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定了大人,怎么办?──“我就是要让你埋单”
“你又在那边吵什么吵?”
“别人都带手机到学校,只有我没有,这样真的很丢脸。”
“什么叫做‘别人有,你没有’?你是学生,又不是在上班,带什么手机?”
“拜托,全校每个人都有,就只有我没有。如果被传出去,可是很丢脸的事情。”
承平挖了个洞,等着妈妈一不小心栽下去。
这个陷阱,承平隔三岔五就来吵,因为他知道妈妈的耳根子很软,吵个几次,心里就动摇了。
“真是拿你没办法。我跟你讲喔,手机我让你带去,但是只能带旧的手机,而且上课不要给我拿出来,懂不懂?你是去上课,不是去谈生意。”
“我知道啦。我上课干吗拿出来?这一点根本不用你说。”承平展露出得意的笑容,果不其然,这回妈妈又被自己吃得死死的。
“还有,我跟你讲,这件事情可不要让你爸爸知道,否则被他发现,发起脾气来,后果你自己负责。”
“我知道啦,不用你说,这是我俩的秘──密──”承平边说,边滑着手上的iPhone,里面有许多APP都等着更新。
“被孩子吃定”的情况,还真多到数不清,只要承平开口要,妈妈似乎都无法说不。
有时,妈妈心想:“我怎么被小孩吃得死死的?”
不过,想归想,她又告诉自己别想那么多,否则不答应小孩的要求,他老在那边发脾气,只会给自己找罪受。
对立反抗的辅导与教养秘诀
孩子是超强的“精算师”
孩子总是用很笼统的问法,来跟我们索求他具体所要的东西。
“为什么我不能用手机?我们全校每个学生都有手机,为什么我不能用手机?”孩子这么问你,往往让你一时不知该怎么回应。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当告诉他为什么他不可以有手机,不管我们用什么方式、说的理由合不合理,孩子都可能因为被直接拒绝了,负面情绪便随之而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答应孩子,他也可以像全校其他同学一样有手机。更何况,“我们全校每个学生都有手机”这句话的可信度,其实是个大大的问号。
我常说,孩子是很精明的、很贼的,是非常聪明的生意人──他熟悉我们,总胜过我们熟悉他。
这并不是在损孩子,而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往往会想尽办法去要到,而且也通常很容易达到目的。
“全校”“每个人”“大家”:不存在的假议题
在这个索求的过程中,孩子会让大人陷入一种“好像我不给你,全校就只剩下你没有手机”的窘境。但请记得一件事,“我们全校每个学生都有手机”,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假议题。
除非孩子是在学校里,对所有同学一个一个地进行调查访问、做统计,而得到“全校每个学生──除了他之外──都有手机”的结论;但事实上,孩子不可能这么做,答案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如此。
运用“智能型抛接”,回应孩子
再回到刚才的状况题:当孩子抛出这样一句话时,大人该如何回应?
一、反问法,把球丢回给孩子
其实,与其我们自己伤脑筋地想破头,倒不如冷静地回应孩子:
“你说呢?”
“然后呢?”
