲突的关系下,“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宝钗“过后还是照旧一样”,这是为什么?
因为她深知恋爱的选择固然在于宝玉,而婚姻的决定却在旁人。因此她在行迹上故意躲避宝玉,她只在意自己怎样成为一个让贾母、王夫人、凤姐以及各方面都爱重的人。当得知被确定为宝玉候补侍妾的是袭人,宝钗也意识到必须与袭人交好,使袭人感觉到宝姑娘比林姑娘容易相共,总之她总是能抓住成败关键的。
宝钗的存在对于“太太”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她具有当时模范老婆的所有优点:美丽、端庄、智慧、持家。但是她对于爱情、感情来说是一张白纸,她时刻以自己的目标为根据而战,克己复礼、步步为营。为了获得宝二夫人的宝座,她用尽手段讨好身边的所有人,她把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得和睦而得体。可独独忽略了要成为她丈夫的宝二爷的情感,她不知道宝二爷所爱的是什么样的人,她也不管这些情啊、爱啊的,因为她深知这个庭院深深的贾府里不允许爱情存在,从司棋、晴雯、林黛玉到尤三姐,有爱的人结局都是悲惨的,爱情的结果就是死。取而代之的是需要一个端庄得体、贤良淑德的宝二奶奶,宝钗的“爱情”观则是符合当时主流价值体系的。于是她便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眼中的完人,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的风范。这只能说是以完美突显悲剧,这样的妻子对于这个封建贵族来说是合格的、是完美的,但对于她的丈夫来说是不完美的、是冰冷的。这些也进一步说明了宝钗在封建思想熏陶下的现实利己、平淡冷漠。
五、彻底的输家
另一方面宝钗又是封建时代最完美的女性,她身上几乎凝聚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最让人推崇的所有品格:美丽、大方、温柔、贤淑……这一切也对贾宝玉产生极大的诱惑,也曾使得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宝玉在宝钗的美丽温柔和黛玉的翩然不俗之间目眩良久,在爱情上宝玉最终还是选择了黛玉,舍弃了宝钗。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了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宝钗越是动人越显出宝玉黛玉反抗时代的顽强。而当宝玉终于离开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时,宝玉也便彻底地认识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庸俗、功利和残酷。宝玉最终的“悬崖撒手”无疑是对宝钗世俗理想最彻底的批判。随着宝玉“悬崖撒手”,宝钗也被彻底地牺牲掉了。她用高明的处世哲学得到的婚姻也命不长久,寿终正寝了。她嫁给了一块不走仕途之路的“顽石”,她“夫贵妻荣”的理想不能实现;她把自己的一生付给了一个“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人,留一个“宝二奶奶”的头衔于她又有何用。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结局无疑是作者对现实功利主义者的最深刻的嘲讽和怜悯!如果黛玉是赢了爱情,输了婚姻,那宝钗就是既输了爱情,也输了婚姻。她虽极力想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但最终还是难逃罗网,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封建礼教残害青年幸福的结果,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薛宝钗是一个以身卫道的实践者呢?还是一个为了自己而残害别人的自私者呢?我们不以简单的善恶做宣判。如果人们说她是善良的人,她比李纨善良得深刻吧?如果人们说她是一个罪恶的人,她比王熙凤罪恶得高明吧?至少她是一个坚决而完整的强者。黛玉是在恋爱,宝钗是“做人”!
秉着自己时代的教养,她学习一切,她应付一切,她努力要完成女性生活的最正常最标准的任务,她有权利为了做成一个人的妻子而战斗。想不到那镌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字迹的金锁,正是引导着她趋于惨败的魔鬼。黛玉没有被金锁锁住,却被抛在时代外面去了,宝钗死抱着自己的金锁,却被活埋在时代的里面!
薛宝钗是在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正规教育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贵族少女,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是遵照封建道德规范进行的,即谨守封建礼教行事处世。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的正统风范在薛宝钗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虔诚信奉者,自觉的恪守者。
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所有性格特征都是统一于这个基础之上的。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标准给薛宝钗下定义,也无法用一两句话简单地去概括人物性格特征。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是十分丰富生动的。她集合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成分的性格特点。
品读与探讨
1. 黛玉与宝钗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
2. 为何贾宝玉最后选择出家当和尚,而不愿意和宝钗厮守终生?
3. 阅读下面的片断,简析宝钗的形象。
宝钗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庚辰侧批:道尽二玉连日事。];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甲戌(庚辰、蒙府) 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甲戌(庚辰、蒙府) 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庚辰侧批:若玉兄在,必有许多张罗。]。宝钗也无心扑了[庚辰侧批:原是无可无不可。],便欲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