孩子听我们这么问,可能会立即回一句:“所以,你就是要买手机给我。”
当然,我们绝对不会因此答应。
你可以进一步说:“既然你说除了你之外,全校的同学都有手机,那请你现在把同学的名字一个一个地写下来,清楚地告诉我,你们学校有哪些人有手机。”
话一讲完,将纸和笔拿到孩子的眼前,对他说:“你慢慢写,我不急,我等你。把全校除了你之外,剩下的人的名字都写下来。”
二、直接说明法,让孩子合理地说服你
也可以采取另一种回应,例如这么说:“现在不是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你不能用手机,而是你得具体地告诉我,为什么你需要手机。”
孩子必须拿出具体的理由来说服我们。我们绝不接受情绪勒索。
让孩子清楚地说出他的“想要”和“需要”。除非你真的被孩子理性地说服了,否则,别让孩子挖了个洞,你就往里跳。
双牌对决:“发牌”与“摊牌”
何时“发牌”?何时“摊牌”?双牌对决,要注意的两大重点是:
一、避免让孩子的掌控行为(例如哭闹、发脾气)先出来。
二、避免让孩子先“发牌”(出现对立反抗行为)。
一、留意孩子是否先“发牌”
对立反抗的孩子为了主导大人的后续行为模式,常常会先发制人(“发牌”),让大人跟着他的反应,被迫做决定,而让孩子感受到他可以影响你。
因此,当孩子主动发出“掌控”这张牌时,大人请尽可能地坚持当下应该要做的事。
二、与孩子“摊牌”的技巧
必要时,以冷静、平稳的语气,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先摊开来说(“摊牌”),让孩子了解,“其实我很清楚你这么做背后的一些想法”,以削弱孩子的行为力道。
比如让孩子晓得,“我知道,你又要跟我说在学校里其他人都有,只有你没有,来让妈妈感到羞愧、自责和丢脸,好像是我害了你,感受到我这个妈妈没做好的道德压力,最后只好妥协,答应你、配合你、迎合你。你认为这么做,我应该会受你影响。”
把话摊开来讲,让孩子了解,你明白他的目的。
建立“有话好好说”的沟通模式
让孩子了解,当他好好讲的时候,比较有机会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当然,不见得好好讲就一定有,但是比较可能有。
为了强化孩子运用比较正向的态度和人说话的动机,我们可以留意,在孩子主动以比较适当的语句、语气说话时,给予正向的反馈。
反馈,不等于要给予物质的奖励,而是我们用比较和善的方式,例如亲切的笑容、沉稳的语气、温柔的眼神注视等,来回应孩子。
发脾气,是否成了孩子畅行无阻的通行证
有些孩子会很明确地告诉你,“我在班上只要大发脾气,老师就不敢对我怎么样。”
你听了可能会额头上冒出三条线。
而我思考的则是:为什么孩子在教室里大发脾气,老师就束手无策?
大人常常“怕”孩子发脾气,特别是在教室里。这一点,师生都心知肚明。
没错,我们被孩子吃定了。孩子已经认定老师需要上课,一个人得面对许多学生,老师既没有时间、不想也没有能力处理孩子发脾气的状况。
于是,对孩子来说,“发脾气”成了一张令他畅行无阻的通行证,直接又有效,只要发脾气,他就可以开始为所欲为,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教室里到处走动,想干吗就干吗,甚至二话不说,直接离开教室。
有时,孩子反映的是一种“你拿我没办法,你就不想管我了”的想法。
孩子正挑战老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弃守的代价
或许老师会说:“我班上就是有这么多学生,我的时间就只有这么多。要是去处理他一个人的事,其他的课都不用上了。”
当我们这么抱怨,也同时传达了一个令人气馁的讯息:我弃守了,我对于孩子的反应放弃处理。
当我们选择弃守、选择放弃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可以努力的立场,所换来的代价将是孩子无止境地挑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对立反抗态势,不知不觉地就养成了。
孩子会慢慢学习到:当他采取强硬的方式,比如哭闹、尖叫、无理取闹或发脾气,老师往往会不知所措,或者是为了避免让情绪恶化,干脆选择不予处理,任由学生表现得更加造次。
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很清楚地让孩子了解我们的界限与底线。以学龄前的孩子为例,他们的行为是需要被规范的。
对立反抗的形成
对立反抗的情况,并不是孩子睡一觉,隔天醒来就成了这模样,而是一日一日、一点一滴地走到这状态。
我们不妨来思考:
孩子在养成过程中,对立反抗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在学龄前阶段,孩子常常是“我想要,就是要”“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约束。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可能不断地妥协,或者选择以更强硬的方式处理。有时,碍于孩子的强烈情绪反应,我们很容易就选择放弃了。
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经验,孩子慢慢熟悉了一种模式:“只要我那样做、那样说,大人似乎很容易就会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对立反抗”当然就很容易成为孩子一种长期的行为模式。